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31

第31章 外戚

朱钲说起外戚会有一些改动,自然也引动了孙太后的情绪,孙太后的父亲虽然没了,但是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同钱皇后一般,孙太后对于娘家人的约束也很大,可是约束归约束,骨子里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富贵一生的。

朱钲的一句改动,孙太后也不知是如何的改动,心中自然不免忐忑。

一开始朱钲并没有注意,直到朱祁镇仿佛刻意的询问一句(这时候也只有朱祁镇适合开口询问),朱钲才突然察觉到宴场的众人目光都放在了自己的身上。

“不管是宗亲还是外戚,对于帝国而言都如同蛀虫!”

第一句话,孙太后等人的脸色就剧变起来,尤其是周贵妃,自家的儿子竟然说外公、舅舅是蛀虫,这实在是太过分了一些。

尤其是,她还准备趁这个机会,跟儿子替自己的父亲要个爵位什么的,也没有太大的野心,一个侯爵就可以,然后过些年,弄些功劳升个国公,这便圆满了。

可是现在,别说侯爵、国公,听儿子的意思,都把他们放在了对立面上?

朱钲自然不知道周贵妃心中所想,不过也明白她们此时的心情,于是说道:“收获和付出不成正比,那便是蛀虫,也是为了今后大明帝国,所以对于外戚,我的一个想法便是外戚不可封爵!”

“也不仅仅只是外戚,今后大明帝国非军功皆不可封爵。”

“不过对于外戚,今后会由内府库给予一定的俸禄开支,保障生活,待遇就按照……国丈按照国公的待遇、国舅按照侯爵的待遇、国舅嫡长子给予国戚身份享受伯爵待遇。”

就在这个时候朱钲突然看到脸上尽是怒火的便宜老娘和其他挂着忧愁的嫔妃们,又补充了一句:“嫔妃也可择家中一人给予国戚身份,贵妃两人。”

皇后的娘家人可传承三代,国丈、国舅、国舅嫡长子,而且待遇同比国公、侯爵、伯爵,这待遇看似优厚,可实际上却杜绝了世袭罔替的可能,因为不封爵了。

听完朱钲的话,孙太后、钱皇后还能接受,可是周贵妃不能,其他的嫔妃娘家人是没有封爵的可能,现在能够择家中一人享受国戚的身份,这是大好事,但周贵妃不一样,他的儿子即将成为皇帝,本来可以给的爵位现在没了,她怎么能接受?

此时周贵妃已经下定了决心,稍后一定要叫住自己的儿子,好好的和他谈一谈!

宫中的宴会实际上很无聊,也就是一群人聊天、说笑而已,这里面没有人敢同朱钲说笑,而朱钲也没什么可和朱祁镇聊的,实际上朱祁镇倒是想说一说朝政,但朱钲没有主动开口,身为长辈的朱祁镇也就带着矜持的没有开口。

最终硬生生熬了半个多时辰,才算是结束了这次的宫廷宴。

从说出外戚的时候开始,朱钲便已经预料到周贵妃的反应,所以当宴会结束,朱钲便第一时间逃离长乐宫。

当然,离开前重庆公主和朱见清的礼物自然不能免,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是玉如意、明珠之类的玩意,价值不菲,可没实际上的用处。

朱钲走后周贵妃的恼怒、其他妃子们的心情各异暂且不提,宫外收到邀请的勋贵、外戚们却聚在一起,商量接下来该以怎样的态度入宫。

这两日京城里的事情发生的实在是有些太快,快到勋贵、外戚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事情已经结束了,这两三天的时间,皇帝搬出了宫,年仅5岁的前皇太子竟然掌控了京城。

说起来,土木堡之战结束,有能力的外戚勋贵基本上被一网打尽,现在京城里勋贵领头羊英国公、定国公,两个一个12岁一个13岁,都还是半大的娃娃。

要真说拿得出手的勋贵也并非没有,比如七十三岁的宁阳侯陈懋身经百战,也算得上一代智将,但是身份不行啊!成不了勋贵的代表。

勋贵的代表,其他的不说,怎么也要是个国公吧!

大都督府的都督位置为什么一直空着,就是因为无人可用啊!边将有能力的人倒是不少,但京城的圈子,哪能让他们轻易地进来?

虽然勋贵算不上打压边军,可对待边军也多半不友好,同时,勋贵到边军历练,也基本上拿不到什么实际上的兵权。

关于针对勋贵和外戚们的改革,这些人自然还不知道,不过有大都督府和内阁的前车之鉴,他们不能不多考虑一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天大清早朱钲就出了宫,来到了景泰皇帝的居所。

这还是朱钲第一次出宫,跟随出宫的是五名资深老太监外加拱卫司衙门指挥使许樵。

人不多,但是暗地里却不知有多少锦衣卫、东厂番子在周围保护着。

因为年龄的缘故,徒步走京城肯定不现实,虽然朱钲很想体验一把步行京城的乐趣。

马车也不行,坐在马车里还怎么看京城?所以思来想去,一名老太监帮朱钲牵来了一匹小母马,朱钲不会骑也没有关系,挑选的小母马本就温顺,加上有一名老太监牵着,总不会摔到朱钲。

骑着小马驹从小门出了皇城,朱钲心情很是不错,但是当朱钲瞧见那四处破破烂烂,很有一种八十年代小县城感觉的京城两侧街道,朱钲的心情开始不再是那么美好。

李琰还是下了一番苦心的,至少城道司的几天努力下,街道已经干净很多,虽然依然有些脏、有些凌乱,可外面的商贩们摆摊已经尽量整齐了一些。

随着距离皇城越来越远,商贩们也越来越热闹,朱钲倒是不烦躁,这样的热闹更有人味,总比死气沉沉要强吧!

就是这刚下了雪,地上还有不少的泥。

朱钲骑在小马驹上没有什么,走路的老太监和许樵的新衣服确实已经溅了不少的你泥点。

他们还算是好的,毕竟朱钲一行人一看就知道非富即贵,走早哪,周围的百姓都会让出一条道路来,也正是这一幕,让朱钲看得有些心酸。

虽然明朝的前几代皇帝都提倡节俭,但至少不会短了宫里宫女、太监们的吃穿,所以见惯了宫中白白嫩嫩的宫女、胖乎乎的太监们,现在瞧一瞧这些黑瘦的百姓,朱钲很是难受,很有一种21世纪难民国家的感觉。

不过还好的一点是,虽然这些人黑瘦,穿的也尽是一些补丁的袍子,可他们的脸上却没有麻木,街道上高声大喝、吵闹并不少见。

就是个头普遍不高,朱钲骑着的是一匹小马驹,可也比这些人高出不少,估计也就是一米五、一米六的身高,偶尔见到一米七的,很是鹤立鸡群。

小马驹走在哪里、哪里就让出一条道路来,直到来到长安街上,这里的百姓才自信了一些,身材也饱满了一些,不少人更是穿的棉袍绸缎。

朱钲知道这属于皇城的正门口,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非富即贵,而刚才那一幕也不是最惨的,这里毕竟是京城,人的生活水平稍稍高一些,放到那些真正贫困的地方……

那才是真正的让人心酸。

景泰皇帝居住的地距离皇城并不远,毕竟景泰皇帝现在还是皇帝,而且朱钲今后也准备由他来担任宗人府宗人令。

这是一处并不大的宅院,门前没有悬挂任何标志性的牌匾,不过但凡消息灵通的人,都知道这里住的是谁。

还是那句话,景泰皇帝还是皇帝,所以一应的待遇并没有削减,如宫中的上直二十六卫巡逻亲军里效忠景泰皇帝的,朱钲都让他们跟着景泰皇帝离开了,甚至一切支出都由宫中承担,毫不克扣。

金英死后,景泰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便是曹吉祥了,门口的亲卫见到朱钲第一眼的时候便脸色大变,匆匆的回去通报。

朱钲并不在意,也没有乱闯,而是减缓脚步,给自己的皇叔留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