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元曲(上)
8897100000013

第13章 姚燧

姚燧(1238—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原籍柳城(今辽宁朝阳),后迁居洛阳。名重一时,历任太子少傅、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等职。以古文著称,时人比之韩愈、欧阳修。散曲成就亦较高,与卢挚并称“姚卢”。卢前《论曲绝句》谓其“每有作,亦必婉丽可诵”。有《牧庵集》。散曲现存小令二十九首,套数一套。

[中吕]满庭芳①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②。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③,水连天隐隐迢迢④。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注释

①满庭芳:曲牌名。又名“满庭霜”。

②酒圣诗豪:此泛指嗜酒豪爽的文士。酒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性嗜酒,曾作《酒德颂》。诗豪,刘禹锡曾被白居易推为“诗豪”。

③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的样子。

④隐隐迢迢:隐隐约约、十分遥远的样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近江南草未凋。”

赏析

此曲写天水茫茫的壮阔景象,抒发功成身退的情怀。境界开阔,情调豪爽。“山接水”“水连天”一联对仗工稳,于婉丽中见宏劲。

[越调]凭阑人·寄征衣①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②千万难。

注释

①凭阑人:曲牌名。寄征衣:给出门在外的人寄衣服。

②妾身:古时已婚妇女自称。

赏析

此曲写思妇寄征衣时的矛盾心情,表现了对征夫的关切和思念,用传统题材而自出新意。真实细腻,“熨贴温存,缠绵尽致”(卢前《论曲绝句》)。浅近自然,韵味隽永,颇富民歌特色。

[中吕]醉高歌·感怀①十年燕月歌声②,几点吴霜③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④,已在桑榆暮景⑤。

注释

①醉高歌:曲牌名。又名“最高楼”“最高歌”。

②十年:言其多年。燕月:泛指在北方的岁月。燕,古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③吴霜:泛指江南的风霜。吴,古国名,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④“西风”句:用晋张翰(吴郡人,曾入洛阳作官)事。《晋书·张翰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⑤桑榆暮景:喻晚年。《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日出之处。桑榆,日落之处。

赏析

此曲写走南闯北、游宦半生的感受,抒发晚年思乡情怀。用典切时切事,语言流丽自然。《词品》认为“此词高古,不减东坡、稼轩也”。

[中吕]阳春曲笔头风月①时时过,眼底儿曹②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③阔,无日不风波④。

注释

①笔头风月:指文墨生涯。风月,指光阴岁月。

②儿曹:儿孙辈。

③人海:指人类社会。

④风波:喻人事的复杂和仕途的艰险。

赏析

此曲回顾一生文墨仕宦生涯,抒发对世道沧桑、人海风波的叹惋。一问一答,寓意深邃。

[中吕]普天乐·别友①浙江秋,吴山夜②,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塞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耐③些些。

注释

①普天乐:曲牌名。又名“黄梅雨”。

②“浙江秋”两句:两句互文,意谓浙杭一带的秋夜。浙江,江名,即钱塘江,在今浙江省境内。吴山,山名,在今浙江杭州钱塘江北岸。

③宁耐:忍耐。

赏析

此曲写离愁别恨,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挚情谊。用比兴和对仗手法,以景写情,婉丽清新。《中原音韵》认为此曲“造语、音律、对偶、平仄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