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9012100000077

第77章 浅谈传统鎏金工艺

刘慧芳

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和使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先民们就已开始使用黄金;春秋时期金器的使用就更广泛了。秦汉之际,兴起的金丹术把黄金推崇到了一个迷信的程度——古代方士普遍认为炼丹食金,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为此,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相继发明了鎏金、拍金、泯金、销金、研金、镀金等工艺,使得在不同质地的器物上尽可能出现代表长寿、富贵、华丽的金黄色。而鎏金因为独特装饰效果,受到人们的青睐。

鎏金又叫涂金、火镀金、烧金、汞镀金,到目前为止中国发现使用鎏金工艺最早的就是绍兴狮子山墓出土的一件春秋晚期的“鎏金嵌玉扣饰”。鎏金器物出土最多的就是银鎏金和铜鎏金,如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100多件金银器中绝大部分为银鎏金器物,鎏金铜浮图则为铜鎏金器物。银和铜化学性质相对金比较活泼,容易被氧化,银在潮湿的空气中和硫化物反应易生成黑色的硫化银4Ag+2H2S+02K2Ag2Si+2H20;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反应易生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2Cu+02+H20+C02Cu2(OH)C03o金,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熔点1063T,沸点2808T,它的化学性质极其稳定,不被氧氧化,不被硫侵蚀,也不溶于硝酸和浓硫酸。当银器或铜器被整体(局部)鎏金后,被鎏金的部分除了具有代表长寿、富贵的金黄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器物鎏金的部分被有效地保护起来,防止了各种污染物的侵蚀。各地出土的大量鎏金器物虽历经千百年,但它们依然保持了光彩夺目的金黄色光泽。

然而当我们欣赏这些金光灿灿的鎏金艺术品时,都会被其高超的鎏金技术所折服。冶金史专家吴坤仪教授在研究分析了战国及后世的多件鎏金器物后,结合后世镀金工艺进行了模拟鎏金铜片试验。其技术工序大致如下气(1)清洁镀件:把被镀件表面进行清理,用酸水冲刷,使表面清洁。特别是在抹金泥前再度用硝酸水溶液刷洗,以清除杂质污物。

(2)配制金汞剂:按一份金七份汞的比例,将金箔碎片与水银结合,适当加热,搅拌至完全溶化在水银中,显银白色,形态似泥膏状,俗称“金泥”。

(3)抹金:用特制的扁头铜棍俗称“金棍”,或用棕刷把金泥均匀地抹在被镀物表面上,边抹、边推、边压,这种推压的方法称之“拴”,三分抹,七分拴,表明“拴”是鎏金工艺的主要环节,是保证金层组织致密和结合紧密的技术关键。

(4)烘烤:被镀件抹好金泥后,在炭火上烘烤,同时在金层表面不断推压。随着汞的逐渐蒸发,金层表面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金黄色。这个烘烤变色的过程,俗称“开金”。

(5)清洗:开金后的镀件,再用酸梅水、杏干水等弱酸分别进行表面清洗,然后用铜刷沾皂角水进行刷洗,使表面光亮。

(6)压亮:用玛瑙压子或钢压子沿着鎏金表面顺序进行磨压,使金层致密,结合牢固,表面呈现出十分光亮的鎏金层,这一步骤也可以在上述过程中反复数次之后,进行一次压亮而成。

从以上鎏金工艺流程中,我们发现使用了大量的汞。汞又称水银,化学元素符号Hg,原子序数80,比重13.595,蒸气比重6.9,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汞有一种独特的性质,它可以熔解多种金属(如金、银、钾、钠、锌等),熔解以后便组成了汞和这些金属的合金,这种合金就称为汞剂。在传统的鎏金工艺中利用汞和金汞剂这一特性,将金泥即金汞剂均匀地刷在器物表面,加热,汞以蒸汽形式挥发,金留存在器物表面上。如此反复几次,器物表面就好像被镀了一层金,变得金光灿灿。但是,我们遥想一下,在传统的鎏金工艺过程中,先民们对这种闪耀着金属光泽的汞怀有强烈好奇心的时候,对它性质的认识相当有限,尤其对毒性的认识更是缺乏。鎏金工人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下,皮肤直接接触汞,将金汞剂刷到器物表面上;汞在烘烤的时候肆意挥发,汞蒸气必然被鎏金工人大量吸入。而我们现在知道,汞被皮肤以及呼吸和消化道吸收之后,会破坏人的中枢神经组织,对口、黏膜和牙齿有害。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汞环境中可以导致脑损伤和死亡。即使经过了千百年,我们利用光谱和电子探针依然可以在鎏金器物表面发现金层中残留的莱因此,鎏金器物除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之外,还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和泪。

古代中国人在生产活动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富有我国特色的鎏金装饰工艺,从简单到复杂,既继承传统,也有创新发展,展现了金银器精工细作、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和金光银辉的艺术效果,使绚丽多彩的中国金银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注释〕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

陈振中:《先秦金器生产制作工艺的初步形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

(刘慧芳,女,法门寺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