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学会识人了解自己
8919700000018

第18章 鹦鹉的价值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突然他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知己知彼的目的,在于胜彼,战胜竞争对手。为此,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就要根据对手的特点,因势利导,相机行事,即因人制宜。

相传在宋朝时,有一年,北辽政权的八个侯王带领十万番兵进犯中原。辽兵在距边关十里处扎下营盘,随后派两名番兵到宋营下战书。这份战书只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说宋朝如有人对出下联,马上收兵,绝不食言。

来营将士拆开战书,只见那上联写道: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均在上,单戈便战。

宋营将领相互传阅,无一能对。这时,地方上一位私塾先生听到了消息,星夜赶到来营,写出了下联: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都在旁,合手便拿。

答书送走之后,宋营将领对番兵八大王作了初步分析。从战书上可以觉察到他们目空一切,傲气十足。看到答书之后,定恼羞成怒,自食其言,不但不会退兵,还可能来偷营劫寨。于是,作了充分准备,设下埋伏,并分兵攻打番营。番兵取回战书,主将一看,果然暴跳如雷,连夜偷袭宋营。最后,偷袭不成遭暗算,自己的营盘又被偷袭,进退无路,不战自溃,八大王有的阵亡,有的被擒……

这一故事,是因人制宜方略的成功范例。

历代兵家,对因人制宜的研究最为到家。兵家所说,“怒而挠之”,“亲而离之”,“卑而骄之”就是一个证明。

“怒而挠之”,如果敌将性格暴躁,就故意挑逗、辱骂使之发怒,使之情绪受到扰乱,以至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盲目用兵,暴露破绽,进而相机歼灭。

“亲而离之”,如果敌军上下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团结一心,那么,就要利用或制造矛盾,进行离间,使之离心离德,分崩离析,从组织上削弱敌人。

“卑而骄之”,如果敌将力量强大,且骄傲轻敌,可以用恭维的言辞和丰富的礼物示敌以弱,助长其骄傲情绪,等其弱点暴露以后,再出其不意地攻打他。

兵家的因人制宜之术,在其他社会竞争领域未必是全部适用的。但其冷静理智的处事精神,还是普遍通用的。

无论在哪一个社会竞争领域,都应该依据竞争对手的心理特点相宜行事。

据载,唐朝的中书令裴度,有一天忽然丢了大印。手下人急急忙忙将此事告诉他。裴度知道后,不但没惊慌,反而怡然自得,像没事一样,他叫手下人不要声张,同时还设宴欢乐。人们不理解他的意思。宴会进行到半夜,酒也喝到半醉了,这时大印又回到了身边。裴度见到印也不理睬,继续饮酒,尽欢而散。

后来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裴度说:“这是小吏把印偷去伪造证券,如果我找得不急,那么,他用完了就会放回原处。如果追查的很紧,那人害怕治罪就会将印扔到水里或火里,那样印就不会失而复得了。”

北朝时,许允为吏部尚书,选用郡守多用自己的同乡。魏明帝知道后,命令虎贲(卫士)前去逮捕许允。在许允受缚时,他夫人从内室出来,告诉他:“明君可以理夺,不可以情求。”许允马上明白了她的意思。到了殿上以后,魏明帝问他为什么多用自己的同乡为郡守,许允说:“陛下常告诫臣‘举尔所知’,臣的同乡正是我所熟悉的人。陛下应该检查这些人是否称职,如果不称职,臣甘愿服罪。”魏明帝下令查询,这些人都没有大的过失,无奈,只好释放了许允。

裴度和许允的夫人都懂得因人制宜的道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裴度知道偷印的人只是想伪造证券,并不想偷印不还,于是故做不知,以防惊动偷印人,使之畏罪销赃,大印去而不回;许允和他的夫人,知道明智的君主崇尚理智,理智高于情感,很少感情用事。为此,要想免除伤害,唯有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结果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