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元曲(上)
8897100000037

第37章 睢景臣

睢景臣(约1275—约1330年),一作舜臣,字景贤,一作嘉贤,扬州(今属江苏)人。与张可久、乔吉同时。钟嗣成《录鬼簿》列之于“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并云:“大德七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朱权称其词“如凤管秋声”(《太和正音谱》)。后人辑有《睢景臣词》,已佚。现仅存套数三套。

[船涉调]哨遍·高祖还乡①[哨遍]社长排门告示②,但有的差使无推故③。这差使不寻俗④,一壁厢纳草除根⑤,一边又要差夫,索⑥应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⑦,今日还乡故⑧。王乡老执定瓦台盘⑨,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⑩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劈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涂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注释

①般涉调:宫调名。哨遍:曲牌名。高祖还乡: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平定淮南王英布后,凯旋过沛,留住故乡十余日。

②社长:元制以二十家为一甲,五十家为一社,社设社长。排门告示:挨家挨户通知。元代农村有“排门粉壁告示”,即各家门前立有粉壁,有科敛差使时就写在上面。

③但有的:只有摊派了的。无推故:不得借故推托。

④寻俗:平常、寻常。

⑤一壁厢:一边、一方面。纳草:交纳草料。除根:除去草根。

⑥索:须。

⑦车驾、銮舆:皇帝的车,此代皇帝。

⑧乡故:故乡。

⑨执定:端稳。瓦台盘:陶制的托盘。

⑩刷:洗。

糨:同“浆”。

畅好是:真正是。妆幺大户:装模作样的大户。

瞎王留:乡民的诨名。引定:引导。火:一伙。乔:是骂人的话,等于说恶、怪。男女:元代对一般男子的轻蔑称呼,复词偏义。

胡踢蹬:手忙脚乱地搞一遍。

一彪:一大队。周密《癸辛杂识》:“一聚马为彪,或三百匹,或五百匹。”

劈头:当头,最前面。舒:招展。

“白胡阑”句:写月旗。胡阑,环的合音。白环指月的形状。迎霜兔,白色的兔。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故用白环套着个兔子代表月亮。

“红曲连”句:写日旗。曲连,圈的合音。毕月乌,即乌鸦,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毕,二十八宿之一。月,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之一。过去的星历家以七曜配二十八宿,又以各种鸟兽配二十八宿,故有“昂日鸡”“毕月乌”种种说法。

鸡学舞:指舞凤旗。

狗生双翅:指飞虎旗。

蛇缠葫芦:指蟠龙旗。

叉、斧:都是仪仗。铮:镀。

甜瓜苦瓜:指金瓜锤。

“明晃晃”句:写朝天镫。

“白雪雪”句:写鹅毛宫扇。

辕条:车前驾牲口的两条木杆。

套顶:套车的绳。

“黄罗伞”句:写一种叫“曲盖”的仪仗。“盖”,像伞,柄弯曲。

天曹判:东岳庙的判官,这里指皇帝的侍臣。

递送夫:送东西的差役,这里指太监。

多娇女:指宫女。

觑:偷看,这里只作看解。

挪身:微微地移动身子。

须:本。吕:吕雉,即吕后。

亭长:秦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长是主管一亭的乡官。刘邦曾为泗水亭长。耽:沉溺、嗜好。

拽:拿,拖。坝:一作耙。

无重数:不知有多少次。

标:写。册历:流水账簿。

文书:指借据之类。

差发:当官差。旋:立刻。

私准除:暗中扣除。

刘三:刘邦排行第三。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项岱说:高祖小字季,即位后易名邦。肯:至于。揪(zuó):抓。

白甚么:平白地为什么。白,平白无故。

赏析

钟嗣成云:“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录鬼簿》)用“制作新奇”四字评《高祖还乡》,独具慧眼。

关于高祖还乡事,《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均有记载。作者却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崭新的主题。他写刘邦,但又没有局限于写刘邦,而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夸张和铺陈进行艺术再创造,塑造了一个封建皇帝的典型,揭穿了衮衮华服下的封建帝王的本来面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帝王的蔑视和反感。

作者用第一人称手法,通过一个与刘邦有过较多来往的乡民之口,生动具体地讲述了高祖还乡时的场面,有一定的情节,有完整的结构,绘声绘影,惟妙惟肖。还善于熔铸民间口语,用语诙谐辛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很像一幕讽刺喜剧,表现了高超的讽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