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宠辱之间:千古流传的大清外戚
8770200000029

第29章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此时和珅一看到白绫,知道死期已至。他对自己经营一生,家业富比皇室,到头来落得如此悲惨下场,不禁万分慨叹。

和珅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前梦幻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魂是后身。”

赋诗完毕,和珅拿起白绫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50岁。但他留下的这首绝命诗,却耗尽了无数史家特别是附会者的心血。人们把此诗集中在和珅的前身和后身上,说和珅的前身是乾隆宠爱的妃子马佳氏,而后身便是世所不齿的慈禧太后。大意是和珅为了报仇,而化为女身来惑乱清朝,而要说惑乱清朝最巨的莫过于慈禧太后了。所以,众口相传,和珅是投胎变成慈禧太后了。自和珅死后,对其绝命诗的各种解释附会无不朝此方向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变成慈禧。这些说法虽属痴人说梦,但却也反映出人们对和珅以及后来的慈禧太后的憎恶。

事实上,和珅这首绝命诗,可能在诉冤屈。整个意思是50年的人生如梦幻一般,现在就要撒手红尘。等到将来人们可以说真话,能真正评价我时,一定会记住我的一缕香魂。

从乾隆驾崩到赐和珅自尽,前后仅用了16天,可谓迅捷。由此可见,乾隆生前是多么宠信和庇护和珅,而和珅又在极大程度上倚重于乾隆,而当乾隆一死,和珅就势败如山倒,不可挽回;另外也说明了嘉庆皇帝、众大臣早已对和珅恨之入骨,百姓早已对和珅深恶痛绝,和珅之死是势所必然,只是个时机问题。

和珅倒下了,但他仍有后人。按封建社会的习俗,只要有后人,那么这个人还算孝顺,如果没有子嗣的话,无论他如何孝敬父母,他也会被扣上不孝的罪名。因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

“后人”就涉及一个范围问题,有的人只把直系亲属算做后人,只包括儿子、女儿;有的人认为应该算所有的后人,我们同意后一种看法。我们认为,如果只算直接的亲属的话,和珅的后人就太少了。因此我们把固伦和孝公主等与和珅有关的家属亦当做后人。

和珅死后,在固伦和孝公主几度恳求下,嘉庆允许其夫丰绅殷德“暂行出城,料理丧事”,堂兄丰绅宜绵也被暂时解禁。

和珅生前建造的比皇陵还豪华的和陵,因逾制被嘉庆帝强行拆毁,丰绅殷德与堂兄丰绅宜绵只好在北京西北的南流村另立新坟,把和珅草草掩埋,并把冯氏、和琳等人的坟地也迁到此地,让冯氏与和珅这对夫妻能在阴世团聚。和珅在修筑和陵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没有机会享受和陵,只有静静地躺在南流村的坟地内。

和珅倒台后,丰绅殷德相继被革去一等公、贝勒、伯爵等爵位。幸好嘉庆七年(1802年),嘉庆因镇压白莲教成功,龙颜大悦,褒奖丰绅殷德,“赏给民公品级,仍在散秩大臣上行走”。即使如此,丰绅殷德也明白,只要嘉庆当政,自己的政治生命就已经完结了。嘉庆十一年(1806年),嘉庆又授予他“头等侍卫,擢副都统,赐伯爵衔”。不久,派他到乌里雅苏台任职。在边疆地区供职,与其说是提拔还不如说是流放,嘉庆讨厌与和珅有关的一切,当然自己的妹子固伦和孝公主除外,所以就来个眼不见为净,让丰绅殷德长期在边疆做官。而此时,丰绅殷德的身体由于过度放纵和自暴自弃的心境,已经是百病缠身了,在这种蛮荒之地无异于慢性自杀,他自己早死晚死都不太计较了,公主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奔赴黄泉,于是多次向皇兄求情,希望他放自己的丈夫回来养病。嘉庆十五年(1810年)二月,应公主所请,嘉庆许可丰绅殷德回京养病,还派人看望他。由于旅途劳顿,当年五月,丰绅殷德去世,年仅36岁。

和珅倒台,其已经去世的弟弟和琳及侄子丰绅宜绵当然受到株连,嘉庆帝斥责和琳“牵制福康安,师无功。命撤出太庙,毁专祠,夺其子丰绅宜绵公爵,改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来又“斥退了侍卫,不准在乾清门行走”。丰绅宜绵也就一直赋闲在家。

和珅被抄家时,除各处房产花园外,还抄出银子300多万两、金子32000多两、土地十多万亩、收租房屋1000多间、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约有1000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七八千万两。

和珅的宅第也不一般,在里面走上一圈,就是当朝皇帝也自叹不如。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二月,和珅从正红旗抬入正黄旗,成为上三旗满洲人。随之乾隆乃赐德胜门内什刹海畔的一块地给和珅,恩许他另建住宅,同时又把圆明园附近的淑春园当做别墅赏赐给他。淑春园乃颐和园的组成部分,在今北京大学校内。淑春园几经和珅修葺,成了西郊名闻一时的私人园林。不仅如此,和珅开始着手建造自己的陵墓,经过多方考察,和珅在蓟州境内选好了一块坟地,经过几年的营建,逐步建造出规模庞大的“和陵”,可惜和珅后来没有享用到“和陵”,他倒台后,嘉庆认为“和陵逾制”,规格比皇陵还高,所以令强行拆毁,和珅长子丰绅殷德只好将和珅在南流村草草埋葬了事。

和珅位于什刹海的宅第,东至毡子房胡同,南至今前海西街南侧,西至李广桥,北至大翔凤胡同,布局精巧,不输于亲王贝勒王府。和珅死后,嘉庆帝将它赏赐给乾隆七皇子永璘,永璘“喜极而泣”,后传给其子恭亲王奕,从此称为恭王府。

淑春园在历史上早已有史。《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乾隆二十八年内务府奏准圆明园所交淑春并北楼门外等处花园……”和珅在乾隆把淑春园赏给他后,更进行了大肆的扩建,并更名为“十笏园”。规模也极大,据资料显示:园内仅房屋就有1003间,游廊楼亭357间。园内有山有水,存一湖泊(即今北京大学未名湖),湖中有小岛(湖心岛),石舫,现在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于今北京大学内,环境优美。

和珅一生经营的产业都落入了嘉庆皇帝的手中,当时有句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给他富贵的是皇帝,夺去他富贵的也是皇帝。在中国古代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除了皇帝,其他人都是奴才,哪有真正的贵族?所以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特点,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