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虽然在我国出现较早,但直到1912年12月14日,中华民国发行的《中华民国光复纪念》和《中华民国共和国纪念》两套纪念邮票,才第一次印上了“邮票”两字,标志着“邮票”名称在我国正式开始使用。
邮票在我国最早被称作“人头”或也称“老人头”。为什么把邮票叫“人头”呢?原来,世界上早期发行的邮票多以国家元首头像为主图。比如1840年发行的世界上第一枚“黑便士”邮票即以英国女皇维多利亚的侧面头像为主图。解放前的报纸,有时会刊登“收购人头”的广告。假如不知道这一来历,看了必定会吓一跳。
我国早期邮票多以“龙”为图案,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龙头”。1878年8月15日我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票面即印有“龙”的图案,直到50年代,农村有人在购买邮票时,还称“买个龙头”呢。
在早期我国正式公文中,也有称邮票为“图记纸”,如1896年清政府总理衙门申请开办“大清邮政”奏折中,有“先购图记纸粘贴信面送局……每封口信重五钱取银口分”这样文字,“图记纸”即指邮票。
邮票正式出现在邮政公告或公文中的称呼,早期也叫“信票”。此外还有一些别称,如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出版的《花图新报》上有一篇文章就称邮票为“信印”和“国印”。1885年,葛显礼翻译英国皇家邮政章程,曾将邮票译为“信资图记”。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邮票还有“邮券”、“邮钞”、“邮飞”、“邮资”、“邮资券”等别称,至于广东、福建、台湾各省,则管邮票叫“士担”或“士担纸”,那是英文Stamp的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