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宠辱之间:千古流传的大清外戚
8770200000037

第37章 暗保使馆,皆大欢喜

不顾包括荣禄在内的诸多大臣的劝阻,慈禧太后及主战派决定由荣禄率军攻打各国驻京使馆,并悍然向列强宣战,实际上是准备以所谓天神附体、刀枪不入的义和团为炮灰和列强较量一番。荣禄等人则是有苦难言、焦急万分。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朝廷积弱积弊已至无可挽回之地,和列强开仗,实在是胜算太少,以一弱国而抵数强国,危亡立见,会陷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国何以堪!而且两国相争,不罪使臣,自古皆然,现在攻打使馆,日后可怎么收场?话虽如此,朝廷已然宣战,战争不可避免,荣禄也只能听命攻打使馆。此时的荣禄俨然把生死置之度外,在给同僚的信中说:“我辈世受国恩,亦惟有拼其一死以报朝廷,尚有何说耶!”他又觉得,区区一死不足惜,实在是不能做万世罪人,于是他决定,仍尽自己所能向慈禧进言,对使馆实行明攻暗保,竭尽周旋之能事,以保证各使臣不受伤害,并争取和使臣们取得联系,求得谅解,为今后转圜留下余地。至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时,使馆已被围56天而无一攻破。也正是因为这样,虽然他是攻打使馆的指挥者,日后列强也没有把他列入战犯之中。

大家会觉得奇怪,荣禄是慈禧的死党,他竟敢违抗慈禧的命令?慈禧既然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又怎么会允许荣禄对她的旨意阳奉阴违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慈禧从来就是一切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她为私欲而断然宣战,但当她的愤怒在几天后有所消减,她静下心一想,也还是很害怕列强长驱直入的,那时国将不国,她地位也难保。但当时的情势已是骑虎难下,一来是虽然她是最高统治者,但主战的王公大臣们以大阿哥的父亲端郡王载漪、大学士刚毅为中心,正在朝廷里掀起一种狂热的情绪,并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当初她既然一气之下宣了战,如果马上出尔反尔,自己的威信会大受损害,对官员们不好交代,说不定他们会因此而拥护光绪;二来是此时京城内义和团势力正盛,对朝廷本来就构成了直接威胁,何况端王等和义和团还有很密切的联系,这两者对她的统治都很不利,所以她暂时只能把战争继续下去。同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慢慢地做一些回旋的事情。6月29日,她就命清朝驻外使臣向各国解释开战之“万不得已”,并把责任推到了义和团身上。7月9日,八国联军开始攻打天津之后,朝廷内停战议和观点渐占上风,慈禧也逐渐表示倾向于停战了。但这其中颇多反复,因为慈禧是统治者,本来就要靠主和主战双方的争斗来控制朝政,所以她的态度一直都不明朗,加之心情恶劣,就更是反复无常。

慈禧的种种心意以及她所处的复杂情况,荣禄是了如指掌的,于是早在她心生悔意之前,荣禄就已经着手实行明攻暗保,力图把日后可能产生的损害减少到最小。他采取不与慈禧顶撞、不向慈禧请示的方法,这正是做臣子的高明之处,处处给主子留着脸面,替主子受过,还不动声色地替主子办好她还没有想到却最符合她利益的事,或是心里想做又不方便做的事,荣禄可真算得上是内中行家,难怪慈禧对他恩宠不衰。其实慈禧派荣禄当指挥,就是想保证所有的事态都能在她控制之下,荣禄当然知道慈禧的这番深意。荣禄也知道,只要他做的事都是真正为了维护慈禧的利益,慈禧是不会怪罪于他的,在这方面他们非常有默契。慈禧后来说,当初她还是留了一个心眼的,她不想彻底断了和列强议和的后路,不然何至于合义和团和朝廷之力,都攻不破小小的一个使馆?其实这个心眼、这条后路,是荣禄替她先想到的,也是借荣禄之手来实施的。我们不妨来看看荣禄的具体活动。

荣禄自奉命围攻使馆后,其兵力最多,但进攻从不得力,且一直试图与使馆联系。最初,宫中召集大臣开会,讨论是否应该停止围攻之事,慈禧当时有停战并发照会之意,荣禄就马上命令停止攻击,并派人告诉洋人,说奉上谕保护使馆,即刻停止攻击,将有照会自玉带桥递来。可惜荣禄白费心机,朝廷还是主战派占了上风,当天夜里,他就不得已接受命令再次发动进攻,但他这方面的进攻很弱,据当时英国公使窦纳乐所记,进攻多来自北部和西北部,也就是董福祥部和义和团方面。

此后战斗有一阵比较激烈,有一日清军竟发炮300余发,大炮射穿了英国使馆的楼顶,也有人中炮毙命,使馆区的大官房院被火箭射成一片火场,双方互有死伤。使馆内各公使纷纷向天津的驻军求救,各国政府也警告清政府不得伤害使臣,同时开始筹办进兵事宜。八国联军与清军在天津展开激战。而在这期间,荣禄除自己进攻不力外,还一直暗示董福祥不要竭尽全力,董军受朝廷影响,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打。但董福祥身为武将,既然作战,当然要有些样子,所以自始至终他还是比荣禄认真。但有一次,朝廷派武卫中军的开花炮队为董福祥军助攻,刚要开炮时,董福祥还是想向荣禄请示一下,他对荣禄说:“炮离使馆很近,一发炮,恐怕使馆会炸得粉碎,到那时引起交涉,我就要成祸首了,还是请荣相给我一道手谕吧。”董福祥还是不傻,但荣禄总不开口,董福祥一再请求,最后荣禄说:“横竖炮声一响,里面总是听得见的。”董福祥恍然大悟,其实只要做做样子给朝廷看不就行了吗?于是他就对准使馆的空地开炮,使馆分毫未损。此后不久,朝廷就下令停战了,董福祥暗自侥幸。

与此同时,荣禄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于是互为支援、互通声息。这些地方督抚们联合起来搞了一个“东南互保”,向列强允诺剿灭义和团运动,维持秩序,换取列强的不进犯。这在表面上是抗旨不遵,实际上跟荣禄的明攻暗保同出一辙。正是他们的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半壁江山深陷水火、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此后和列强进行议和的正是这一批人。李鸿章等各地督抚也纷纷向朝廷上书,说现在各国已开始进兵,要想挽回大局,就必须保住使臣、使馆,今后还有得商量,他们再三强调说,各国使馆、使臣千万动不得,万一有失,大局就不堪设想了。荣禄见自己的做法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就更放心了。

荣禄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求向各国公使示好的机会,7月10日,一名叫金四喜的中国教徒被使馆派出去送信,结果被义和团抓住。荣禄知道后非常高兴,马上就把这个人从义和团手里要了回来,还款待了一番。三天后,荣禄以总理衙门名义写了封致英国公使窦纳乐的信,派此人送了回去。信的内容是什么呢?原来荣禄希望公使们能相信他,率家眷、参赞、翻译等移驻总理衙门内,由他派兵严加保护。他提议,因情势紧张,要求他们出馆时不要带一名持枪士兵,以免双方出现突发事件不可收拾,如肯相信他,以第二天午时为限回信,以便预定保护出馆日期,荣禄称,这是他“于万难之中设法筹此一线全交之路,若过时不覆,则亦爱莫能助矣”。但当时的情形之下,各国公使怎敢相信呢?他们决定仍然留在使馆内,于是总理衙门又回了封信,说既然如此,朝廷会派军严禁义和团再向各国使馆放枪攻击,使馆也不要随时任意放枪。自此之后,攻守双方进入休战状态,信件往来也一直持续到围攻结束,荣禄还授意围攻西什库教堂的清军停止攻击。7月17日,围攻使馆的清军正式停战,荣禄命人给洋人送去瓜果。第二天,他派员前往使馆会谈,达成了一项休战协议,随后又派一名叫文瑞的官员前往慰问。20日、22日,总理衙门奉慈禧之命,给各国使馆送去西瓜蔬菜果品等食物,同时,清政府开始限制义和团。

为何此时停战?只因形势越来越朝着对清廷不利的方向发展,列强攻打天津,聂士成、罗荣光战死。7月14日,天津沦陷,而多数督抚都上书建议为了日后起见,目前要保护好使馆、使臣,所以慈禧不得不考虑求和之事,并决定保护使馆、使臣,荣禄的暗保至此可以变为明保了。

但事情仍有反复,24日,使馆区再次发生零星战斗,英国公使窦纳乐致函荣禄,抗议清军破坏休战协议。总理衙门只好再次要求各国公使到天津避乱,并准备让荣禄挑选得力部队妥为护送。27日,慈禧再次命总理衙门给使馆送去粮食果蔬。此时,列强已准备发兵北京,公使们已经得到消息,所以他们对清政府的这一请求不予答复,准备等待联军入京。

这一时期,慈禧是非常反复无常的,一会儿激烈主战,一会儿又急欲议和,就连荣禄这样的亲信,大部分时间也只能听命而已,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她虽然最初默许荣禄和刘坤一、李鸿章等督抚的所作所为,此后又急命李鸿章北上商谈议和事宜,但她在表示出议和的心意后,又对宫内的反战主和派大开杀戒,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杀他们泄愤,二是不愿意让这帮人笑话自己的失败而已,这就是封建专制的害人之处。7月28日,杀许景澄、袁昶。8月11日,杀徐用仪、联元、立山。荣禄得知后虽加以劝阻,奈何无济于事,只好噤口不言。其实荣禄也常劝谏慈禧将反战主和付诸行动,即明攻暗保使馆,但他是密谏,不像这批人,在御前会议上公开和慈禧作对,而且他善察言观色,一见慈禧恼怒,便不再多话,难怪古语说“伴君如伴虎”,荣禄是深谙其中之道啊!

8月4日,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气势汹汹向北京而来。6日攻陷杨村,直隶总督裕禄自杀,慈禧开始作逃跑的准备,派荣禄办理车马事宜,并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各国电商和议,但联军执意攻占北京,暂拒和谈。清军此时公开在京城屠杀义和团。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第二次攻陷北京,上一次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曾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15日清晨,慈禧出逃。此时的慈禧即使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荣禄等人的建议,也来不及了。

虽然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使馆有违国际惯例,但这一时期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令人发指的:使馆内洋人肆意枪杀馆外百姓,天津陷落后纵兵烧杀抢掠三日,俄国人在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大规模屠杀中国百姓,连婴儿都被挑在刺刀上被割成碎片,如此等等不可胜数。所以义和团虽然带有盲目排外的思想,总体上其爱国的本质不可磨灭,其命运让人为之动容。而荣禄的行为虽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他只为了自己和慈禧的利益盘算,心中就只有慈禧把政的朝廷,容许洋人肆意枪杀我百姓,无法抵御八国联军对北京的进攻,充其量他只不过是慈禧忠实且明智的一名手下,清政府的一员能吏干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