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少年维特之烦恼
88367500000001

第1章 名家导读

歌德的书是应当读的。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歌德的作品,思想深邃,艺术完美,像不落的星辰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读歌德的作品,有别于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那就是:读其他作品可以不甚了解作家本人的经历和思想感情脉络,而读歌德的作品就必须比较清楚地了解歌德本人。因为歌德的每一部作品,哪怕是一首小诗,都是他一生巨幅自白的一个片断。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就当时的德国而言,正当封建主义逐渐没落、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时期。就世界范围而言,那正是大动荡、大变化、大发展的时代。正如歌德在1824年所说:“我出生的时代对我是一个大便利。当时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我活得很长,看到这类大事一直在接二连三地发生。对于七年战争、美国脱离英国独立、法国革命、整个拿破仑时代、拿破仑的覆灭以及后来的一些事,我都是一个活着的见证人。”[1]歌德把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前期的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思考人生,观察世事,孜孜不倦地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文学创作活动,为人类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歌德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法学,1771年8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后返回家乡。1772年5月,依照父亲的建议,歌德到韦茨拉尔城做帝国最高法院的实习生。来到此地不久,他便结识了已与他人订婚的夏绿蒂·布甫。歌德对夏绿蒂的感情发展成疯狂的爱情。9月,歌德接受友人的忠告,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韦茨拉尔。后来得悉:韦茨拉尔城的一个熟人、公使馆秘书耶鲁塞尔,爱上了朋友的妻子,在绝望中自杀了。这一事件成了歌德1774年构思《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直接原因。随后,歌德仅用四周时间写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主人公维特是一名出身市民阶层的青年。他来到了一个乡村小城,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少女。他爱上了绿蒂,但绿蒂已与他人订婚。维特看出已不能赢得绿蒂,毅然离去,接受了充任公使秘书的职务。公使的迂腐鄙陋和官僚恶习以及当时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给维特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他便辞去这项公职,应邀前往一位侯爵的庄园。然而在侯爵那里,维特发现自己的才能照旧无法施展。爱情破灭了,等级森严的社会抛弃了维特,而维特也厌弃了那黑暗的社会。最后,在绝望中维特自杀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秋季问世。它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2]的最大成果。作者以书信体小说的体裁,借维特之口,写出他在社会生活和爱情遭遇中的爱和恨、欢乐和烦恼。作品表现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憧憬和苦闷,反映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转变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普遍要求。这是时代的呼声,是血泪的控诉,是对自由的号召。这部作品给歌德带来了世界声誉。

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之邀前往魏玛。在魏玛公国,他曾先后担任枢密参事、枢密顾问和税务署的领导工作。1788年6月,歌德辞去一切政务工作职务,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他一生辛勤耕耘,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在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两千五百余首抒情诗和其他体裁的短诗,两部长篇叙事诗,八部重要诗剧和剧作,如《浮士德》《铁手葛兹·封·贝利欣根》《哀格蒙特》《塔索》《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岛》《普罗米修斯》等,四部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和力》《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三部自传体著作《诗与真》《意大利游记》《随军征法记》等。

正因为歌德的业绩如此巨大,他才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是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歌德不仅是一位天才的诗人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学者,他研究过建筑学、矿物学、解剖学和颜色学、光学,写过许多篇自然科学论文,特别应指出的是他在1784年3月发现了人的颚间骨[3]。

因此,我们说,歌德的作品不可不读。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读者朋友们便可以进一步阅读歌德的诗歌和其他作品了。

读书吧,读好书吧!你会在读书中找到更多的乐趣,获得更大的教益。

关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