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8871700000120

第120章 敖包至尊巴音笋布尔

李万钰

巴音笋布尔敖包,位于广宗寺(南寺)东南的巴音笋布尔主峰,是阿拉善数以百计的敖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巴音笋布尔敖包是全内蒙古海拔最高的敖包。巍峨壮观,美丽峻岫的巴音笋布尔,以它美丽的传说,丰厚的文化,奠定了在阿拉善众多敖包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阿拉善的影响最大,规格也最高,是敖包中的尊贵,历来是阿拉善蒙古族民众祭祀的主要敖包之一。

关于巴音笋布尔敖包的历史有三种说法:一是始建于阿拉善第二代王爷阿宝时期(1709年~1739年)。二是罗布桑多尔吉王爷时期(1739年~1783年)。三是建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时期(乾隆十一年后)。然而,遍查手头汉文资料,关于巴音笋布尔敖包的建立时间,并未见有翔实记载。从广宗寺的建寺史料可见,比较准确的时间,应该是广宗寺的始祖阿旺多吉从西藏回到阿拉善,广宗寺建成后才建立的敖包,距今260多年。

盛夏7月,阿拉善大地骄阳似火,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活动又将在巴音笋布尔举行。也许是被贺兰山那沁心的凉爽所吸引,我们满怀兴致参加了这次规模很大的群众性自发活动。前一天晚上,我们便住宿在寺庙,因早晨最晚也要凌晨4点行动,否则就赶不上活动的正点。住在寺庙,正好创造了采访条件。

据广宗寺席列喇嘛道尔吉介绍,巴音笋布尔敖包是依附广宗寺才建立起来的,要了解敖包先要大概了解寺庙的情况。当年,德丁格根(六世达赖在阿拉善的尊称,意为上上活佛)选定赛希拉克郭勒地方作为广宗寺的庙址,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据《仓央嘉措秘史》(西藏人民出版社)记载:六世达赖喇嘛在阿拉善生活了近30年,除在甘肃,青海等地的十几座寺庙讲学传教外,大部分时间在阿拉善左旗南部的昭化寺度过(现阿拉善左旗头道湖庙)。一次,他看到贺兰山中的赛希勒格(现南寺沟)地方经常祥云缭绕,瑞气升腾,便前往观看。刚进山沟便遇到两个人,“问其名:一曰沙格达尔,一曰达木丁。是藏语金刚手和马首金刚两位尊者的名字,心想是两个尊者以人的模样来给指点建寺之所,六世达赖通过狭长的入口,来到赛希勒格,观其四周,只见周围群山呈八徽,地如八瓣莲花,天似八部金轮,犹如走进自己常年修习的本尊胜乐金刚坛城一般。心想如此瑞兆圆满之所,再也难以找到,就选定此处作为他建造寺庙,弘法利生的基地和自己的归宿点”(贾拉森《缘起南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南寺沟内,山形貌似莲花盛开,整个山体呈莲花叶片状环绕四周。山涧水流潺潺,终年不断,山后松柏茂密,层峦叠嶂,一如仙境。达赖喇嘛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梦寐早日把寺庙建起来。然而,六世达赖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已圆寂。他去世后,他的心传弟子诺门汗喇嘛——阿旺多吉,依据达赖的遗愿,建起了广宗寺。

在寺庙建筑群中,最大的庙是格根殿,又名黄楼寺,这是专门为达赖喇嘛修建的。寺庙建成后,全体僧众在诺门汗喇嘛的率领下,从嘉尔格勒赛汗的门吉林寺,将六世达赖的肉身迎请到广宗寺,安放在黄楼寺灵塔内。据说诺门汗喇嘛本是第思·桑结嘉措转世,两岁时就与佛结缘,被六世达赖纳为心传弟子。他多次入藏做善事,接受七世达赖的封号,因此被尊为广宗寺的第一代活佛,他的第六世就是现在的喇嘛坦。

广宗寺定址建寺,始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破土动工,完成于乾隆二十二年,主要建筑和殿院竣工,历时11年之久。巴音笋布尔山峰,是南寺沟的最高峰,象征阿拉善神的至高无上。寺庙建成前后,民众便在此祭地方神。

巴音笋布尔敖包,在历史上以广宗寺举办的祭祀活动为中心。他们把只有王爷、喇嘛坦出席的祭祀称为“小祭”,把民众和王爷、活佛都参加的祭祀叫“大祭”。小祭又分两次: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是广宗寺的庙祭,全体僧众内部祭祀,喇嘛坦参加。农历三月初三,是由庙仓组织的祭祀(庙仓是寺庙的内设机构,数量依寺庙规模而定,广宗寺有六个庙仓),王府衙门要来参加,有时王爷还要亲自来祭。敖包就在寺庙北面的小山上,传说是达赖和阿拉善神相遇的地方,寺庙的僧人在此筑起敖包以纪念。大祭则是农历六月初三,在巴音笋布尔敖包举行,也是阿拉善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敖包活动。所说规模最大不光是参加人数多,而且仪式内容也复杂繁多,寺庙和地方各界都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

巴音笋布尔山峰在广宗寺东南约15公里,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登顶也需5小时才能到达。山高路险,陡峭曲折,森林茂密,崎岖难行。现今已有公路通到查斯台乌拉(汉语,雪岭子)山脚下,大大方便了祭祀民众。人们坐车先到这里,然后步行上山,能省去很大一段路程。

在寺庙休息了一夜,凌晨三四点钟,数以百计的朝拜者便向巴音笋布尔进发。我们跟随着涌动的人群,开始向松林深处攀爬,一向寂静的山沟顿时沸腾起来。

经过3小时的攀登,我们来到天然驿站牦牛塘。这里山呈平顶,地势豁然开阔。牧草茂盛,凉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在森林中爬行了几小时的人,到这里都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需要进食补水,再续精力。大家围坐在山顶的青草地上,任清风吹拂汗湿的衣衫,享受大自然的爱抚。

牦牛塘后面的山路变成了羊肠小道,大部分地段只许一人通过,很难超越前人,大家只能首尾相接,一字长蛇。

此时,云雾已环绕脚下,沟深万丈让人目眩,山风吹过不禁使人寒栗。距顶峰约400米的地方,坡度已超过70度,几乎快要垂直了。雾气升腾,脚下湿滑,攀爬队伍中手足并用者已不是少数。随海拔增高缺氧,我们呼吸困难,心跳加速,除不停的大口喘气外,唯一的动作就是不断擦去流淌的汗水,每进一步都十分困难。

也许这正是巴音笋布尔敖包的雄伟和庄严所在吧。难怪它在人们的心目中那样圣洁和高尚。置身峰顶下抬头向天,敖包巍峨屹立天际,崇敬之意油然而生。

阿拉善境内大小敖包数以百计,但王府祭祀的敖包只有4座,分别是巴音笋布尔敖包,巴音乌拉敖包,紫泥湖敖包,嘉尔嘎勒赛汗敖包。自1746年巴音笋布尔敖包建立后,王府的祭敖包活动就大多在这里举行。王府祭敖包,一般都是王爷亲自去,如遇特殊情况王爷无法参加的,才委派专人做代表,贡送祭品,参加祭祀活动。由于没有翔实资料考证,无法准确统计王府祭敖包的次数,老喇嘛都说王爷参加的肯定有几十次之多。广宗寺的庙史和庙帐有多处记录,明载王府所捐银两数目。此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近几年巴音笋布尔恢复大祭以来,祭众人数以数千之计,不时还有地方政府官员参加。随祭祀规模逐年增大,同时吸引了许多经商和观光旅游的人群,组织者还增加了摔跤比赛等内容,使祭敖包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丰富。

巴音笋布尔敖包的祭祀活动,由广宗寺的“祭司”(音译,汉语称“庙仓”)负责主持操办。庙仓是专门负责寺庙内部杂项事务的机构,根据寺庙规模大小,内部事务的多少设立若干庙仓,其职能相当于现在机关的科室。祭敖包时,庙仓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有的搭建帐篷,接待牧民,安排食宿;有的制作“巴灵”(一种供奉在敖包上的祭品),摆放祭品,拴绑祭众送来的哈达和“达尔茨格”(音译)。庙仓在整个活动中起组织和核心作用,除制作巴灵,负责祭众外,还有一项任务是念经。

在祭祀活动中,制作巴灵是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工作。祭祀活动一般在上午十点左右开始,制作巴灵的喇嘛必须提前到达准备。由于巴音笋布尔敖包地势险峻,登顶费时。因此,制作巴灵的喇嘛前一天晚上就要离开寺庙上山,当晚住宿山顶。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要把巴灵制作完成,摆放在敖包上,祭众上山后可直接开始焚香祭拜。

巴灵共分10种,表示巴音笋布尔敖包所供奉的10个神位。各个神位前摆放的巴灵,形状和数量都不相同,但坯料是一样的。配制坯料的原料主要是糌粑、酥油,配加五谷杂粮面、珍珠宝石粉以及檀香、灵芝等13种药材。把这些原料用鲜奶、酥油、冰糖汁调和成能捏成形的面团。所用原料必须是白色的,做成的巴灵也不加任何颜色。面团揉制好以后,还要捏形、刻花、雕花,在表面刷上酥油,然后呈放于贡盘内,供奉于敖包之上。

各种巴灵合计60个,数量最多的是“吾宁”巴灵(译音下同),有21个;“达利夫”巴灵9个;“麻沁”巴灵13个;给阿拉善神做的巴灵是9个。另外,还有“希布德格”、“塔本罕尼白哈五王”、“大神灵”、“达目江”“泽木勒”和德丁格根的神位。巴灵的含义不是单纯的供品,有的用于敬神,有的用来驱邪,还有的是把人的灾难厄运带走,把平安吉祥送来。

在供献巴灵的同时,摆放在敖包上的还有香烛、水碗、酥油灯、白酒、水果、奶食品、羊乌叉等。在已经点燃的香炉中撒上用柏树枝干燥后制成的粉末,此时,敖包上香烟缭绕,鼓号齐奏,“咚”声大作(用海螺做的号),经声阵阵,把所有祭祀民众的意念推向最高境界。

此时此刻,一切杂念都抛开了。虔诚向佛是敖包给人们营造的由衷。

巴音笋布尔敖包的经文很有特色,专门有一道念给“阿拉善神”的经,叫《塔本嘎斯特》经。这道经在阿拉善其他敖包都没有,唯独巴音笋布尔敖包有供奉地方神的神位。诵经仪式开始后,众喇嘛分坐在帐篷两侧,敲击鼓镲,分段吟诵。经文按神位的顺序逐个吟诵,每个神位的经文都不相同。分为《吾宁》《达利夫》《麻沁》,一个神位的经念完后,中间要穿插一段《达特哈勒》,接下来为另一位神念。此外,还有《刚布》《全勒吉》《哈目》《塔本罕》等不设神位的经。祭巴音笋布尔敖包,有一个很务实的内容——求雨。如此之多的经文最主要的是念给阿拉善神及广宗寺活佛的《德尔吉斯金》和《额日沁满达》,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

祭敖包是一项十分庄严的活动,人们怀着极其崇拜的心情,绝对体现着无与伦比的神圣,表现着祭祀者的衷心和虔诚。在神的面前生命是平等的,似乎在突然间,人类的本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回到之初,性本来和善。敖包前的短暂能否唤回现实中的长久?

祭拜者开始把“桑”撒在香炉内,把各自带来的祭品摆放在敖包上,把酒、奶、酥油洒在神位前和敖包上,把从山下带来的石头垒砌在敖包上,把“开茂勒”抛撒空中,把圣洁的哈达和“达尔茨格”拴在木棍插上敖包,把凡是能表示心意的物品(也有钞票)塞进敖包四周的石缝里……民众的祭祀大多表达的是自己的美好祝愿,他们面向神位双手合一,双目微闭,心中默念,向神祷告。基本都是风调雨顺,祛病消灾,五畜兴旺,平安健康,幸福长寿等。

其实,我并不认为这完全是愿望,同时也是一种心灵净化后的自我激励。如果一个人能在这种向往美好的心境的驱动下得以持久,追求真善美就能变成行动。再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地,自觉地去实现这种愿望,持久的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做善事而不做恶事,那样一种人人都主动参加,共同创造的社会谐景谁能描绘?真是佛法无边,功德无量。

祭祀者手端白酒,鲜奶,酥油,围着敖包顺时针方向转圈,不停地向空中,向敖包主体祭撒。人们首尾相接,围转成了一个大圆。这个圆包含了人们圆了梦想,圆了意愿。在响彻云霄的祝赞歌声中,主祭活动接近尾声了。在新的一年里,他们各自怀着祝愿和期盼,将用自己的实际去圆追求美好生活之梦。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发展史。敖包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蒙古族祭祀,信仰,寄托美好愿景的标志之一。在不同文化共同繁荣的今天,敖包文化的内涵在不断丰富。虽然敖包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也有深刻的人文内容。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加深民族感情,密切民族关系都有重要作用。

年长者说:巴音笋布尔是阿拉善神的象征,它能给草原带来吉祥。年轻人说:巴音笋布尔就是人生的理想。它的神圣和崇高,是年轻人永远的追求。

我们心中的巴音笋布尔,愿你把吉祥撒遍阿拉善大地,祝愿你香火旺盛,精神得到永续和光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