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皇权的战争
8889100000048

第48章 清朝(1)

清朝政府若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算起,历时约三百年(1616~1911年)其间共历12帝。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天聪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清世祖福临(1638年~1661年),年号顺治,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继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清圣祖玄烨(1654~1722年),年号康熙,顺治皇帝第三子。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清世宗胤禛(1678~1735年),年号雍正,康熙皇帝第四子。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清高宗弘历(1711~1799年),年号乾隆,雍正皇帝第四子。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清仁宗顒琰(1760~1820年),年号嘉庆,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清宣宗旻宁(1782~1850年),年号道光,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

清文宗奕詝(1831~1861年),年号咸丰,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清穆宗载淳(1856~1874年),年号同治。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清德宗载湉(1871~1908年),年号光绪,醇亲王奕譞之子,仍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清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年),年号宣统,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但中国公众尚未普遍知道此事。

一、顺治:权力让他“龙性难撄”

顺治帝福临从懂事起,顺治(名福临)就完全生活在一种和平常儿童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每日晨昏参拜,四时祭祀叩首,数不清的烦琐礼节要遵守,汗牛充栋的典籍须学习,最使他伤心的是在睿王多尔衮摄政期间,“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

多尔衮摄政长达7年,这就是说,顺治从6岁到14岁亲政之前,每隔几个月才被允许见一次仅隔几墙之遥的母亲,人间还有比这更摧残人心、冷酷无情的吗?因此,顺治视“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的乳母李氏如同亲生母亲,感情十分挚厚,甚至超过其生母孝庄皇太后。而对于给他带来痛苦的帝位却看得很轻,或者说十分反感。

顺治的童年生活,就在这缺少母爱,缺少温暖,更无儿童天然情趣可言的冷酷刻板的宫廷内悄悄逝去。这种儿童时期所蒙受的巨大心理创伤,是终生也无法弥合的。

1.君权旁落:傀儡皇帝不是好滋味

顺治能够以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的身份登基称帝,完全是一场历史的偶然巧合,是多尔衮和豪格两人争夺皇位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随着顺治皇帝年龄的增长,多尔衮的地位日益强烈地受到潜在威胁,他不得不日甚一日地加强对皇帝的控制。多尔衮辅政不久,便借故将政敌豪格和济尔哈朗贬下政坛,其权势已达到“代天摄政,赏罚拟于朝廷”的地步。但他十分清楚,对手的势力仍十分强大,一直耿耿在心等待着反戈倒噬的时机,一旦即将亲政的顺治皇帝倒向对手一边,自己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早在顺治即位之初,多尔衮就采用阻止其学习的愚昧政策,企图将少年皇帝变成无知无识的玩偶以达到自己进取帝位的目的。

顺治还在盛京(今沈阳)时,都察院承政满达海、给事中郝杰等人就多次书请选择博学之士,对皇帝“朝夕论讲,及时典学”。入关以后,大学士洪承畴、冯栓等人鉴于统治汉族地区的需要,联名上奏,称:“皇上满书俱已熟悉,但帝王修身治人之道,尽备于六经。一日之间,万机待理,必习汉字、晓汉书,使上意得达,而下情得通。伏祈择满汉词臣,朝夕进讲。”

但多尔衮一律回绝,不予采纳。顺治后来回忆道:“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失此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根本不像《清实录》中吹捧的“一目辄数行下,不由师授,解悟旁通,博于经籍……”云云。

亲政之前的顺治皇帝,除了暗自痛恨这位身材细瘦、一脸虬须的皇叔父之外,更多的却是恐惧和不安,因为多尔衮是清帝国的实际创造者,而且可以随时用各种借口和方法废掉福临。

“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这种徒居皇帝之名而无其实的状况,一直折磨着顺治,使他常常处在巨大的自卑、痛苦和压抑感之中而无法自拔。于是他常常借故鞭打近侍,以发泄无名怒火。直到木陈忞和尚入宫时的顺治十六年,时距顺治帝之死不到两年,他还见顺治皇帝“不时鞭扑左右”。因借“禅问”时劝谏道:“参禅学道人不可任情喜怒,故曰‘一念嗅心起,百万障门开’者此也。”顺治点头道:“知道了。”时隔不久,近侍李国柱悄悄对木陈忞说:“如今万岁爷不但不打人,即骂亦希逢矣。”可见顺治皇帝打骂近侍是多年的老毛病。而挨打者只知皇帝“龙性难撄”,却不知这是顺治对皇叔父淫威不满的间接发泄方式。

多尔衮则从摄政王进叔父摄政王,进皇叔父摄政王,进皇父摄政王。并遵满蒙联姻的既定国策,行皇父为皇子择婚之权,为福临迎回了他的第一位皇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

亲政之前的顺治皇帝,唯一的乐趣是骑马射猎。在狂奔疾走的骏马上,他能自如地挽弓控矢,多次射中飞禽走兽;在围狩的大自然环境里,他尝到了人间生活的莫大乐趣,暂时忘却难以忍受的胸中苦闷。直至他亲政以后,还常因出狩耽误政事,受到大臣们的提醒和谏阻。然而,就在他围猎的短暂快乐中,宫内政治斗争也如同一张形影不离的网,一刻也未放松对他的监视和控制。

一次,他外出行围,随从中多尔衮派出的心腹党羽巩阿岱、锡翰、席纳布库等人,有意在峻岭密林中引他走上险径。当他不得已离鞍步行时,诸人便大加奚落嘲讽:“年少不习骑射,似此路径还下马步行耶?”使顺治狼狈万状。这些人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讽刺皇帝,显然是凭借权倾一时的多尔衮作为后台。每逢此时,顺治总感到不是在射猎,而自己却像是一只被紧紧围遍在簇利的弓箭瞄准下的麋鹿一样。既恼怒、惊惶,又绝望。引弓待发的弓箭手,正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2.提前亲政:政坛宿敌一个都不放过

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病死边外行围途中。多尔衮一死,他立即派人到睿王府将所有体现权力的信符及赏功册收入大内,并于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十二日,宣布提前亲政。一个月中,年仅14岁的他,“坐殿上指挥诸将,旁如无人”,先后以种种罪名剪除了阿济格及罗什、博尔惠、额克亲、吴拜、苏拜等正白旗骨干。然后,于二月十五日,以“阴谋篡逆”的罪名,籍没了多尔衮的家产人口,将其女东获、养子多尔博给予信亲王多尼。并将其党羽何洛会、胡锡凌迟处死。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将多尔衮罪状诏示中外,悉行追夺所得封典。

传教士卫匡国记载,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连坐落在明南宫那座“军飞鸟革、虎踞龙协……金碧辉煌、雕镂奇异”的睿王府也遭池鱼之殃,被毁坏殆尽。昔日睿王的党徒们非死即贬,两白旗势力从此大衰。顺治对多尔衮的种种处置方式,完全未按照法度的规定,而是个人私愤的恣意宣泄,这种情况在他亲政之后多有发生。

在婚姻生活上,他以近乎狂暴的态度,践踏他的皇室加给他的传统的政治婚姻,他要用自由的爱情,向一切人说明皇帝的意志至上。

顺治十年(公元1654年)八月二十五日,他不顾满蒙联姻的祖制,不顾满汉群臣的一致反对,毅然决定废掉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皇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五月,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又为他娶了两位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姑娘。其一封后,其一封妃。他对她们极其冷淡,致使二人苦守一世空房,无一子嗣。

与此同时,他却无视“后妃之选,例不得及汉人”的旧制,爱上了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孔四贞。接着,又不顾一切地将皇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抢到手,逼博穆博果尔饮恨抱辱自尽身亡。他不但四个月便册立董鄂氏为皇贵妃,而且决意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当董鄂氏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后,顺治帝先以超出常规的葬礼厚葬董鄂妃,又做出要剃发出家的举动。这些怪异的行动,仍是他对宫廷斗争不满的一种反射。

清代八旗兵甲胄

总之,顺治帝从继位那一天起,就生活在宫廷斗争的阴影之中,直到死去。也正是这种宫闱内廷斗争的环境,塑造了他举动怪异、“龙性难撄”的性格。

二、康熙:铁腕皇帝,死因不明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七,少年天子福临病故,遗诏由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因年幼,故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初七,康熙正式开始御门听政。年仅14岁的康熙,虽然亲政,但毕竟是个孩子,只有虚名而无其实。一切大权仍然掌握在辅政大臣鳌拜手中。

1.十六岁铲除权臣鳌拜

康熙帝玄烨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骁勇善战,因军功卓著而步步高升。早在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就得到“巴图鲁”的称号(满语勇士的意思)。嗣后,又被封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二等公少傅兼太子太傅等一大串的头衔。除少傅兼太子太傅是没有实权的荣誉称号外,议政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都是了不得的重要位置。前者参与中枢机要决定国家大事,后者负责皇宫禁卫,直接掌握皇帝的安全。一般人不可能担任此职的。按清朝的规定,只有上三旗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任。

四人中排在首位的是索尼,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索尼是从努尔哈赤时起就任一等侍卫,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深得孝庄皇太后的信任和赏识,鳌拜不敢与索尼争上下。

遏必隆是钮枯禄氏,与鳌拜同属镶黄旗人,是勋臣之后。他虽然也是顺治朝的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傅衔,但没有主见,经常附和鳌拜,所以他两人关系较好。

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也是“领侍卫大臣”,但不是议政大臣,官位比鳌拜低,却排位在第二,仅次于索尼。

鳌拜想到,年老的索尼一旦病逝,若依次递补,则首辅大臣的位置就要由苏克萨哈来顶替了。鳌拜看不起苏克萨哈,对自己屈居其后,心中更有说不出的恼怒。苏克萨哈则看不惯鳌拜作威作福的样子。自己虽然资望不高,但却不买鳌拜的账,有时甚至和鳌拜唱对台戏。

索尼由于年老多病,渐渐地不大问事,遏必隆庸碌无能,缺乏主见。苏克萨哈不过是赳赳武夫,亦非对手。因此,鳌拜逐渐把大权抓在自己的手里恣意妄为,排斥异己。根本不把皇帝看在眼里。

为了拉拢两黄旗大臣,打击属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鳌拜挑起了换地事件。

顺治初年圈地时,多尔衮利用权势将本应划归镶黄旗的土地,划给了自己的正白旗。事隔20余年,两旗军民已安生立业,鳌拜却重提此事,“立意更换”。

康熙御用碧玉玺“康熙御笔之宝”户部尚书、正白旗大臣苏纳海上书:“土地分拨已久,且康熙三年奉有民间土地不许再圈之旨,不便更换,请将八旗移文驳回。”

鳌拜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于三月矫旨开始硬行勘换地亩,在顺治初年圈地恶政平息20余年之后,重掀圈地狂潮。

旗民汹惧,消息渐传禁中。十一月,康熙问安之时向祖母奏报了四辅圈地扰民之事,遭到“太皇太后切责”,“事将中止”。恰在此时,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柞、直隶巡抚王登联同时上书,“请罢圈地”。

与此同时,户部尚书苏纳海以屯地难于丈量,正白旗不肯指出地界,镶黄旗不肯受地等原因,决定撤换地官员,“候明旨进止”。

鳌拜震惊暴怒,他深感事态的严重,只得再次矫旨,将苏纳海、朱昌柞、王登联三人革职禁守,交刑部议处。罪名是苏拨地迟误,朱王纷更妄奏,三人结党抗旨,违背祖制。俱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