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9012100000056

第56章 从法门寺出土茶器看大唐宫廷煮茶程序(2)

在法门寺出土的茶器中,还有一些可用来作为茶器的琉璃盘,如石榴纹黄色琉璃盘、素面浅蓝色琉璃盘、八瓣花描金蓝色琉璃盘、五瓣花蓝色琉璃盘、弦纹蓝色琉璃盘、丹芭纹描金蓝色琉璃盘、素面蓝色琉璃盘、十字团花纹蓝色琉璃盘等,从形制和大小来看,它们都可在奉茶时,作为放茶盏或茶碗托盘用,同时,也可作为放茶点的用器,供人饮茶尝点用。

3.银芙蕖

通高41.0厘米,重535克。用银筋作径、座,银箔作花叶。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分三层,计十六瓣;中部分生出三支茎:一支为莲蕾,其余二支为翻卷的荷叶。

银芙蕖为摆设用器,摆在饮茶桌上,能活跃气氛,增添高雅感。

4.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共20件,其中平底式和圈足式的各10件。平底式:高1.4厘米,径银芙蕖鎏金团花葵口圈足小银碟10.2厘米,重120克;圈足式:高1.9厘米,径10.0厘米,重130克。均为五瓣葵口,浅腹。碟中心有阔叶团花一朵,每瓣錾十字形折枝花一朵。

古今都有品茶尝点之举,小银碟为食器,品茗时可用来作为盛茶点、干果的用器。

二、大唐宫廷茶道中的煮茶技艺剖析

唐代陆羽《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按此之说,表明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神农时代,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了。不难看出,最初,我们的祖先是把茶当作一种药物和食料利用的。他们从野生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随后是加水煎制成汤汁饮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原始粥茶法。

西周时,封于鲁国的周武王之弟周公,以及春秋时以生活简朴着称的齐国宰相晏婴,已经开始知道饮茶,开我国饮茶的先河。

秦汉时,饮茶之风已从中国的西南部逐渐传播开来。到三国时,不但上层权贵喜欢饮茶,而且文人以茶会友渐成风尚。当时的饮茶方法,虽然已经摒弃了早先的原始粥茶法,但仍属半煮半饮之例。这可在三国魏张揖《广雅》的有关记述中得到印证:“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这就是说,其时饮茶巳由用生叶煮作羹饮,发展到先将制好的饼茶炙成“色赤”;然后“置瓷器中”捣碎成末;再烧水煎煮,加上葱、姜、橘皮等调料;最后,遂煮透供人饮用。

唐时,“茶圣”陆羽在考察唐及唐以前茶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反复实践,认为“以汤沃焉”,再加葱、姜、橘皮等添加物,用以调味,“煮之百沸”,如此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传说中的陆羽,还曾亲自给唐代宗煮过茶,受到代宗的点头称赞,并留陆羽在宫中任职,作为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登台”。因此,陆羽毅然返回浙江苕溪,调研茶事,着他的《茶经》去了。由此可见,陆羽的煮茶之法,乃是唐代最高煮茶技艺的结晶,当为大唐宫廷所采用。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器,几乎囊括了陆羽煮茶技艺中所包含的所有茶器,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陆羽的饮茶之道,是与大唐宫廷茶道相吻合的。下面,综合陆羽《茶经》中的《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饮》所述的煮茶之法,结合法门寺出土的宫廷茶器,将大唐宫廷茶道中所需茶器及其煮茶技艺,分述如下:

1.炙茶从盒中取出茶饼,置于烘笼中,先要进行“炙茶”烘烤,火力要集中,不能飘忽不定。夹着的饼茶要靠近火,不断翻转,以免“炎凉不均”。待烤到茶饼出现“虾蟆背”泡状时,当为适度。随即趁热用纸囊包好,暂存在坛中,这样可使“精华”之气不致散失。

2.碾茶至烤好的茶饼冷却后,用手掰或打成小块状,放在茶碾槽内,用堕将茶碾成碎末,并以碾成“如细米”状为最佳。

3.罗茶将茶碾中碾碎的茶,用罗过筛。未通过筛面的茶块,重新再碾,直到通过筛面为止,并将罗盒中筛过的茶末,暂存在茶盒之中,盖紧待用。

4.煮茶用箸夹硬炭于炉,并生火;炉上置釜,釜中加人山泉水。煮茶分为三步。

(1)当煮水至釜中出现有“鱼目”般气泡,“微有声”,即烧水至一沸时,按水的多少,用盐匙在盐台中取出适量的盐调味,同时取出些来试味。若在水的表面出现状似“黑云母”的水膜时,则应除去悬浮物,这样能使茶味变得纯正。

(2)待烧到釜中水的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jit放在熟盂里;再用竹夹在沸水中作环状搅动,同时用则取适量碾碎的茶末,从漩涡中投下。

(3)到烧水至水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称之为“隽永”的水暂时停止,以“育其华”。此时若继续煮茶,则烧水过“老”,不适饮用。

5.饮茶一般烧水煮茶,“酌分五碗”,少的也可分为三碗。茶要趁热喝下,因为“精华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三、法门寺出土茶器与大唐宫廷茶道的复原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系列茶器,是大唐皇室御用珍品。其数之多,几乎包括了大唐宫廷茶道中所需的各种茶器。现参照大唐宫廷茶道中实际煮茶技艺需要,结合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器,依据各件茶器的功能和作用,按大唐宫廷茶道煮茶要求,将法门寺出土宫廷茶器按宫廷煮茶程序,依次说明如下。

1.摆放银芙蕖花作装饰目的在于烘托茶道气氛,增强喜庆欢乐之感,以愉悦与会者的心情。

2.壸门高圈足座银熏炉清新空气熏香,目的在于净化和清新空气。这种做法,古人与现今相比,更为普遍。这在佛教寺院中,用得更加普遍。所以,在进行禅茶时,熏香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3.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存放饼茶银盒,当为食器,C存性能好。按唐代制造工艺制作的方形、圆形小饼茶It存在银盒中,能起到很好的隔热、遮光和防潮的作用。煮茶时,取用也很方便。

4.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烤饼茶银笼子作烘烤饼茶用。进行煮茶前,先要炙茶。炙茶时,先从银盒中按需取出茶饼数块,放在银笼子中,置于炭火之上烘烤。

5.鎏金银食箸翻茶用银食箸夹住烘笼中的饼茶,不断翻转,使茶饼受热均匀,不致烤焦。

6.金银丝条结银笼子冷却饼茶茶饼烘烤后,立即趁热用纸包好,放在结条银笼子内,使其慢慢冷却,以便碾茶。

7.鎏金人物画银坛子C茶待碾碾茶时,先要从银坛子中取出经烘烤、包好的饼茶,打开包裹纸,按需取出几块茶饼,放入银坛子待碾;其余仍用纸包住,放回结条银笼子内,以便曰后饮用。

8.鎏金壸门座茶碾子碾茶将从银坛子中取出烘烤后,经冷却的饼茶,掰成块状,放人碾槽中,用双手分别握住碾轴两端,使碾槽来回转动,当饼茶碾成细米状颗粒大小时,即止。

9.鎏金仙人驾鹤纹壸门座茶罗子筛茶将碾成细粒状的饼茶,通过茶罗子筛选,筛面上粗大的茶粒,重新再碾,以通过筛面为度,但过细成粉状也不好。

10.鎏金银龟盒St放茶末打开盒盖,将筛好后的茶末,置于龟盒中盖好待煮。

11.鎏金双鸳团花银盆K:水银盆是盛水器,用来C水。煮茶时,将盆中之水,倒入釜中,以便烧水煮茶D12.炉和釜生火烧水煮茶炉中置炭生火,釜中放水煮茶。

炭要无烟硬炭,水要山泉活水。

也可仿制一只金属炉。

13.系链银火箸夹炭生火银火箸,用来夹炭生火,以加热釜之水,以便煮茶。

14.银盐匙调咸味当釜中水烧至“一沸”时,用银盐匙从三足盐台中取出食盐调味,至咸淡适中为止。

15.摩羯纹蕾纽三足盐台贮盐三足盐台用来贮放食盐,作调味用。

16.长柄水勺舀水当釜中水烧至“二沸”时,用勺舀出一瓢沸水,贮于秘色瓷茶碗内,以便烧水至“三沸”时“育其华”。

17.秘色瓷茶碗盛接烧水至“二沸”时舀出的一勺水,待“育华”用。

18.鎏金飞鸿纹银匙量茶末用银匙将釜中沸水,有节奏地向同一方向搅动,中心部位形成漩涡时,再用银匙取出适量茶末,投人游涡中,继续搅动几下,即止。

19.鎏金双凤衔缓纹五足朵带银台置釜“育华”

烧水至“三沸”时,将“二沸”时舀出的一勺水,倒入沸水中,以抑制沸腾,使茶汤面出现异彩花纹。立即端下茶釜,放在银炉台上,待茶渣下鎏金银龟盒沉后,即可用勺舀茶汤分至各茶碗,或分至调达子调茶饮用。

20.用鎏金伎乐纹调达子调茶根据需要,可用勺取茶汤至调达子,再加调料调味后饮用。

21.用琉璃茶盏、茶托盛茶饮用无须调茶饮用的,可以直接用勺将茶汤舀进茶盏饮用。

22.刻花蓝琉璃盘置茶碗奉茶将茶碗置于琉璃盘上,用双手托盘奉茶。

23.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盛茶点小银碟有平底或圈足各10只,可用来盛茶点或果品,供品茶尝点,调节口味用。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在大唐茶宴图示中的炉和釜,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器中未曾发现。为此,我们查考了有关历史资料,发现唐代着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是一幅研究唐代饮茶文化的重要作品,它真切地记录了儒释同堂,煮茶调茗,谈书论艺的情景。而阎立本(?~673),在唐显庆时任将作大匠,是宫廷画师。兄殁,代工部尚书。后任右相,改中书令。阎氏以朝廷重臣之身,其笔下所示的茶器,当属茶器中的精品。

如果说阎氏图中所显示的煮茶器——炉和釜是画家的艺术之作,那么,出土的唐代珍贵茶器——炉和釜,与阎氏笔下的炉和釜,无论是外形和质地,还是功能和原理,都是十分吻合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将这套唐代煮茶烧水器复原,用以替代大唐宫廷茶道中缺少的生火烧水茶器。

另外,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系列茶器,对少数几种茶器,可能会出现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我们的理解是,生活器具,特别是食器和包括茶器、酒器在内的饮器之间,区分并非十分严格的。北宋诗人苏东坡诗曰:“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这里说的饮茶器匏和尊,其实,就是秦汉及更早时的饮酒器。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妙玉在栊翠庵拥有的许多古茶器中,就有“饭瓞罪”、“点犀番”,这些原本都是酒器,当然也可用来饮茶。即使在今日,这种酒器、食器、茶器互用的情况,也时有所见。如果选配得当,还有返朴归真之感。何况,除炉和釜,以及舀水勺外,大唐宫廷茶道中所使用的所有茶器,都出自唐代法门寺宫廷御用器具,从而显得更有真实感。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年。

2.陈祖柴、朱自振编选:《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

3.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

4.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

5.朱自振编着:《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

6.姚国坤、王存礼、程启坤编着:《中国茶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5月。

7.程启坤、杨招棣、姚国坤:《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8-韩金科:《法门寺文化史》,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3月。

9.石兴邦编选:《法门寺地宫珍宝》,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0.梁子着:《中国唐宋茶道》,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11.丁文着:《大唐茶文化》,东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姚国坤,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员;程启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张莉颖,女,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