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儒林外史
88602900000008

第8章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话说严贡生为了过继二儿子给赵氏,又不肯让儿子认赵氏为母亲的事情打了官司,在府、县都告输了,司里又不理他,只得马上赶到京里,想冒充周进的亲戚,到部里再告。

周进已经升做国子监司业了,也就是国子监长官的副手。

严贡生大着胆子,写了诉状说自己的是周司业的亲戚,由仆人传了进去。

周进看了,心里有些疑惑,因为自己并没有这个亲戚。正在沉吟,仆人又传来一个帖子,上面只写着:“范进。”于是他忙叫着:“快请进来。”

周进是范进的恩师,所以一进来,范进口称“恩师”,跪地叩首谢恩。周进双手扶他起来,坐下后开口就问:“我有个同乡,是个姓严的贡生,说和我是亲戚。但是我确实没有这门亲戚。”

范进笑了,说:“刚才在门口见到他了,他和周老先生是亲戚,只是老师是否和周老先生是一家?”

周进说:“虽是同姓,但并不是亲戚,如此看来,我和严贡生并不是亲戚。”随即吩咐仆人:“去跟那个严贡生说,我这里有事,不方便见他,顺便把这诉状还给他。”

然后,周进和范进就说起了旧话,他问范进:“怎么近几年没看到你继续考试?”

范进就把母亲去世的事情告诉了周进,周进不胜叹息:“你学问渊博,虽然耽误几年,但马上就要考试了,这次你一定会入选,你的大名我经常在老师那里提起,经常推荐和表扬你。你只需静静读书,如果缺少费用,我可以帮助你。”

范进感激地说:“学生终身感谢老师的栽培。”

两人又说了许多话,周进留范进吃了饭,才相别而去。

果不其然,这次考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数年后,他被钦点为山东学道。接到任命,范进即刻来叩见周进表示感谢。

周进说:“在山东老家,记得乡下有一个学生叫荀玫,那时才七岁,现在十年过去了,想来他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是个务农人家,不知是否读得起书。如果他参加了考试,麻烦你留意找找他的名字。如果他的确有才华,也可提拔他一下,也可了却我一番心意。”

范进听了,专记在心,然后去山东上任了。

当年考试结束后,范进记起老师托他的事情,于是就在考生交的卷子里查了一下荀玫的名字,一共查了六百多张卷子,并没有看见叫做荀玫的考生名字,范进心想:“难道他没有考?”

他转念又想:“如果他确实参加了考试,我却没有查到,将来怎样和老师交代?还是要仔细查,就是明天不上班也要查。”

范进身边的几个顾问看到他焦急的样子就问:“老师,你这荀玫是什么地方人?”

范进回答:“汶上县。”

一个年纪较大的顾问说:“汶上县?已经有十几张卷子考中了,何不在里面查一查。有些文字好的,前天已经单独拿出来了,可能在里面吧。”

范进高兴地说:“有理有理。”

说着,他忙把已经拿出的十几张卷子一一查看,果然看到了荀玫的名字,不觉笑逐颜开,忧愁全没了,这下可以跟周司业交代了。

这天,范进来到了汶上县,见了考中的考生。当点到荀玫的名字时,他问:“你是不是周进老师的门生?”

荀玫回答:“正是,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范进说:“本人也是在周老师的门下。这次考试结束,老师特地吩咐来查你的卷子,想不到你考中了第一。你这样的少年才俊,不枉老师一番栽培。今后还要用心读书,才能上进。”

荀玫跪下谢过了范进,当时他爹荀老爹已经去世了,只有母亲还健在。回家后,母亲得知荀玫考中,开心极了:“自从你爹去世,日子并不好过。幸亏你进了学,将来也可以教书过日子。”

申祥甫也老了,拄着拐杖来贺喜,并和薛家集的众人给荀玫凑足学费。荀家在观音庵摆上酒席,款待了众人,酒席上和尚说:“恭喜荀小相公,如今你考上了学,不枉荀老爹一生忠厚,做了多少好事。”

观音庵里供着一个金色的长生牌位,当年周进在这里做老师,后来成了进士,再升了御史,现在升为国子监司业,人生历程都在牌位上写得清清楚楚。此外,牌上还有一行小字:薛家集里人、观音庵僧人同供奉。

大家对周进的牌位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以示感激之情。过了一会儿,申祥甫领着众人到齐了,吃了一天酒席才散掉。

荀家把众人凑的钱买了些米,剩下的都给了荀玫。第二年,荀玫继续乡试,又取得了第一。后来他又考省试,又考中了,最后进京会试,又中了第三名进士。

那时候明朝有个传统,举人考中了进士,要摆起公座来升座,也就是后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的意思。仆人们正磕着头,外面有人报:“同年、同乡王老爷来拜。”

荀玫连忙迎了出去,这位王老爷叫做王惠,须发皓白,也中了进士。两人互相磕了头,王惠又说:“你我都是榜上有名,将来有很多事情要一起做。”

荀玫谦虚地说:“小弟年幼,诸事全望指教。”

王惠看了看周围,说:“你住的地方这么小,离朝廷又远,不如搬到我自己买的京城里的房子去住,将来再考试也方便些。”

说着话,又坐了一会,王惠便离去了。想不到第二天,王惠竟叫人整理好荀玫的行李,真的搬到自己的房子里一起住了。

两人就这样同住一起,不久都在工部任职,后又一起转了员外郎。突然有一天,有仆人来禀告说:“荀老爷家里有人到。”

接着,只见荀家家人挂着一身的孝,飞跑进来,跪下就磕头:“老爷,家里老太太已于前月二十一日归天了。”

荀玫听了这话立刻哭倒在地。王惠扶了半天,荀玫才慢慢醒过来,立刻就要朝上面递呈子。

王惠连忙劝阻,说:“兄弟,这件事我们要慢慢商议,眼看又要考选科道了,凭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若是让上面知道你的母亲已死,你要过三年才能再考,这如何了得?不如将这件事隐瞒,等到考试后再说。”

荀玫担忧地说:“老先生的心意我万分感谢,只是这件事恐怕瞒不住。”

王惠赶忙说:“你快吩咐来的家人把孝服换掉,这事不许通知外面人知道,明天我自有办法。”

第二天,王惠请了宫中文书金东崖来商议,金东崖说:“做官的人丧事隐瞒不报是不行的。”

王惠于是又悄悄去求了周进、范进,他们也没有把握办成这件事。没办法,荀玫只能通报了母亲逝世的事情。王惠见自己没有把隐瞒荀母去世的事情办好,就对荀玫说:“丧葬需要费用,你又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如何能办好这件事?也罢,我也请一个假,和你一起回去,丧葬的费用也由我来出。”

荀玫说:“我奔丧是应该,但是你跟着我一起去,会因为我误了考试的。”

王惠说:“你要等几年才能考,我只是多则半年,少则三月,还是没关系的。”

荀玫说服不了王惠,只能让他告了假,两人一同回家给荀玫的母亲治丧。

荀玫母亲的丧事整整闹了两个月,王惠用掉了上千两银子。办完了丧事,王惠告辞回京,荀玫谢了又谢。

没想到王惠到京刚刚开始做事,某天一早,就见仆人领着一个报录的人来了,报录的人就是来报喜的。那么有什么喜事落到王惠头上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