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9012100000080

第80章 浅议基层博物馆的和谐之路——法门寺博物馆在和谐发展中突破

赵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基层博物馆如何和谐发展已成为许多文博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把和谐与发展兼顾,用和谐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用发展来克服和谐的困难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基层博物馆管理实现突破的关键。我们不妨从法门寺博物馆和谐发展的足迹中寻找印证,得到启示。

找准不和谐的原因

博物馆的价值就是其展现的文化内涵。只有让文化大放异彩,才能凸现博物馆的魅力。千年古刹法门寺被誉为“关中塔庙始祖”。1988年,法门寺因唐代地宫出土了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量珍宝而闻名海内外。法门寺,这个地处周原腹地的偏僻小镇,从此“身价倍增”,香火旺盛,游客络绎不绝。法门寺博物馆以本身独具的社会功能成为法门寺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开放初期,游客来法门寺,单单为了拜佛祈福看舍利,进博物馆的人很少。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了解法门寺历史和探究法门寺文化已成为来法门寺旅游的主要目的,越来越多的游客关注法门寺博物馆。由此可以看到,和谐具有阶段性和特殊性。我们要探讨的和谐博物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尝试和摸索。它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分支。

经济基础决定文化生活水平。我们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从古到今,都是“有钱人文化”。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怎么会有情趣去听歌看舞唱曲击鼓。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亦是如此。游客去博物馆是为了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和了解历史。“索取文化”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想最大限度的感触文化,又想不付或少付些物质代价。这种复杂心情的蔓延,便出现了“特权文化”,免票、赠票、要票等种种手段用尽后,仍觉得“有辱斯文”,即站在一定的高度呼喊,文化文物资源是属于公众的,应该无偿享用。也就是这个应该,让大多数基层博物馆举步唯艰;也就是这个应该,让许多文博工作者感叹自己做不了生意;也就是这个应该,让“佛山市博物馆现象”变的普遍而又特殊。认真分析一下,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国人对文化的索取依然带有“情”和“度”,随之产生了许多不和谐因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一个博物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适应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寻求最佳的和谐之道。在博物馆前期的建设中,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这些“源源不断”的帮助让年轻的博物馆逐步走向成熟,也逐渐欠下了许多“情”。这些情让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博物馆人,一次次权衡后,在和合理念的驱使下,适时有“礼”的偿还。因此,我们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既不能像西方国家的有些博物馆那样免费开放,又不能整天伸手“四处讨要”。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也是我们的现状——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文化”的称呼顺序也自然不会被颠倒。

从和谐的基础做起。

首先,要解决好品牌定位问题。要把博物馆当作一个品牌来做,一个包含旅游、文化、地方风情的综合品牌。你可以说博物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你也可以说博物馆本身就不是企业。但是,中国文化讲,做人要诚信,经商要厚道。这就是中国人的“牌子”意识,没有一个好“牌子”的博物馆能行吗?就拿法门寺来说,不论古今,法门寺都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缩影。从佛教信徒的亲佛敬佛到大唐珍宝的精美绝伦;从唐朝八位皇帝六迎佛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到韩愈《谏迎佛骨表》和“会昌法难”,展现给游客的是一部厚重曲折的佛教文化史和唐朝历史画卷。据专家考证,法门寺考古发掘时,有十项世界之最,而且200多件(组)珍贵文物代表了唐朝盛世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先进水平。同时,世界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被奉为佛教的圣物。这些得天独厚的文物文化资源就是法门寺博物馆响亮的“金字招牌”,也是学术文化研究的主题。因此,法门寺博物馆可以无愧的称之为“世界佛教珍宝馆”,并以此作为向一流博物馆迈进的基石。

其次,要千方百计提升价值。价值是发展的动力,提升价值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一是利用媒体宣传平台,提高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度。要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型旅游博览会、经贸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博物馆博览会等,全面推介,把博物馆打造成文化学术交流的最佳平台。同时,加大外宣力度,不断提高外展水平,让世界了解博物馆馆藏文物,让博物馆走向世界。二是加快展馆改造步伐,提高精品陈列质量。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同等价值的商品在不同的储存销售空间和环境里,它的价格是完全不同的。尽管不能简单的用价格来衡量文物,但是,要把馆藏的价值淋漓尽致的展示给观众,就必须在陈列保管设施上花大气力改造。要形成文物观赏价值——旅游经济价值——文物研究价值的良性循环,增加博物馆的科技含金量。

充分把握和谐的度

博物馆的和谐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博物馆展示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及文物研究价值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和谐;一方面是博物馆对社会教育和地方经济贡献的和谐。把这些和谐统一,必然会推进博物馆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从目前基层博物馆现状看,由于管理体制、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博物馆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脱节,旅游综合服务管而不清、理了又乱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基层博物馆向更高层次迈进。法门寺和法门寺博物馆是属于两个不同性质的单位,但共同依附的文化让他们格外亲密。在对外宣传上,法门寺和法门寺博物馆的宣传是无法分离的,寺庙可以只尽职于自己热爱的佛教事业,游客来后,自会有“功德”;博物馆却要鼓劲促销,让更多的人知道其存在的价值。一个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争取旅游市场;一个“酒好不怕巷子深”保持着尊贵和清高。去了法门寺,不知博物馆是何物的人甚多。这些不和i皆因素让法门寺旅游大品牌囿于一种浮华后的苍凉下,做大和做强显得更加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充分利用和谐资源,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推进合作。因为,不管哪个博物馆,都会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这个部门或哪个单位协调帮助。这些事情从工作职能上说,是人家“分内”的事,但从中国人的交往尺度去考虑,是有份人情需要去还。下一次,他们单位来了客人,他就想到了这份“人情”,要几张赠票或免费接待一下,都是合乎情理的。我们担心以后还会有难处,敢不给吗?以后的次数慢慢多了,博物馆人也像中国商人一样,学着把握“度”,算好账。花钱能办的事,坚决不能落人情;花钱办不了的事,要热情感谢,等价偿还。只有这样,我们既坚持了原则,又做到了“礼尚往来”,既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也为发展积聚了后劲。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度”,要有度有量,合理合情,才能保护好,发挥好,利用好博物馆的文物文化资源,注人和谐血液,最终达到“兴办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经济”的目标。

用和谐促进发展

和谐和发展是基层博物馆做大、做强的两个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和谐可以促进发展,发展可以带动和谐。要解决好基层博物馆的困难,就是要在和谐发展中突破。和谐不仅要体现在激发馆内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上,更要体现在展馆改造、争取客源、人性化服务等诸多方面。尽管在和谐发展的前期,我们要投入多一些,但要敢于打破常规,拓宽思路,可合理吸收民间资本,把“馆校合作”、“馆企合作”等模式扩展到政策法规允许的领域和范围内,进而“借力发展”,促进无形资产不断增值,实现突破。无论采取那一种方式,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对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指引作用。

1.加强党的领导是结合基层博物馆实际提出的基本方针。目前,基层博物馆普遍面临文物保护陈列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不足等困难。要走出困境,就必须选择合作或帮助的方式。从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要实现“共赢”,只有接受“共担”。这个“担”,一方面是持续发展加快开发建设,一方面是精细化管理提升品牌形象。对于法门寺博物馆来说,处理好与寺院和地方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景区的构成要件来审视:寺庙是宗教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展示。党的宗教政策直接关系着宗教的发展价值;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忠实代表,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与发展先进文化有时难免会有所偏差;博物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既可以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又可以调节地方与宗教及文物保护事业的关系。但是,它本身的社会功能决定其行政执行力较弱。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让蓄势待发的法门寺博物馆不得不寻找一个支点,一个可以撬动法门寺文化景区蓬勃发展的支点。而唯一具备这个力量的就是党的领导,就是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党组织去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达成发展的共识,进而形成合力,大做人文旅游这篇文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2.加强党的领导是和谐发展的政治保障。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更加重视文博系统的党建工作,跳出文化政治的“小圈子”,与时俱进地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作为基层博物馆,要牢牢把握党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党组织为阵地,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促进对外交流,密切两岸同胞关系。要进一步增强馆内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用党的经验、方针、政策、纪律解决和谐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践证明,不论是宗教事务、文物保护宣传还是地方环境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都有一个既定目标和既得利益,而这个目标和利益必须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相一致。

(赵辉,法门寺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