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在中国古代又叫做鸠鸽、鹁鸽。我国养鸽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在商代妇好墓的诸多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件高约5厘米的玉雕鸽子。《周礼·天官》中所说的庖人掌六禽,鸽子就是其中之一。而近年的考古又在秦都雍城的国人墓葬中出土了呈飞翔状的陶制鸽俑。
唐代,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新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惊讶。”“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虽言之太过,但唐人张九龄确实是以信鸽来充当传送信函的媒介了。并且当时中国以鸽传书的情况还不普遍,才会有“时人无不爱讶”之叹。但当时与唐朝进行贸易交往的阿拉伯商人,其使信鸽送信的情况则就十分常见了。《酉阳杂俎》卷一六说:“波斯舶上多养鸽,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只至家,以为平安信。”《唐国史补》卷下也谓:南海的外国船“舶发之后,海路必养白鸽为信,舶没则鸽虽数千里亦能归也”。
宋代还将信鸽用于军事。庆历元年春,西夏进兵渭州,宋军在总管任福和前锋桑怿的率领下,沿好水川西迎夏军,军出六盘山,便遭到西夏军队的伏击。而发出伏击号令的就是西夏军中的百余只悬哨军鸽。南宋建炎初年,以善治军而闻名的宋军名将曲端,曾使用信鸽充当传令兵的角色。
明代,鸽子已是“处处人家畜之”的常见家禽。英宗正统年间,有一人家的仆人,“尝以事往淮阳,一日大风雨,有鸽坠旅主人屋上,困甚。主人将取烹之。见其足系书一封,裹以油纸。视其封,盖此鸽自京师来,才三日耳”。从此中可见古人系鸽书的方式是缠于鸽足,并以油纸包裹以防水湿信件。
而从北京飞往淮阳(河南)的时间差不多要三天。
至清,以信鸽竞翔运动会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的信鸽驯养及运用已达于成熟阶段。据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一记载,广东地区民间已有了放鸽会组织,该会每年五、六月间自筹资金组织一次信鸽竞翔比赛,参赛鸽子数千,规模十分庞大。比赛时也有一套相当完整而合理的竞技规则和裁判规则。最后根据名次,授予优胜者奖金。同时,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研究家鸽的专著也在清代出现,是为张万钟的《鸽经》。书虽万字左右,却对鸽子的生态、习性、品种、驯养,以及有关诗赋、典故作了全面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