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8856400000076

第76章 制瓷技术的向外传播

四大发明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是通过技术的传递来完成的,丝绸和瓷器在世界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则是先通过产品的远销,然后才是技术传递,但在此以后仍以其精良的质地和优美的纹饰而继续盛销海外,直至今日。

中国陶瓷输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国外陶瓷制造而言,可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制陶方面尽量模仿中国瓷器的器形与纹饰。这在亚、非、欧一些国家的制陶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埃及制陶业就出现过三次仿中国瓷器的浪潮,第一次约在10世纪前后,主要模仿唐三彩、越窑青瓷和定窑白瓷,有的是模仿装饰,有的是模仿器形,甚至模仿越窑和定窑碗足的玉璧底形式;第二次是在11世纪后半叶至14世纪,主要是模仿龙泉青瓷的器形、釉色、贴花工艺及器内外的刻划纹饰,其模仿数量之大令人吃惊,如在福斯塔特的一个小遗址中,出土龙泉青瓷一百零九片,而埃及仿龙泉青瓷的陶片则有六千九百一十七片,两者数量相比近1∶70;第三次是在14世纪下半叶以后,主要是仿制元、明青花瓷,并有专门作坊经营,仿制品非常成功,甚至可“以假乱真”。

其次是学习中国的制瓷技术。这可包括三个方面。起初是聘请中国制瓷工匠到彼国建窑制瓷。如据伟秦国着名国王拉玛甘亨,即《元史》中的敢木丁,曾在1294、1300年两次来华。他带回中国的制瓷匠人,在素可泰建立窑场,其产品称素可泰瓷。后因此地瓷土欠佳,又把窑场迁至其北五十英里的宋加洛附近,其产品称宋加洛瓷。该窑到15世纪衰落,约1464年以后停止生产。这两窑主要生产磁州窑型、龙泉窑型和青花瓷器。另外据传越南、伊朗也曾聘请过中国匠师前往制瓷。随后是派人来中国学习制瓷技术。如南宋时日本人加藤四郎景正,随道元禅师到中国浙江和福建学习制瓷术而归,曾在尾张濑户开窑烧制黑瓷,时人称为“濑户烧”,开日本制瓷术的新纪元。加藤四郎被日本人称为“陶器之祖”。在明朝正德年间,日本有五郎大夫祥瑞来到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五年后回国,在肥前之有田开窑烧造,又在奈良之鹿脊山烧瓷,其产品大受欢迎。在中国制瓷技术传人日本的过程中尚有一段佳话。明末清初时,浙江余杭县人陈元赞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并在河南少林寺习武,可谓文武双全。

他三十三岁孤身旅日,在日本娶妻生子,八十五岁逝世于名古屋。他在日本颇有名声,而且以改良瓷艺着称。他曾主持“御庭烧”,选用濑户土,输入中国黄釉,自为书画,产品为时人所重,称“元赞烧”,流传至今,为收藏家所珍视。他的技术为日本陶工继承,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名古屋以制瓷着名,应与陈元赞曾在此制瓷有关。

欧洲从15世纪开始仿制中国瓷器,生产出软质瓷,但还不能歹作是真正的瓷器。1729年,德国人包特格尔在德累斯顿经数年试制,终于烧出欧洲第一批硬质瓷。他于1710年在麦森设立瓷厂,其产号优良,畅销欧洲诸国,世称麦森瓷。以后制瓷术为欧洲各国所掌握。欧洲人掌握制瓷技术是独立研制的,但应当看到,这是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仿制后才研制成功的。由于欧洲各国都建立了瓷厂,18世纪末中国出口瓷器锐减。鸦片战争后,中国瓷器生产进一步衰落,到19世纪末,一些欧洲国家生产的瓷器反而输入到中国。这一反常现象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得到根本的扭转。

中国古瓷行销世界达千余年之久,经考古发掘,它在亚非欧美广大地区出土,是中古时期中甲与世界贸易的实物证据。当然,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古陶瓷生产也受到了一些外来影响,如前述明永乐、宣德时所产白瓷、青花瓷有十余种是仿西亚的器形。总之,通过中外销瓷的研究,可进一步了解东西方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