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传世藏书-晏子春秋
8775500000017

第17章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

【原文】

景公游于牛山①,北临其国城②而流涕曰:“若何堂堂去此而死乎④!”艾孔⑤、梁丘据皆从而⑥泣⑦。晏子独笑于旁⑧,公刷涕而顾晏子曰⑨:“寡人今日游悲,⑩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

【参注】

①孙星衍云:“文选注作‘牛首山’。括地志:‘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则虞案:史记齐世家正义引同。

②则虞案:文选卷十三注引作“临齐国”。凌本自“北”字截读,非也。“北临”犹“北面”,与下章作“北面望睹齐国”同。

③则虞案:文选卷十三注引作“乃流涕而叹曰”。御览二十八、六十二两引皆无“而”字。韩诗外传十、列子力命俱用此文。外传上有“美哉国乎,郁郁泰山”,列子作“美哉国乎,郁郁芊芊”,此处似挩二句。

④则虞案:列子作“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文选卷十三注引作“奈何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韩诗外传同。窃疑此处本作“若何去此旁旁而死乎”,“旁旁”,大也,又盛也,见广雅释训;“堂堂”亦训“盛”,见剧秦美新注。是“堂堂”即“旁旁”之假借,后讹为“滂”,而越在“去此”之上,因前后有“流涕从而泣”语,致误为滂沱之义。又文选二十八、六十一注引皆无“滂滂”二字。

⑤孙星衍云:“姓艾,名孔。列子作‘史孔’。”◎卢文弨云:“列子‘史’,释文仍作‘“艾”,五盖切’。”◎苏舆云:“艾,齐地。孔盖以地为氏。”◎刘师培校补云:“元和姓纂十四‘泰艾姓’条云:‘晏子春秋齐大夫艾孔之后。’即左传裔款也。”◎则虞案:是也。本书又作会谴,皆齐人音殊。

⑥则虞案:文选二十八、六十注引无“从而”二字。

⑦则虞案:列子“而泣曰”下有“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驽马棱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韩诗外传十略同。或晏子原有此文,后挩耳。

⑧则虞案:文选二十八、六十注引无“于旁”二字,十三引作“晏子独笑曰”。

⑨则虞案:列子作“雪涕”,文选二十八注引作“公收涕而问之,晏子曰”。卷六十引与二十八注同,唯“涕”作“泪”。

⑩则虞案:列子“日”下有“之”字,当据补。

则虞案:文选二十八、又六十注引作“使贤者常守,则太公桓公有之”。

孙星衍云:“灵公名环,庄公父。史记齐世家:‘二十七年,晋使中行献子伐齐,齐师败,灵公走入临淄。晏婴止灵公,灵公勿从,曰:“君亦无勇矣。”’亦好勇之证。”◎苏舆云:“‘庄公’当在‘灵公’下,传写误倒。”◎则虞案:列子“勇”上有“有”字,文选二十八、六十注引作“使勇者常守,则庄公有之”。

则虞案:文选二十八、六十一注引作“吾君安得有此”。列子、外传犹有文一段,盖兼用谏第十八之文。

则虞案:列子作“见不臣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外传作“见怯君一而谀臣二”,文选二十八、六十作“见不臣之君一,谄谀之臣二”。

则虞案:文选两引皆无“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