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读家风
88598200000010

第10章 康大姐娘家人的故事

袁祝祥

我的同学康萍,她的姑妈叫康克清,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康大姐。康萍讲述了她姑妈与她家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累了一天的渔民们,都早早进入了梦乡。有一盏渔火在风雨中飘摇,船上几个人正围着一个产妇,产妇疼痛得嘴里不停地发出呻吟声。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人们焦急不安的心情终于平定下来。这个婴儿叫康昭任,一年后过寄给没有儿子的伯父门上。伯父家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就叫康克清。

全国解放后,朱德和康克清定居北京。

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大城市令人神往。当时13岁的康昭任,稚气未脱,天天在父母面前哭闹:“我要到北京看毛主席、看朱总司令,我要到姐姐那儿去上学……”爸爸妈妈只好写信给康克清,叫她把弟弟带到北京上学。康克清接到信后,立即给父母写信:我和朱总司令都是共产党的干部,新中国刚成立,如果把弟弟接过来,人民群众会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与过去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官吏联系起来,这样有损于共产党的声誉……姐姐不能满足弟弟的小小愿望。不是姐姐没有姐弟情,而是姐姐注意影响,怕因此破坏党风建设。康昭任后来在姐姐的关心下进入江西革命军烈属后代学校读书,毕业后到江西拖拉机厂工作,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没有人知道他是康克清的弟弟,他从来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是康克清弟弟这个“机密”。1961年,朱德和康克清到康昭任家做客,人们才知道他是康克清的弟弟,可他这位“国戚”始终记着姐姐的嘱咐,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

康京华,康克清的大侄子。1977年,17岁的康京华来到闽南山区一所军营里。他和千万个战士一样,过着直线加方块的军人生活,人们觉得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没有把他与康克清联系起来。1981年,康京华报考西安政治学院,他写信给姑姑,要姑姑给有关部门打招呼,好让他享受下“特殊”。姑姑给他回信,叫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努力。康京华看罢回信,为自己的姑姑不近人情生气了好几天。姑姑不帮忙,只得靠自己,康京华抛开一切杂念,全心投入到复习之中,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安政治学院,当康京华拿到红彤彤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才把生姑姑的气全消了。康克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无情人,其实她很疼爱康京华。1972年,朱老总的侄儿朱克俊从北京到南昌,康克清特地为京华买了两条裤子委托朱克俊带给他。1987年10月,康京华结婚,康克清还专门送了两床被套。平时康克清还经常写信关心康京华的工作、学习情况。

康克清有一个同胞姐姐,解放前远嫁到达川县。1972年,当地政府以照顾康克清姨侄招工为条件,请康克清姐姐帮县里买汽车。姐姐就写信给北京的妹妹,她想妹夫、妹妹在北京都是大官,买辆汽车还不是小意思。谁知道妹妹在这点上就是不念姐妹情,写信给她:汽车是国家统一分配物资,我无能为力帮助办理。姐姐看到妹妹的信,非常生气,立即写信给妹妹:“如果你不帮助,我就去北京找你!”康克清接到姐姐的信后,又叫秘书回信:“你来北京不好,事情办不好,又浪费路费,又累了身体!”康克清又叫弟弟康昭任做姐姐的思想工作。姐姐在康昭任面前埋怨康克清:她这人六亲不认,连我这个亲姐姐都不认了,她当个什么官,我们家什么光都没沾上。

刚解放那阵子,康克清的几个叔叔,听说侄女婿在北京当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国家副主席,老人们说:噢,这么大官,写个信给侄女,告诉她,就说她叔叔的船都烂了,叫她想个法子。康克清的叔叔都是渔民,以打渔为生。康克清接到叔叔们的信后,只是给叔叔们寄去了300元钱,叫他们在岸上搭个草棚。她始终没有利用职权给当地政府打招呼,给她的叔叔们多加关照。

1976年2月,8岁的康萍跟爸爸、妈妈到朱总司令家做客,更令她高兴的是,朱总司令就是她姑父。康萍见到的朱总司令却是身穿中山装的慈祥老头,姑妈成了围着围裙下厨房的家庭主妇。在姑妈家吃饭和在外婆家吃的差不多,姑妈家的筷子漆都掉了,姑妈家和平常人家没有两样。要说有什么不同的,那就是姑妈家有几个解放军叔叔站岗,有幢楼房。姑妈喜欢小康萍,给小康萍买衣服。临走时,姑父给小康萍一个收音机,这个收音机是朱德在德国留学时带回来的。

姑父姑妈喜欢的康萍,人生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1985年高考因几分之差而落榜。1987年康萍选择了绿色军营,在绿色军营里,她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当兵第二年就参加军区电传比武,获得全能第七单项第四。为了比赛,她错过了人生最后一次高考机会,为此她暗地里不知流了多少泪,她恨自己的命运不好。就在她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之际,1990年,总政治部规定,优秀士兵可以直接提干。这时,康萍似乎看到了自己前途的曙光,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技术、业务水平在军区范围内是屈指可数的。这时有人提醒她:“这年头,光凭干不行,还得有关系,你何不叫你姑妈为你说句话,领导肯定会给她老人家面子。”康萍想:姑妈按原则办事,从不以权谋私可是出名的,爸妈曾经教我不要给姑妈添麻烦,家里亲戚从没有沾过她的光,我求她,她肯给我说情吗?可这年头“关系”之风也波及了圣洁的军营,没有“关系”恐怕事难办,我只得求姑妈了。康萍给姑妈写了封“求援”信。康克清给康萍回信:“萍萍,你不要因为是康克清的侄女就要别人特殊照顾,按条件如能提干就更好了,如果条件不够,千万不要打着我的旗号找领导……”1993年5月,康萍被任命为南京军区通信团的一名副连职干部,可她的提干,与姑妈没有半点关系。

如今,康萍,已经转业到江宁区档案局工作,姑妈已经离开了人世,可姑妈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家风永远在康萍心中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