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09

第9章 军制和系统士兵的弊端

“臣参见皇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吉祥!”

进殿,跪地!

实际上以两人的资历、官制,面对皇太子并不需要跪地磕头,但如果这位皇太子执掌了大明江山,那又截然不同。

“都起来吧!”

瞧着两人,朱钲有些失望,并没有他想象中武将的样子,无论是穿着还是面相,都更是文官,郭登可能是久经沙场,面容粗糙了一些,还有那么点样子,但也只是一点而已,方瑛和乾清宫的那些文臣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两人起身,朱钲看着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在偷偷瞄着朱钲。

还真的只有五岁啊!可是五岁的太子殿下怎么掌控的皇宫呢?那些大雪中一动不动的精锐都是哪里来的?

两人想不明白!

“京营可安置妥当了?”

“安置妥当了!石亨已经伏诛,一应将领全部关押的起来等候处置,殿下尽管放心,京营绝不会出问题!”听到皇太子开口,方瑛急忙回答道。

朱钲随意的点点头,出问题又能怎么样,无非就是平叛而已。

“那些将官们都先关着吧!吃喝不要亏待他们,待这件事过去,就放他们回家。”

回家?方瑛、郭登两人面面相觑,怀疑自己刚才是不是听错了。这些可都是石亨的嫡系啊!放他们回去,就不怕他们报仇?

“殿下,这,这是否有些不妥?毕竟他们都是……”

“都是大明的百姓就不要滥杀无辜了,放他们回去,他们又能做什么?造反?”

朱钲不相信他们会造反,大明还在,甚至正处于鼎盛时期,除非是逼不得已,否则没有人会这个时候造反?

尤其是这些在大明当过官的,更明白推翻一个王朝的难度有多大。

不推翻搞宫变?那也要有个强硬一些的理由才行,而且也要有点东西,比如朱祁钰的血书之类的,没这些你凭什么宫变?

朱钲不会因为他们有可能会替石亨报仇就要了他们的命,犯错一定要有惩罚,可不能怀疑他有可能犯错就提前惩罚上,那不对!

朱钲的话让方瑛、郭登两人哑口无言,太子殿下都不在意,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况且人也不是他们杀的,他们就是私下里报仇也找不到他们的身上,前面还有于谦顶着呢。

施一礼,两人不再多言。

这个时候朱钲倒是来了一点兴趣,询问了两人大明的军制。

穿越一场,总要让大明有一个大的改变才行。

从京营到边军,从边军再到军户,朱钲把想要问的都问了一个遍,方瑛和郭登这个时候更怀疑了,殿下连这些基础的东西都不懂,怎么掌控的那些精锐,难道真的是太上皇那边……

如果真是这样,那是不是过去拜访一下比较好?

可是也不对啊!如果真是太上皇,那没理由把儿子推到台前,自己依然躲在南宫,南宫就真的那么好?让人连皇位都可以不要?

心中一边各种猜测,方瑛、郭登两人一边向朱钲解释着大明的军制。

大明的军制主要分为卫所、营兵,卫所并非战时组织,世居一地、边耕地边驻守一方,战时从中临时抽调精锐。

营兵驻守边塞、京师,主要来源为募兵,其余为卫所抽调,这也是宣德年间边塞战事紧张、卫所制度废弛导致。

明朝的小说朱钲也看过一些,小说中说卫所制度是导致大明没落的原因之一,朱钲不这样认为,依然是那句话,不同的时期需要的制度也是不同的。

大明初期,卫所就是最好的军事制度,屯兵屯粮,减少军事支出,这才为今后的大明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不过当前卫所制度废弛,的确应当更改一下了。

军户成为奴隶一般的存在,人人想要脱离军户,如此一来填饱了那些世袭的千户、指挥使,却坑了大明朝廷。

没有有战力的优秀兵员,战争来临朝廷必须额外募兵支出钱粮,军户制度的意义何在?

方瑛、郭登在这件事上自然毫不避讳,说出来也算是试探一下皇太子,瞧瞧他是否真的对军事丝毫不懂,顺带也是推卸责任,问题我提过,解决不了那是您的问题,不能怪我们没说。

朱钲自然不知道面前这两个看似老实巴交的人心里想的是什么,小手无意识的敲打着桌面,朱钲陷入了沉思。

21世纪的军制是怎样的?

军师旅团营制度没必要,下面的士兵不熟悉不说,主要是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效果,三三制度很好?那现在的也可以改成三三制度啊!三个小旗一个总旗、三个总旗一个百户、三个……千户好像真的要十个百户才行,不过这也没啥!同士兵们不熟悉新制度来讲,这点小缺陷完全可以忽视了。

21世纪的军制还有什么特殊性?军衔制度?这个倒是挺重要的,战场上主将没了区分副手们谁来指挥时,军衔就派上了用场。

还有就是战场上没有了军官,士兵们之间也能有一个等级观念,不至于乱成一团。这同时也有一个上升空间,当前士兵们立功之后就是擢升军官,大量的军官都大字不识两个 ,这对于今后的职业化军队没有半点好处。

今后大明的军队都是系统士兵?现在自然可以(主要是节省军费),可是朱钲总不会永生不死吧!多少要为今后着想一下。

还有,朱钲也是今天才知道一件事,系统里的普通士兵并没有太多的智商,虽然他们有纪律、足够忠心,可是他们如同一个听话的机器人,只能去做你吩咐的事情和做出基本判断,自主性非常差。

精锐要好得多,可也有些死板,唯独资深士兵也就是万两百人级别的才如同正常人一样,一分钱一分货,高级书生、高级将领更不用多说,朱钲可以保证,李琰的心眼绝对比自己还多。

军衔制度之外,还有就是军校制度,也就是现在的武状元,但是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朱钲的需求。

系统高级武将的能力就是率领万人,而且一个就是一万两白银,与之前比,培养一个总兵级将领才多少钱?

最重要的一点是,系统的普通士兵放在身边尚且放心,放到边塞……

万一某一天关键的时候系统卡壳,大明岂不是要亡国?所以这只能当做底牌,而且就算是底牌,也要有普通武将和高级武将率领着。

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削弱士兵们IA低下的弊端。

边塞防守的重担……还是放在大明的“土著”身上吧。

想着这些,朱钲又试探性的问起方瑛和郭登,明朝有没有类似军衔的制度啊!有时候自己想的挺多,没准实际上人家都已经想到了。

军衔?军职之外判定级别高低的制度?

有啊!爵位不就是?

方瑛和郭登刚想到这,朱钲也想到了,道:“爵位例外!”

爵位不行,那就是散阶和武勋了呗。

“殿下,文散阶十八品四十三阶、武散阶十二品三十阶,文勋十级、武勋有十二阶。”

“武勋有十二阶,初授从六品武骑尉,随后就是正六品的云骑尉,往后依次是从五品的飞骑尉、正五品骁骑尉、从四品骑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正一品的左、右柱国”

“武散阶……”

看起来这大明朝的武勋、武散阶完全可以用来代替军衔啊!就是没有符合士兵用的,有些麻烦。

当然,直接代替肯定不行,怎么也要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