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之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已成趋势,中国国力日见强盛,正踌躇满志,试欲以大国担当胸怀、合作共赢之心、携手天下诸民,共创世界繁荣。
与经济全球化一并到来的,笃定还有众多不同文化间的交结、碰撞,乃至冲突。国人若欲登上世界经济大舞台一显身手,则势必应对诸民族文化了如指掌、谙熟于胸,正所谓知彼知己,方能纵横天下。
俄罗斯,作为世界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之一,亦是我们的重要近邻之一,毋庸置疑,更是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的。这个昔日莫斯科河畔的蕞尔公国,东征西讨,竟于数百年间扩张成占地二千余万平方公里、人口逾亿、横跨欧亚的沙俄大帝国;十月革命一个转身,又演变成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它曾使所向披靡的拿破仑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亚历山大一世曾头顶“欧洲救世主”的光环,白马盛装,昂然踏入巴黎,成为欧洲的霸主与警察;百三十余年之后,又曾力挽狂澜,击败横扫欧洲无敌手的希特勒,兵临柏林城下,将东欧悉数置于其卵翼之下;它曾要与美国争霸全球,天上地下,无所不至,针锋相对,戮力向前;也曾在“新思维”、“公开性”、私有化的口号下,一路后撤——撤出东欧、撤出华约、撤出联盟、撤出社会主义阵营。俄罗斯的盛衰之变、俄罗斯性格的极端倾向、俄罗斯历史进程的大开大合、俄罗斯精神生活中的种种二律背反现象,所有这些,均值得作为其近邻的我们去深究细考。
是故,当南京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由王加兴教授主持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译丛》时,《俄罗斯思想及其缔造者们》一书,便被作为可供我国读者广泛了解俄罗斯精神文化的有益读物而受到推荐。该书作者阿尔谢尼·弗拉基米罗维奇·古雷加(1921—1996年)为哲学博士、哲学史专家、美学专家,曾长期供职于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著《黑格尔传》、《康德传》、《谢林传》等哲学家传记的影响遍及俄罗斯国内外。
民族各有不同,其文化的渊源,千差万别;文化传承的方式,亦不尽相同:若欲了解中国,不知儒、释、道不成;若欲了解欧洲,不知古希腊罗马神话与基督教不成。言及俄罗斯,则是不知东正教不成。没有东正教,便没有俄罗斯文化——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我们译介给读者的这本著作,其主旨正是要展示东正教滋养之下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
该书所谓的“俄罗斯思想”,具有特定含义:俄罗斯思想就是“诸民族的兄弟般情谊、寻求普世的救赎”,就是“人人有责为人人”。——这是俄罗斯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别尔嘉耶夫给出的定义。而该书作者对这一术语所做的阐释则是:“俄罗斯思想,这是对共同灾难的预感和关涉普世拯救的思想。它诞生于俄罗斯,但曾仰赖西方的、首先是德国的哲学文化的滋养。它的渊源是俄罗斯历史经验、东正教、德国的辩证法。俄罗斯思想的宗旨是:将人类联合成一个高级的共同体,将人类改造成宇宙发展的一个要素。”
陀思妥耶夫斯基、索洛维约夫、费奥多罗夫、罗扎诺夫、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弗兰克、洛斯基、卡尔萨文、伊利因、维舍斯拉夫采夫、弗洛连斯基、洛谢夫,等等,是这一俄罗斯思想的重要缔造者和体现者。他们的主要活动时期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时正值俄罗斯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所谓“白银时代”。上述那些思想家们,运用东正教和哲学知识从不同侧面对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奴役、俄罗斯国家与民族、世界与宇宙的关联,做出了各自的阐释与论说。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角度,为世人提供了认知俄罗斯乃至世界的别具一格的路径,因而被称作俄罗斯宗教哲学流派。宗教哲学于这一时期的勃兴与累累成果,亦令后人将这一时段誉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文艺复兴时期。
俄罗斯宗教哲学作为一种思潮,虽然在苏联时代受到排斥与打压,但并没有销声匿迹,它的重要代表人物们大多因被驱逐而依然活跃于境外。随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对宗教政策的调整,东正教遂又成为政府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力量之一。苏联放弃社会主义之后,更为作为俄罗斯文化之根的东正教的发展拓出了新的空间,俄罗斯宗教哲学亦得到世人的重新重视而获得再度复兴。
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内在的价值,且在主、客位文化观视角之下,更会有见仁见智的评价:有人在俄罗斯思想中看到了俄罗斯的帝国主义情结并加以鞭笞,也有人在俄罗斯思想的内核——聚合性原则中发现了合理性与价值。这一原则主张集体与个人、整体与个体的有机合成——独立的个体的丰富多样性与统一整体的同一性,会促成有机体整体的稳定统一与生机勃勃。独立个体的自由发展,是统一整体存续的前提与基础。这一构建个体与主体和谐共存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当是具有启迪意义的;有人视费奥多罗夫主张的“复活逝者”的“共同事业”是天大的乌托邦,但人们也会在他的自然观中发现有价值的理念:费奥多罗夫提出的借助科技手段“调解自然”,不去暴力干涉自然,而是应与之和谐互动的主张,与当今之世的环保理念是契合的;而洛斯基的直觉主义,一反西方哲学传统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唯我论,为哲学认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在这一领域的独树一帜的贡献,已受到世人的肯定。
需要指出的是,此书不是系统研究俄罗斯哲学史的专著,而是科普类的著述。作者仅选取了上述十三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以传记加评述的笔法,简要介绍了他们对俄罗斯思想形成的主要贡献。体裁的局限、材料的取舍与阐释,自有作者个人的考量与好恶倾向的存在,若欲深入、全面研究,自当去系统研读这些思想家们的原著。同时,书中所谓的俄罗斯思想,也并不能被视为俄罗斯社会思想的唯一代表,那里还有与之相对的唯物主义、无神论、马克思主义,等等。况且,即便在俄罗斯境内,对俄罗斯思想持否定态度的,亦大有人在。同时,对书中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得与失、对马克思主义的偏激论述,我们亦不能苟同。相信读者亦自有分辨良莠的能力。
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会得到传承与光大,反之,将会遭到沙汰。我们自当在尊重非我文化、主张世界文化多样共存的精神之下,汲取各民族文化精华,剔除其糟粕,而后拿来为我所用。
考虑到中国读者的习惯,译文略有删减。译者哲学修养不足,译文定有谬误,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郑振东
2017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