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巴黎圣母院
88598900000005

第5章 副主教 克洛德·弗罗洛(一)

此人正是克洛德·弗罗洛,他确实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克洛德·弗罗洛出生在一个中产家族,早在孩提时代,他就由父母做主,决定为神职献身。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找人教他拉丁文,教他低眉垂目,说话轻声细语。后来,等他稍微长大一点了,父母便把他送到大学城的托尔希学院去过幽居的生活。在那里,他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以及如何做弥撒和做祈祷,他就是在那里靠啃弥撒经文和辞典长大成人的。正是这样目的明确、生活简单的成长经历,使得克洛德·弗罗洛从小便对宗教很虔诚。

这样的生活简单,而且非常的枯燥无味,如果没有坚强意志的话,绝对会坚持不了,半途而废的。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孩子生性严肃、庄重、忧郁,学习勤奋,领悟力很强,而且能很好地从思想和行为上约束自己。娱乐时他从不大声嚷嚷,福阿尔街举行酒神节狂欢时他也几乎不去凑热闹,对什么是打耳光和揪头发一无所知。他很少说笑,很少揶揄别人,不论是对蒙塔居学院那班可怜的神学生,他们老是穿着一种叫卡佩特的短头篷而得到了卡佩特学子的美名;也不论是对多尔蒙神学院那班靠奖学金过活的穷学生。他只知道,他应该将所有的注意力全放在学习上,别的不应该去想。

克洛德·弗罗洛上学时非常的勤快,每个星期一早晨,歇夫—圣德尼学堂一开门,教谕博士总是看见一个学生最先跑来,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还会靠在讲坛对面的柱子上认认真真地记笔记,这就是克洛德·弗罗洛。因此,神学院的这个年轻学生虽然才十六岁,却在玄奥神学方面可以同教堂神甫相匹敌,在经文神学方面可以同教议会神甫争高低,在经院神学方面可以同索邦大学的博士相媲美。

刚一学完神学,他便急忙开始钻研起教谕来,把教谕消化之后,他又一头扑向医学和自由艺术,钻研了草药学、膏药学,一举成为发烧和挫伤、骨折和脓肿的专家。在艺术方面,从学士、硕士直至博士学位所必读的书籍,他都一一浏览了。谁知道,他还是不满足,又学习了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这三重圣殿在当时是很少有人涉足的。他在科学方面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真是到了狂热的程度。到了十八岁,他的四大智能都考验通过了。在这个年轻人看来,求知是人生唯一的目的。

然而,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正当他小有成就时,祸从天降。那是1466年的夏天,天气异常酷热,瘟疫肆虐,仅在巴黎这个子爵采邑就夺去了四万多人生命。当时,人们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这种瘟疫,人们都快疯掉了,可是却束手无策。在这场瘟疫中,大学城也没有能够幸免,克洛德·弗罗洛的父母也在这场瘟疫中双双离他而去。克洛德·弗罗洛从学校回到家时发现父母亲在头一天晚上已去世了,他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小弟弟还活着,但是却没人看管,躺在摇篮里哇哇直哭。尽管他从小就离开父母到外地去求学,可是这种血缘关系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割舍的。克洛德看着他现在唯一的亲人大哭不已,他悲痛欲绝,然后抱起自己的弟弟,满腹心思,离开家走了。在此之前,他全心全意只做学问,然而,从这一刻起,他才开始了真正的生活。

这场灾难是克洛德人生的一次大的转折,从此之后,他不但是孤儿,还是兄长,更成了家长。他觉得自己突然间从神学院那种沉思默想中醒悟过来,他顿时发现,世上除了索邦大学的思辨哲学,荷马的史诗之外,还有别的东西需要珍惜,比如亲情。他发现人需要情感,人若是没有感情,没有爱心,那么生活只能成为一种运转的齿轮,干涩枯燥,凄厉刺耳。

现在有个小弟弟让他爱,就完全填补了他整个生活的空隙,于是他回到了这人世的现实中来,满怀恻隐之心,他倾其全部的热情去爱他的弟弟,尽心尽力。对这个小家伙来说,他不仅是大哥,而且还是父亲,所以他必须坚强起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弟弟约翰,克洛德准备为弟弟请一个奶妈。克洛德继承的领地中有一个磨坊,此时的磨坊中正好有一个女人喂养着一个孩子,而且磨坊离大学城很近,为了能让小约翰更好地成长,克洛德将弟弟送到了那个女人那里,让她抚养。

从此以后,克洛德觉得自己有了新的目标,对生活极其严肃认真。思念小弟弟不但成了他的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他学习的动力。他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他对上帝应负的某种责任,决心一辈子都不讨老婆,不要孩子,而他的孩子,他的妻子就是弟弟的幸福和前程。所以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专心致志于他的教职使命。因为他的才华,他的博学,以及身为巴黎主教的直接附庸,所有教会的大门都对他敞开着。由于教廷的特别恩准,刚二十岁,克洛德便成为神甫,并作为巴黎圣母院最年轻的神甫,侍奉着因过晚举行弥撒被称做平民祭坛的圣坛。

每到卡西莫多日(复活节后的第一个周日),他都去平民祭坛给平民们做弥撒。这座祭坛就在唱诗班那道通向中堂右侧的门户旁过,离圣母像不远。那时,他刚做完弥撒要回去,听到几个老太婆围着弃婴床纷纷谈论,喋喋不休,这些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走过去一看,那个小东西是那样凄惨,那样畸形,无依无靠,不由联想起自己的小弟弟来,他想:如果自己死了,他亲爱的小约翰也会遭受此种厄运,悲惨地被抛在这弃婴木床上。这种种想法一齐涌上心头,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就把小孩抱走了。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弃婴抚养成人,将来小约翰不论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都会由他预先为小弟弟所做的这种善行作为补偿,毕竟上帝只会接受这样的交换,而不是金钱。

他给这个养子洗礼,取名卡西莫多,这或是想以此来唤起那个值得纪念收养他的日子,也有可能是想用这个名字表明这个可怜的小家伙是多么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