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宠辱之间:千古流传的大清外戚
8770200000024

第24章 小心翼翼,自保有术

但是,在深得乾隆宠信的同时,和珅也时刻谨记“伴君如伴虎”的古训,一念之差就可能铸成大错,更何况世事无常,谁又能料定,即使深得乾隆宠信的自己,也需小心谨慎,以免落个什么差错,致使阴沟里翻船,于是每当遇到有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时,他总会提前给乾隆来一针“麻醉剂”,使之不知不觉中就站在他的一边,这样,许多棘手的问题就都被和珅成功地应付过去了。

每当乾隆想斥责和珅时,和珅都会找出不同的理由为自己开脱。

比如,有一次乾隆派和珅到甘肃去调查当地捐监的实际情况,到了甘肃后,和珅整日花天酒地,收受了当地官员送来的无数奇珍异宝,因此也就对当地官员虚假上报、行为不轨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整个调查过程,他根本就没有展开调查,就写了一份奏章,把甘肃的官员们褒奖了一番,乾隆看后信以为真,就没有再调查了。直到苏四十三起义在甘肃爆发,乾隆派阿桂前去镇压,阿桂才将捐监的实情禀报了乾隆,乾隆知道实情后,当面向和珅质问。和珅尽管心下惊恐,但仍反应极快,马上就对乾隆说:“奴才到达甘肃后,确实细核过府库账目,但并未发现什么不实之处,现在想来,定是奴才无能,受了蒙蔽,奴才察看的那些粮仓可能不是真正的捐监的粮仓。”乾隆不信,追问他有无收取贿赂。和珅做出一副十分惶恐的样子说:“勒乐谨送给奴才四颗宝石,这奴才确实收下了,因为这四颗宝石实在是夺目非常,奴才想,若是给公主戴上,必定会很漂亮,所以奴才就收下,这些宝石现在已经在公主那里了。现在回想,当时奴才是有些自以为是,给甘陕的官员稍一吹捧,就昏了头,那些账本和仓库必定是他们假做的。恳请皇上治奴才不察之罪。”说完,和珅就跪倒在地上,请求乾隆处罚他。

乾隆见他这样,自己倒不忍心了,和珅的话也有道理,定是那些地方官奸猾狡诈,见他年轻气盛,又是初次办案,没有经验,因此捉弄他,他因之而受蒙蔽,这也是有可能的,既是无心之过,就也不能全都怪他了。就这样,一桩大案三言两语就被和珅把责任推卸过去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和珅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先下手为强,抢在乾隆正式发难之前,先造成一种与己无关的假象,要么别人举报的案件是自己早就发现了,要么就是自己受了别人的蒙蔽,总之是“不知者不罪”。这样,和珅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责任都推脱干净了。至于什么不察之罪的小过失则不妨应承下来,因为和珅知道,这样做不但不会有什么损失,反而能让乾隆对自己留下好印象。

当然,之所以和珅的这个法子在乾隆那里能够屡试不爽,每见奇效,主要也是因为乾隆偏袒和珅,别人在他面前告和珅状,他总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太过宠信和珅,以致别人嫉妒,因之不论实情如何,自己先就有几分疑心。再加上和珅巧言善辩,于是到后来,乾隆总还是会相信和珅,即使铁证如山,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