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恩布札布
一、内蒙古喇嘛教
喇嘛教是清朝统治者及内蒙古封建主政权的可靠支柱。喇嘛教是清朝统治者在征服蒙古后,深知蒙古人性情强悍,唯有借着宗教才可使其化勇敢尚武为懦弱驯服。故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时代,特别提倡喇嘛教。在多伦诺尔、热河、归绥(今呼和浩特)等地建立了许多雄伟壮丽的寺庙(内蒙古全境至清末统计约有寺庙1000所)。其中以归绥为最多,“殿宇雄壮,比拟佛国”。清廷封各大寺庙主持者为“呼图克图”(活佛)普通寺庙主持者由“大喇嘛”担任。这些活佛皆由蒙古人担任,此外又从西藏迎来章嘉活佛(呼图克图),使其主持内蒙古喇嘛教。清朝皇帝对喇嘛设定种种奖励办法,凡当喇嘛的,除豁免其一切赋役外,并得享受种种特权。喇嘛教受清廷皇帝的支持和提倡,其势力便日益膨胀。蒙古平民平日备受蒙古封建主的压迫和蔑视,但一旦当了喇嘛(喇嘛原为高僧的称号其后对普通蒙古僧侣亦以喇嘛称之,以示尊敬之意。清时喇嘛之名成了蒙古僧侣的概称)不但受人尊敬,而且可以豁免赋役,吃穿无虑。因为他们除了施主的布施外,寺庙也占有大量牛羊牲畜可孳生为利,是供喇嘛的一生衣食。为此,一般贫穷的蒙古人,特别是随丁总是尽可能使他们的幼龄儿子出家当喇嘛。在内蒙古境内,几乎每一阿勒巴特牧户都有人当喇嘛。由于内蒙古人民不断出家当喇嘛,造成内蒙古封建主的阿勒巴特及随丁的人数剧烈减少了。清朝统治者除了这一招外,还顾虑此事会影响内蒙古阿勒巴特所担负的兵役及其他义务。因此,清朝皇帝又颁布了关于阿勒巴特未经本旗王公准许,各寺庙不准招收喇嘛的法令,而当喇嘛的,必须得到理藩院的度牒,凡持有度牒的喇嘛,称为“度牒丁”,没有度牒的称为“黑徒”。
内蒙古的喇嘛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佛爷喇嘛(呼图克图及呼毕勒罕。前者有封号印信,后者没有),札萨克喇嘛(掌政教二权,有自己的旗下,一般都冠有大喇嘛称号);寺庙喇嘛(德木齐以下);在家喇嘛(善男信女在家修行,着喇嘛服者)。内蒙古喇嘛教的最高领袖是章嘉呼图克图(活佛),他常驻多伦诺尔的汇宗寺(康熙时造),往来于北京及五台山,掌管内蒙古的寺庙事宜。在内蒙古境内,凡喇嘛道行崇高的称为呼图克图,有些呼图格图由清廷赐为国师及禅师名号;次为札萨克大喇嘛,副札萨克大喇嘛。札萨克大喇嘛又次为大喇嘛,副大喇嘛,苏拉喇嘛。其次为格斯贵管理教务,执行戒律。德木齐管理庙内庶务及会计,尼尔巴管理财政。格隆喇嘛中受戒者,班弟小喇嘛司役使者等,喇嘛群众(普通喇嘛)为“沙比”、“诸沙比”。
内蒙古喇嘛分为上下两层:即上层喇嘛和普通喇嘛(沙比)。上层喇嘛通常都由统治阶级代表人物及少数由阿勒巴特出身的大喇嘛所组成。大喇嘛主持每一寺庙事务,有些小喇嘛因得喇嘛群众推戴而上升为大喇嘛,但大部分都由俗界封建主充当。例如,当台吉没有出路去当喇嘛时,便可得到大喇嘛之位,大喇嘛进庙时不许随带奴才,因全庙皆是他的奴才。下层喇嘛有些刚会行走时就开始受到无条件服从上层的教育,他们是上层喇嘛的盲目而柔顺的工具,上层喇嘛利用下层喇嘛去影响阿勒巴特群众。
俗界人士信奉喇嘛教者,由上层喇嘛授予“乌巴什”善男或“齐巴罕察”信女的称号,并令其接受五戒。其后因各旗人口减少,壮丁缺乏,清廷遂下令禁止蒙古各旗人民,除年老残废者外,男不得私当“乌巴什”,女不得私当“齐巴罕察”。
喇嘛在内蒙古草原上颇有威望,蒙古人每年为赴寺庙礼拜,甚至还有一些封建主,有不远千里而来的。富者往西藏大召寺庙礼拜。王公呈递哈达,必附布施银两,有多至十余万两的。贫者无力布施,则守候寺庙外,甚至守至月余,以一见活佛为荣。活佛出门,蒙古人民争先罗拜,所过之处,争以哈达铺路,将车轮辗过的哈达,捧而顶礼之,以为可以“减罪”。活佛侍者持筐而至,蒙古人争先布施。
寺庙除拥有大量牲畜以剥削属下沙比那尔外,并将所获得的布施银两放债于蒙古王公及平民,以收重利。由于喇嘛及寺庙占有大量牲畜(封建主布施牲畜给寺庙时,允许寺庙的牲畜在其牧地上牧放)而形成了封建领地,在盛京法库门外养息木河(现养畜牧河)上游,有个锡呼图库伦喇嘛旗(由清廷划定旗界),此旗由锡呼图库伦喇嘛任札萨克,统治着属下的沙比那尔(蒙古人民)。此旗的札萨克也如内蒙古各旗札萨克一样,由清廷授以封爵,并得世袭(徒弟继承)。札萨克公署在小库伦。境内有四个大庙,全境共有僧侣约4000人。自清末招垦荒地后,并有汉民约700户。除此以外,章嘉呼图克图在多伦诺尔境内也领有游牧地。
寺庙内下层喇嘛与上层喇嘛之间,由于财产占有的不平衡,僧侣封建主(上层喇嘛)对沙比的掠夺及剥削,而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
清朝统治者及蒙古封建主通过喇嘛来压制爱好自由的和英勇尚武的蒙古人民改善生活和愿望,使他们丧失反抗力量。由于大多数蒙古青年当了喇嘛,使劳动力减少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从而使蒙古文化和经济陷入十分落后的境地。
二、喇嘛教与宗乘寺
宗乘寺(阿贵庙)位于骨顶鸡山脉(乌拉山脉)东麓,占地100公顷,海拔约1500米,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初名为骨顶鸡庙,光绪年间清政府理藩院改称宗乘寺。这个庙的修建由来是:据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庙的原址有个大山洞,叫扎嘎尔桑布。经常出没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妖魔,到处残害生灵,闹得民不聊生。正在此刻来了两位大喇嘛,一个叫鲁布恩巴达玛,一个叫桑布巴,用佛法神灵,把这个妖魔赶进山洞镇压下去。为了使这个妖魔永世不得再现,就在这个洞址上修建了骨顶鸡庙。依山势从山门至寺顶共五进院落,三大殿,修建别致布局严谨。宋代木雕斗拱,清代石雕盘龙,活灵活现。其中达尔克仙女洞可能为何仙姑或观音菩萨。洞正中庙内挂有身着白、绿衣服的女神画一幅。庙右侧有扁平岩穴洞一处,其面积约8平方米左右,呈扇形状。其间有一女外阴部、臀部、腹部显露逼真酷像自然石形成。腹部上敷有黏汁,游人多置硬币其上,以示留念。左侧亦有一岩穴洞,分两室,均呈扁平倾斜扇形。左室面积20平方米左右,游人可卧可坐亦可散步。右室面积不大,10平方米左右,岩穴极处有一泉池不外溢,水清如镜,清凉无比,沐浴之,浑身分外舒适,据传为“仙女池”。此洞由川底攀登而上,蜿蜒迂回,时东时西,路窄如履,陡峭处70度左右,险处腾空架石,达顶约400米之距。洞门面东,山势惊险与洪羊洞遥相对峙。极目底川,晕眩欲坠,仰视山顶,乱石穿空,云天蔽日。仲夏,清风徐徐,岩蝶翩翩;山坡,绿草成茵,野花烂漫;石阶,杂草铺路,芳香扑鼻;此刻游人忘返,叹为观止,实为阿贵庙第二胜景之一,好一避暑胜地也。
这些古代雕塑家们雕梁画栋,留下了许多珍品。他们还不肯空留一石一木,即在撑方与榫角之中,也布满了他们呕心塑造的各种形象与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达摩东渡,铁木真骑马射雁……这些传说中的远古英雄与历史传奇人物,赫然显现在这样一座充满宗教色彩的庙宇里。布满阿贵庙的雕塑壁画,千姿百态,目不暇接,然而最令人振奋的还是那些逼真的浮雕龙。
这里,里里外外都是龙,越是显眼的地方,就有龙在盘旋与翻腾。这里的龙雕,最为刚拔,最具有形态与风骨,这真是一座龙的迷宫,龙的世界。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昔日盛况,已成烟云。1984年开始又在振兴恢复旧观,但是原来的雕塑怕也是难能再现。
宗乘寺是一座富有天然景色的山林寺庙,山高林密,重峦叠嶂,层林尽染,环境清幽。四季风光各有特色。隆冬,踏雪赏景,“西山晴雪”为磴口胜景之一。阳春,山花烂漫,芳草萋萋,为春游的好去处。仲夏,荫郁清凉,为避暑胜地。深秋,黄栌换装,漫山红遍,骨顶鸡山的红叶尤为游人所向往。
前殿供有释迦牟尼和达赖喇嘛塑像,还供有如来、维摩诘、伽南神、菩萨、文殊、罗汉、四大金刚、目犍连、夜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小铜佛数百尊。中殿供有四天王,古印度神话称须弥山腹有四天王,佛教也取用其说,四天王各护一天下。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坤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执绢素;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宝幢。因称“护世四天王”。
前殿东壁绘有释迦牟尼生前事迹。中殿西壁绘有法云寺《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北魏杨之撰,是北魏时流传至今的一部文史名著。《洛阳伽蓝记》以记载洛阳各寺的兴废沿革为纲,先从城内开始,次及四门,并表列四门新旧名称,按远近次序,各分为一卷,提纲挈领,体例明确。内容虽以记佛寺为题,然实际着重记载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和传闻故事等。故凡宣帝以后的皇室变乱,宗藩废立,权臣专横,阉宦恣肆,艺文故迹,苑囿建筑,以及民间怪异,外族风俗等,无不备述。认为是与郦道元《水经注》相媲美的文学作品。该庙所绘的主要法云寺部分情况。后殿两壁绘有极乐世界和转轮王图。
亍彳幺
这个殿是喇嘛们诵经静坐养神的处所。喇嘛由200余人,后逐渐增至400人。清晨喇嘛们听到铜号声。身披袈裟手执法器,在蒲团上结跏趺坐,在掌管教务纪律格斯贵喇嘛的指挥下,摇动法器,以诵经调音节。喇嘛中如发现不专心致志的念经或对初学的人,常不问情由,即给以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以考验其悟境。所念的经书大体有《甘珠尔经》《法华经》两种。《甘珠尔经》《丹珠尔》,藏文大藏经的两个组成部分别为世界知名的佛教丛书。“甘珠尔”意为佛语部(包括显容经律),有书1108种,“丹珠尔”意为论部包括经律的阐明和注疏密教仪轨和五名杂著等有书3461种,各卷均为(德格版)两部分,都以译本为主,仅《丹珠尔》中刻版印刷,印版今已不存,后来有藏人撰述释藏文本,部分在西藏奈塘寺。喇嘛念的《甘珠尔经》主要用的藏译本。
阿贵庙主持的活佛都是所谓转世而来的,第一世为拉亦札木苏(编者注:伊都布道布登来加木苏),二世为朝札拉桑(编者注:罗布桑却吉嘉拉森),三世为阿格旺朋苏格,四世为根齐格札拉僧(编者注:丹毕嘉拉僧),五世为班地德(编者注:堪沁班迪达),六世为根齐格札拉曾(编者注:阿格旺万楚克嘉拉僧),七世为阿右王沙地日布(编者注:阿格旺夏梯布丹毕尼玛)。其中五世班迪达活佛,道行崇高而且精通医道,经常给牧民群众治疗各种疾病。
阿贵庙也仿照金瓶掣签的办法,在庙内进行,通过占卜降神等活动,寻找当时出生的男婴,从中选定一个作为他们的转世继承人。他所转生的“灵童”确定后,设坛举行坐床仪式,须经过升座仪式,才能成为正式的继承者,这种仪式,名为“坐床”。
阿贵庙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举行浴佛节,用香水灌洗佛像,取法神话中“龙王以香水灌洗太子”的故事,以纪念佛的诞生。这个日子里许多善男信女驮着蒙古包,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聚集在山庙周围,星罗棋布。喇嘛们按照宗教习俗跳布札扮成神佛鬼等诵经跳舞。据说为了驱鬼除邪气也叫打鬼或跳神,“布札”藏语(即恶鬼)。当日盛况不可一世。
阿贵庙每年也招收沙比(徒弟),还要举行剃度灌顶戒教仪式,然后再教给合十,又称“合掌”,喇嘛普通礼节,两手当胸前,十指相合,表示敬意故名。
三、揭洪羊洞之谜
阿贵庙的附近有五个大山洞,扎嘎尔桑布、鲁布齐、洪羊洞、嘎尔布、达尔克。其中洪羊洞闻名于蒙藏地区,但其由来传说不一,据喇嘛们说,此洞通达西藏拉萨。据阿拉善旗已故旗长段巴图尔老先生说,此洞早年是大泉眼长流不息,经山形变化,泉源枯竭,形成岩石洞,作者采用其说。还有许多群众认为是安葬宋将杨继业骸骨的洪羊洞。据《宋史》《辽史》中记载,他是兵败被擒,不食三日而死,其骸骨安放幽州洪羊洞(今辽西绥中县山海关北山北20里山谷中)。只有寥寥的几句话,在小说故事中却大加虚构和夸张,演出了杨继业碰死李陵碑的情节。因此,也就使这一死具有了更加悲壮激烈的感情色彩,使它在现实生活中起了更加有力的鼓舞作用。宋、元、明三代,民族矛盾非常尖锐,这就是汉地群众热爱杨家故事,而又在这些故事的广泛传播和不断再创作中倾注了更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原因。应该说这一爱国的主题,是杨家故事中最可宝贵的思想内容,是他的闪闪发光的钻石。
四、土城子(保尔浩特)
在阿贵庙的东北边约50里外有古城——土城子(保尔浩特)。对这个城的历史说法不一,有看过中国历史的同志说,这是李华所写的吊古战场文的古战场所在,还有的同志说这是宋朝双龙会金沙滩。这些说法都不一定可靠,金沙滩即今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西约10公里处。
据《汉书》载,朔方郡县有十,即三封、朔方、修都、临河、呼遒、窳浑、渠搜、沃野、广牧、临戎。而十县之中,窳浑县即今磴口县内的土城子(保尔浩特)。古城——汉窳浑县遗址废墟。这座古城是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前127年)修建的。窳浑县城,是一座很小的,形状不规则的土城,而外城比内城大约有三倍之大,旧墙轮廓尚在。从土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垣设计和城内遗物看,都显示出当时是一座重要的城垣。但土城子是否窳浑县城旧址,因手中缺乏汉武帝时代的地图,有待于再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