书城传记宠辱之间:千古流传的大清外戚
8770200000020

第20章 主持外交,接待英使

和珅的外交才能,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接待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8世纪末期,英国经过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高速发展,亟须扩大海外市场。英国向中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马戛尔尼是英国驻印度殖民地的高级官员,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此次马戛尔尼使团打着为乾隆帝补祝八十大寿的旗号,因此受到了清政府的欢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朴次茅斯港起航,用去一年多的时间,抵达当时由中国控制下的澳门。从英国使团人员的记载来看,清政府的接待工作主要是由和珅负责的。

马戛尔尼使团出发前,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出面,向清朝两广总督递交了正式信函,通知说为大清皇帝祝寿的礼仪性使团已经奉命起程来华。广东巡抚郭世勋将此消息上奏朝廷后,乾隆帝多次颁发谕旨,对英国使团的接待原则、礼仪款待都作了具体规定。如“接待远人之道,贵于丰俭适中,不卑不亢”;对于来华英人,“固不可意存玩忽,亦不可张大其事”。至于清朝从前要求外国使臣所行的“叩见之礼”,即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并非绝对要求,如来使实在不同意,也可以顺其国俗。

乾隆帝年逾八旬,他的这些谕旨,显然是与和珅仔细磋商后,由和珅书写发布的,其中必然反映了和珅的部分外交主张。关于和珅主持这次重大外交活动的具体情况,英国使团副团长斯当东有较多记载,既可以补充清代文献之不足,又能够从中客观地了解和珅的外交方针。

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之后,在觐见乾隆帝礼仪问题上,引起了中英双方的激烈冲突。清朝方面官员在澳门见到英国使团时,就明确提出希望他们尊重中国礼节,同其他来中国的外国使团一样,向乾隆帝行跪拜礼,英国方面则始终坚持觐见时按英国礼节。使团成员从天津登陆进入北京后,特使马戛尔尼为此事立刻向和珅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其中写道:英王陛下抱着最崇高的敬意派遣使节觐见中国皇帝陛下。本特使应以无限热诚来表达英王陛下的这种崇高的敬意。为了避免失仪和向尊严伟大的皇帝陛下表达地球上最远和最大国家之一的崇高敬意,本特使准备执行贵国臣民和贵国属地君主谒见贵国皇帝陛下时所行的一切礼节。本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与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

马戛尔尼在备忘录中摆出的完全是一副强盗无赖的嘴脸!清朝方面当时缺乏外交经验,不懂或不清楚一般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礼仪,这些固然是事实。但是不妨站在马戛尔尼的立场上反问一下,假设中国派出代表团回访英国,在觐见英国国王时向英国政府提出:如果我们遵照英国礼节向英王行礼,要求英国方面在现场,派出地位相同的一人在乾隆帝像前行中国的跪拜礼,相信英国人肯定会认为,中国代表的头脑是否出了毛病!因为各国有各自的国情,国情不同,礼节自然不同,不能强求别人服从。

马戛尔尼不遵照中国通行的礼节向乾隆帝行礼,这已经是对乾隆帝极大的不敬。因为他既然是为乾隆帝祝寿而来,却根本不顾及寿星老人的情绪脸面,还强硬地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而且是明知清朝政府绝对不可能接受的条件,因为在为乾隆帝祝寿的庆典上,怎能悬挂英王的御像?当时不仅清朝做不到,英国也做不到。

最初,和珅对马戛尔尼的无理要求坚决予以拒绝。所以英国使团来到避暑山庄后,再次派使团的秘书代表马戛尔尼求见和珅。据英国人记载和珅会见使团秘书时的情形说:和中堂首先照例询问使节团访华的意图,公使当即把英王陛下致中国皇帝信件的译件交他过目。他看过之后似乎相当满意。随后,公使又把特使写给他的关于觐见礼节的说帖交出,和中堂做出毫不知情的样子。在说帖里面,特使把理由说得非常清楚简单,但看样子和中堂还要提出反对,最后说容他考虑之后回答特使,于是讨论就此结束。

从以上记载中能够看出,和珅在处理礼仪问题上,表现得相当得体。他虽然没有作正面回答,但却使英国人明显认识到,他不同意马戛尔尼的无理要求。同时也没有彻底拒绝英国人,说此事需要“容他考虑之后回答特使”,体现了他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和珅并没有明确说,必须请示乾隆帝再作答复,这本来是他拒绝英国人的最佳理由。由此可以证明在某种程度上,他本人就有相当大的决定权。当中国方面最后通知英国使团说,马戛尔尼已经被允许,以觐见英王的礼节来觐见中国皇帝时,马戛尔尼本人心中有如释重负之感。而同时他也意识到,在礼节问题上他虽然获得胜利,但他将因此而更加遭受那些仇视英国的中国官员们的忌妒。实际上问题比他设想的更加严重,这无异于是变相宣告,英国使团企图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彻底破产。道理很简单,一个连出访国的礼节都不想尊重的代表团,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值得商讨!

马戛尔尼鉴于双方间的礼节争端得到圆满解决,遂前往拜访和珅。拜访后马戛尔尼告诉使团成员说:和中堂接见他的时候,虽然保持了他的尊严身份,但态度十分坦白和蔼。双方照例首先进行了一番客套,然后和中堂问了许多关于欧洲,尤其是关于英国的情况。马戛尔尼在这次例行拜访中,重点谈了发展两国商业对中国的好处。但这对马戛尔尼来讲,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话题。因为他自己心中非常清楚,中国目前并未感到以货易货从欧洲运进产品的必要。虽然中国从印度得到一些棉花和稻米,但中国几个省份自己也同样出产;虽然中国从英国输进生金银,但有时会因此而使国内日用品涨价;虽然英国军舰可以帮助中国剿灭海盗,但中国的内河航运非常安全,因此中国并不感到需要。中国一向自认为地大物博,可以不需要对外贸易而自给自足。中国同任何外国的贸易,绝不承认是互利,而只认为是对外国的特别恩赐。

所以马戛尔尼在与和珅的交谈中,尽可能采取非常委婉的提法。为了达到与清朝发展贸易的目的,马戛尔尼甚至不惜承认:这是清政府“对英国的恩赐”。和珅很客气地回答说,在使团留住中国期间,这个问题还可以从长计议。拜访结束后,马戛尔尼自己感到满意,回到他的住处,乾隆帝与和珅都分别派人给英国使团送去水果和蜜饯等食物。

通过这次当面与和珅谈话,马戛尔尼对和珅的总体印象是:“和中堂的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的飞跃上升,固然是由于皇帝的特别提拔,这种情况在许多帝国是相同的,但他同时也要得到当朝有势力的统治阶层的一致赞许才能长期保得住这个崇高的职位。”和珅或许并没有如马戛尔尼所说,得到清朝“有势力的统治阶层的一致赞许”,但和蔼可亲的态度,认识问题的深刻,使和珅得到“成熟的政治家”的评价。特别是这个结论出自在谈判中失败的英国人之口,应是相当客观可信的。

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帝时,事先作了一番精心打扮。他身穿绣花天鹅绒官服,缀以巴茨骑士钻石宝星及徽章。由于他具有牛津大学法学名誉博士资格,又在官服之上加罩一袭深红的博士绸袍。在清朝礼部尚书引导下,马戛尔尼双手恭捧装在镶着珠宝盒子里面的英王书信于头顶,至乾隆帝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辞后,呈英王书信于乾隆帝手中。乾隆帝接过英王书信,并不开启,随手放在旁边,很仁慈地对马戛尔尼说:“贵国君主派遣使臣携带书信和宝贵礼物前来致敬和友好访问,我非常高兴,我愿意向贵国君主表示同样的心情,愿两国臣民同样和好。”

乾隆帝同马戛尔尼稍微交谈数语,随后取出一块玉石,作为回赠英王的第一件礼物。按照中国规矩,外国使节除呈献本国国王的礼物外,本人也应贡献一份礼物。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各自呈献了他们的礼物,乾隆帝收下后也回赠了礼物,整个觐见气氛是友好而愉快的。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的第二天,被安排游览御花园。乾隆帝见到一大早就恭候在门前的马戛尔尼说:“我现在要往布达拉庙拜佛(此处指拜会六世班禅),因为你们同我们不是一个宗教,我就不叫你陪我去啦,你现在可以在御花园游玩一番,我命几个大臣陪你一同去。”

马戛尔尼最初以为,乾隆帝会命一位闲散不负实际责任的大员陪同前往,这在礼貌上已经足够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和珅本人正在一个亭子里等候陪他去游园。因为据马戛尔尼了解,这位中堂大人统率百僚,管理庶政,许多中国人私下称之为“二皇帝”。和珅受命从繁忙的政务中抽出时间,亲自陪他游御花园,反映了清朝对英国使团的重视。

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游园过程中,马戛尔尼多次想寻找机会,向和珅提出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英国文献说:“和中堂自始至终殷勤地尽到招待责任,体现出一位有经验的廷臣的礼貌和上等教养。”然而,马戛尔尼却一直没找到谈论通商的机会,因为和珅有意安排了两广总督福康安陪同游览。在马戛尔尼眼里,陪同客人游览的所有主人都很客气,唯独福康安始终表示出傲慢不逊的态度,甚至丝毫不掩饰他对英国人的憎恨情绪。于是马戛尔尼猜测:他曾任两广总督,在广东领教过英国人的勇敢冒险精神,体会到英国的富强甚至可以同中国较量,这可能是使他恼怒的原因。

实际上福康安憎恨英国人,是因为他刚刚从西藏归来。前面讲过,福康安曾受命统兵入藏,主持反击廓尔喀对西藏的侵略。他在前线作战过程中,对于英国人对西藏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故对马戛尔尼采取了敌视态度。

为了讨好福康安,马戛尔尼极力赞扬他的武功,但并没有发生任何效果。马戛尔尼又主动邀请福康安参观使节团卫队操演,而福康安的反应仍十分冷淡,说外国士兵操演他已经看过多少次了,言外之意是英国士兵也不会有什么出奇之处。

正当马戛尔尼感到索然无味的时候,和珅却抓紧时机告诉他,据清政府有关官员报告,英国舰队的“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军舰已经到达舟山,暗示英国使团可以乘他们的军舰回国了。马戛尔尼佯装不明白和珅的暗示,说马金托什船长现在既然已经见到乾隆帝,留滞此间无所事事,可以让船长先行上船。未等和珅讲话,福康安立即严厉反驳道:“中国万万不能允许外国个人随便往来内地。”马戛尔尼见无法再谈下去,只好请求和珅约时间再作商谈。

和珅虽然可以找借口拒绝进一步谈判,他本身有许多政务需要处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用不着直接拒绝。由于在乾隆帝祝寿活动中过度劳累,他旧病复发了。陪同马戛尔尼游园之后,和珅回到家中,身体立刻垮了下来。和珅派人到英国使团住处,请使团的医生过去,为他诊断一下病症,英国使团的吉兰大夫立即随来人前往。

吉兰大夫到达和珅寓所的时候,几位清官的御医正在那里会诊。根据吉兰大夫的事后记述,和珅的病情如下:和中堂自称四肢关节及肚腹下部感到剧痛,右腹下有一块肿胀。这些都是旧病,但过去从来没有一起并发过。关节痛多在春秋两季犯,肚腹肿痛常犯但很快就恢复。肿胀突然就犯,突然就好。但一般是身体过分疲劳之后发作得最厉害。

上述情况都是吉兰大夫问,和珅回答的。据吉兰大夫了解:中国大夫诊断和珅身体内有一股恶风到处移动,走到哪里,哪里就痛;诊治方法是在患处打通出路,把风驱逐出去,具体办法是针灸。和珅经常进行这种疗法,但病情始终不减。至于和珅的肚腹下部肿痛,御医们诊断同关节是一种病,治疗方法还是针灸。和珅怕在肚腹扎针伤及内脏,因而请英国医生前来会诊。

吉兰大夫到达后,和珅让家人向他献茶、献水果和糖果,然后请他诊断病情。和珅把手伸出放在一个枕头上,始是左手,继而右手。吉兰大夫入乡随俗,也故意在和珅左右手脉上按来按去搞了很久。但他同时告诉在座的人说:“欧洲人诊断病症用不着按这么长时间的脉,因为身体各处的脉搏都是通过血液流通表达心脏的跳动,因此到处都是一致的,用不着按了一处再按一处。”

和珅及御医们听到吉兰大夫这些话,认为简直是奇谈,吉兰大夫叫和珅用自己的右手食指按左手脉搏,同时用左手食指按右足踝部脉搏。和珅非常惊异地发现两处脉搏同时跳动、完全一致,他这才信服吉兰大夫所讲的关于脉搏跳动的常识。

根据吉兰大夫的诊断,和珅的第一个症状是风湿病,系因长期受鞑靼山区的寒冷天气而得的;第二个症状,在诊察了患处之后,判断是小肠疝气。假如按照御医们的方法用金针扎小肠疝气,后果是严重的。和珅请吉兰大夫把病源及诊治方法书面写下来。他送了吉兰大夫十匹丝绸,还说吉兰大夫的说法很清楚合理,但和中国通行的概念大不相同,新鲜奇怪,好似从另外一个星球上来的。

和珅的病痛尽管很快就解除了,但这成为他推迟与马戛尔尼会面的最好理由。在避暑山庄期间,马戛尔尼除了继续参加乾隆帝的其他祝寿活动外,直到离开,再也没有见到和珅。

从避暑山庄返回北京馆舍,马戛尔尼继续受到清朝的盛情款待。他通过在北京的外国传教士了解到,中国方面无论怎么样希望客人早走,都不会主动催促客人离开,或者在客人停留期间叫客人负担费用,这样做被认为是有损主人尊严的。既然如此,马戛尔尼决定等过了明年(即1794年)元旦(指春节)之后再离开。在此期间,他将尽力同中国方面谈判,谋求解决两国之间的一切重大事宜,尤其是通商问题。

马戛尔尼回到北京不久,接到中国方面通知说,乾隆帝即将返回北京,按照礼节他应当出城几里外郊迎。马戛尔尼自从进入中国后经常患风湿痛,当时正痛得厉害,走远路实在困难。但清朝官员并没有对他加以照顾,而是建议他把全部路途分两段走,头一天晚上先搬到圆明园附近他早先住过的别墅,第二天再去郊迎就不用走太远了。马戛尔尼只好提前一天,携数名随员搬到西郊别墅住下,次日天不亮就起身,走了两小时路到达指定地点。他在事先准备的一座大厅内稍事休息,即来到郊迎等候的御道旁边。不久,乾隆帝来到马戛尔尼等候地点,看见他后让轿子停下,派一个官员慰问他说,早晨天气阴凉,对风湿病痛不利,希望他马上回去休息。和珅的轿子紧跟在乾隆帝之后,对马戛尔尼没有任何表示。

在北京居留期间,马戛尔尼结识了清朝的若干高级官员。他们告诉马戛尔尼,清朝专门举行了会议,讨论英王致乾隆帝的信件,以及确立今后如何应对英国人的方针;说和中堂召集了进军西藏的福康安将军,还有曾受过处分的前任粤海关监督,听取他们的意见。马戛尔尼根据这个情报,给和珅写了一封信,信中向和珅表明,英国使团将在明年二月参加完中国元旦庆祝典礼之后起程返国。

和珅没有回信答复,但是派人送来一个通知,约马戛尔尼到圆明园谈话。

见到马戛尔尼后,和珅先交给他一些信件,是从停留在舟山附近的英国军舰上寄来的。马戛尔尼阅读信件后,告诉和珅“狮子号”军舰即将离开。和珅趁机说道:“你那狮子号船可以不必离开,等在舟山,你们大家一同回国。皇帝听说你部下的人到中国后死了几个,你自己身体也不好。他想是北京天气太冷,与你们洋人体质不合。将来交了霜降,天气要突然冷得紧。替你们设想,还是在河水上冻之前及早回去的好。陆路起程既不舒服又不方便。我们天朝的宴会礼节,春节和万寿差不多。贵使既然在热河参加了万寿典礼,也就不必再等着参加庆祝春节了。”

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马戛尔尼当然知道,这是和珅以照顾英国人健康为由,客气地请他们打道回国,最好是尽快上路。他表示英国人习惯严寒天气,而且事先准备了御寒冬衣,说使团今后在北京的费用可以由英国方面承担,不必由清政府供应。因为他还有一些两国关系中的重大问题需要讨论,现在无法马上离开。随后,马戛尔尼用非常婉转的语气,概括地点出几个问题。

和珅始终保持一种置若罔闻的态度,故意东拉西扯,而对马戛尔尼提出的问题则一字不答。和珅这样不着边际地谈了一会儿后,将话题又回到英国使团早日回国上来,会见到此结束。

第二天清晨,马戛尔尼得到通知,和珅在皇宫大殿等候与他立即见面。马戛尔尼花了好长时间才来到皇宫,又经过无数的大殿,终于见到和珅。和珅先告诉他,乾隆帝给英王复信已经写好,而后将马戛尔尼以前赠送给和珅及其他大学士的礼物一一退回。马戛尔尼了解东方人的习惯,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但他还是向和珅谈及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问题。和珅没有表示任何态度,仅仅说请他写一个书面意见,他将立刻加以考虑。接下来和珅请马戛尔尼游览紫禁城,马戛尔尼因身体不适予以谢绝。

当天下午,乾隆帝致英王的复信正式送到使团馆舍。除了书信之外,还送来乾隆帝送给英王的礼物十数抬,全是中国出产的精品。马戛尔尼及全体随员,以及使节团的仆人厮役,在北京的或不在北京的,每人各一份,体现了中国人的慷慨大方,以及清朝“厚待远人”的外交准则。

中国方面并没有给马戛尔尼规定归国日期,因此马戛尔尼决定在中国能多留一天就多留一天。但不久他接到来自东印度公司的一封信,称英国与法国近日可能断交,请求马戛尔尼乘坐的军舰保护英国商船回国。鉴于这种情况,马戛尔尼只好回国了。

马戛尔尼向和珅提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七点:

1.英国派使臣长期驻北京;

2.清朝增开通商口岸;

3.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商行;

4.割让沿海岛屿供英国商人存放货物;

5.清朝在广州拨地给英国商人居住;

6.减轻英国商人税收;

7.允许在中国传授天主教。

和珅对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提出的这些要求,均未当面予以拒绝,而是通过几天后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复信,对英国的各项请求作了明确的答复。

关于使臣驻京问题,英国方面在英王信中,恳请派一位英国使臣长期居住北京,以便照管英国对华贸易事务。乾隆帝在复信中指出:

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此系天朝定制,想尔国王亦所知悉。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住居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

关于增加通商港口问题,英国方面希望清朝除了广州一地外,允许英国货船将来或到浙江宁波、舟山及天津、广东地方停船贸易。乾隆帝在信中说:

向来西洋各国前赴天朝地方贸易,俱在岙门设有洋行,收发各货,由来已久。尔国亦一律遵行多年,并无异语。其浙江宁波、直隶天津等海口,均未设有洋行。尔国船只到彼,亦无从销卖货物。况彼处并无通事,不能谙晓尔国语言,诸多未便。除广东奥门(今澳门)地方仍准照旧贸易外,所有尔使臣恳请向浙江宁波、珠山(即舟山)及直隶天津地方泊船贸易之处,皆不可行。

关于北京设立商行问题,英国方面要求准许该国商人,仿照俄国商人在北京城内设立商行,收贮货物发卖。乾隆帝以“更断不可行”五个字予以彻底否定。

关于割让沿海岛屿问题,英国方面提出,欲求靠近舟山地方小海岛一处,英国商人到此,即在该处停船休息,以便收存货物。对这种赤裸裸的领土野心,乾隆帝义正词严地指出:

尔国欲在珠山海岛地方居住,原为发卖货物而起。今珠山地方既无洋行又无通事,尔国船只已不在彼停泊,尔国要此海岛,地方亦属无用。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关于广州拨地居住问题,英国方面要求拨给广东省城附近小地方一处,划归英国商人居住,或者允许在澳门居住的英商出入自便。这种要求,等于实际上摆脱清朝政府的正常管理。对此,乾隆帝毫不留情地告诫英国政府:

向来西洋各国夷商居住奥门贸易,画定住址地界,不得逾越尺土。其赴洋行发货夷商,亦不得擅入省城。原以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今欲于省城地方另拨一处,给尔国夷商居住,已非西洋夷商在澳门定例。况西洋各国在广东贸易多年,获利丰厚,来者日众,岂能一一拨给地方分住耶!

关于税收问题,英国方面提出英国商人自广东下澳门,由中国内河运输货物,或者不上税,或者少上税。乾隆帝则认为:

夷商贸易往来,纳税皆有定期,西洋各国均属相同。此事既不能因尔国船只较多,征收稍有溢额,亦不便将尔国上税之例,独为减少。惟应照例公平征收,与别国一体办理。

关于传教问题,康熙年间,天主教曾一度被允许在内地传习。据统计,中国天主教徒曾达到25万人之多。由于部分天主教徒站在雍正帝的对立派一方,参与康熙末年的皇位之争,雍正帝即位后即予以严禁。除北京外,全国各地的天主教堂均被拆毁,外来传教士被遣送回国。乾隆帝同其父一样,对天主教的文化侵略和渗透,保持了高度警惕,他在复信中明确正告英国:

至于尔国所奉之天主教,原系西洋各国向奉之教。天朝自开辟以来,圣帝明王垂教创法,四方亿兆率由有素,不敢惑于异说。即在京当差之西洋人等居住在堂,亦不准与中国人民交结,妄行传教。华夷之辨甚严。今尔国使臣之意,欲任听夷人传教,尤属不可。

由上可知,乾隆帝在给英国国王的复信中,从维护清朝主权出发,对英国方面的要求,据理逐条进行驳斥。而据英国人的记载,乾隆帝的这些谕旨,大部分反映了和珅的看法。从清朝当时对英国使团的接待工作来看,这些谕旨显然出自和珅的手笔。和珅在复信中用“断不可行”,“皆不可行”,“亦属无用”,“皆有定例”,“岂能拨给”,“尤属不可”等准确明白的字句,对英国的要求给予彻底的拒绝。尽管这些答复是从维护清朝的统治考虑,在客观上起到了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积极作用,但也带有某种程度的闭关自守成分。总的来讲,和珅主持的这次对英外交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