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彬县政协志
9021000000045

第45章 调研报告(4)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县上聘请省、市专家制定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全县16个乡镇在县城建局的指导下,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制定了本乡镇农村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各村也制定了具体规划。在规划中做到四个坚持:坚持规划的超前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地方特色,规划一步到位,发展留有空间,建设分期实施;坚持规划的全面性,把县城规划、集镇规划和新村建设规划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民宅规划坚持多样化,做到样式新颖、方便实用;坚持规划的科学性,沼气池、洗澡间、厕所作为三大硬件纳入规划设计,将生活区、生产区、养殖区严格分离。做到了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坚持规划的权威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防止乱占乱建。

三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按照典型辐射、示范带动、率先突破的原则,组织相关乡镇、部门干部在考察学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优先选择了经济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20个村作为重点示范村,边摸索,边总结。同时,采取县级领导包抓,抽调县直部门干部组成20多个工作队,派驻到重点村开展共建帮扶活动。各乡镇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抓特色,树典型,因势利导,扎实推进,为全县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是严格考核,均衡发展。为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同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实行“半年初评,年终总评”。通过考核,对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考虑提拔,对工作起色不大的予以调整;对包扶工作力度大的部门、单位(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全县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人人谋发展、个个抓落实的局面,确保了新农村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三)收获一篮果——使农村变化越来越大

全县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善了环境,节约了土地。以村民住房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 “四清”(清理粪堆、清理土堆、清理柴堆、清理垃圾堆)、“五改”(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一建”(建设沼气池)活动,清理了垃圾,绿化了村庄,并利用清理的废砖硬化了街巷,设置了垃圾处理点和公共厕所,解决了农村脏、乱、差和群众出行难等问题,打造出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人居环境。一个个楼房整齐、规划有序、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风格各异的新村庄呈现在古彬大地,农民住进了漂亮宽敞、舒适整齐的新居。同时,在新村建设中,按照建一补一的原则,对村内老宅、弃宅进行清理,统一规划,及时进行复垦,有效地解决了乱建超占问题,保护了耕地,节约了土地。

增加了收入,减少了贫困。新农村建设开始后,本着投资少、见效快的目标,大力培育养猪、养兔、养鸡等养殖产业,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龙高镇甘池村发展大棚黑平菇,底店乡二桥村发展“农家乐”和散养土鸡,炭店乡虎家湾村的大棚蔬菜,小章镇小章村的养猪,永乐镇叱家村的药材种植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效益可观,为群众开办了一个无形的“绿色存折”。群众收入增加了,贫困户减少了。

拉动了消费,带动了产业。近年来,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累计群众自筹资金投资3.25亿元,扩大了农村消费。同时,新村民宅建设也有效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拉动了砖瓦、水泥、钢材、水泥预制等建材产业和交通运输、劳务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淳化了民风,促进了和谐。新农村建设前,农村庄基规划不一,道路狭窄,邻里纠纷不断,矛盾突出,上访告状,干群关系紧张。新农村建设后,由于重新规划了庄基,清除了垃圾和附属物,栽植了树木,畅通了道路,原有的矛盾随之减少,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呈现出融洽、和谐的新气象。

激发了热情,增添了活力。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好的想更好,差的想争气,许多人无形中变得比过去更加勤劳,群众盼发展、想发展、竞相发展的意识空前高涨,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四)留下一道辙——使农村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全县新农村建设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丰硕成果,给我们很多启示,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启示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动群众,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建设新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是农民,农民群众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因此,必须充分发动农民,依靠农民,“想在农民所盼处,帮在农民困难时”,制定优惠政策,从最容易做的事入手,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激发农民的热情,形成自己家园自己建的共识,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才能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启示二,发展新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建设新农村,资金短缺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引导、帮助农民培育新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也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启示三,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各方力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证。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要全面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由“县委、县政府领导、乡村实施、部门参与、社会支持、农民主动”的工作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快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启示四,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是建设新农村的方法。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形式灵活,根据山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废砖、旧瓦等资源,建设风格各异、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要结合各村历史文化底蕴,积极营建有传统地域特色、有积极健康内涵的乡村文化氛围。

启示五,夯实工作责任,严格奖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两年来,县上先后两次对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4名乡镇领导、15名村干部予以提拔、重用,有力地调动了各级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的积极性,使乡镇干部感到有奔头、村组干部感到有盼头、广大农民感到有甜头,全县上下形成了干群齐心、共建新农村的新局面。

四、几点建议

政协常委在观摩后建议,为贯彻十七大精神,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还应加强五方面工作:

(一)提高农民入住率。新建村农民未入住,分析其原因,一个是刚建成新居与入住还有一段距离,另一个原因就是批了新庄基,未交老庄基。不管是那种原因,应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建成村的农民全部入住新居。一是尽快完善新建村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动员农民搬离旧居,尽快入住新居。二是鼓励村干部以及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户带头入住,激活本村广大农民入住新家园、谋求新生活的热情。三是加大旧庄基复垦力度。对已建新居的户强行搬迁入住,应及时收回老庄基,并对其进行复垦,切实增加耕地面积。

(二)加强新农村管理。应按照民主管理的要求,制订村规民约、公共设施管护使用及门前卫生“四包”等制度,落实专人,加强管理,定期管护、维修公共设施。落实待遇,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以“五五普法”活动为载体,加强农民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农民日常行为的规范引导,努力培育新型农民,营造遵规守纪、乡风文明、邻里和睦、健康和谐的新风尚。

(三)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总的来看,全县新农村建设进展不平衡,应树立典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整体推进。一是抓好村庄建设规划和户型设计。在深入调查摸底,吃透村情、民情的基础上,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合理布局,科学制订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二是组织干部农民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寻找差距,总结教训,为本乡、本村建设积累经验。三是整体推进。应坚持就地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政府配套与农民建房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项目联动,资金捆绑,全面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原则,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不动摇。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引进良种良方,主攻粮食单产,使农民手中有余粮。二是在巩固老果园、提高果品商品率的基础上,加强对果园的管理,促进幼园早日挂果,增加农民果业收入。引进柿子加工生产线,对柿子进行深加工,提高综合效益。三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大棚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业,烤烟、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奶牛、肉兔、生猪等特色养殖业,柿饼、核桃等农产品及梨、枣木工艺品加工以及餐饮、住宿及运输为主的第三产业,培育新产业,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四是扩大劳动力转移,加强组织引导,强化技能培训,健全服务网络,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开发利用新能源。针对当前全国能源紧缺、价格上涨的实际,应发挥优势,开发新能源,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能源问题。一是开发沼气能源。利用沼气可以代替煤炭、秸秆,投资少,使用率高,清洁卫生,不失为当前农村最好的能源。因此,应按照“果、畜、沼”的现代生态建设模式,加大沼气池建设,提倡一户一池,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不足问题。二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目前农村普遍推广使用的有效能源。应采取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等方法,鼓励农民安装太阳能,逐步实现户均一台。三是节约能源。教育、引导农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2008年9月

关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按照县委安排,从5月5日—15日,由县政协主席辛科科带队,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成立四个小组,分别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高玉峰,县委常委、副县长燕三全,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县委办主任史志强,县长助理刘邵任组长,进企业,到乡镇,入农户,对全县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香庙乡、炭店乡、车家庄乡、义门镇四个乡镇及部分企业,实地查看了15个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并分别在有关乡镇和企业召开了4次座谈会,组织3个产业涉及的30多个部门和单位召开座谈会2次,审定调研材料。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彬县位于咸阳市西北部,总面积1 185平方公里,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人口34.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万人。耕地44.12万亩,果园50万亩(其中苹果35万亩,干杂果15万亩)。有煤炭企业8户,非公企业8 379户,从业人员31 527人。各类市场32个,大型超市3个,农家连锁店182个,粮食购销点3处。运输车辆1 574辆,其中客运车812辆,货运762辆。金融机构7家,县级保险公司5家,保险代办点32个,从业人员1 500人,存款余额55.98亿元,保险收入5 447万元。旅游景点9处,接待游客6.2万人次,旅游收入1 700万元。建成各类房屋115.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92.78万平方米,廉租房1.4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33万平方米。到2009年底,全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15亿元、43.11亿元、9.8亿元。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就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

二、产业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冲刺“陕西十强县”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2.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103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93.8%、123.3%。其中,粮食面积稳定在43.2万亩,平均亩产280.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32公斤。水果面积35万亩,总产35.5万吨,实现产值6.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6%。干杂果面积15万亩,总产6万吨,实现产值5 7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渔业养殖水面54.1公顷,其中水库45.6公顷、池塘 3公顷、塘坝5.5公顷,渔业总产量53吨,实现产值6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05%。蔬菜面积2.72万亩,产值5 200万元(其中设施果蔬2 070亩,年产值3 100万元),较2005年增长193.5%。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73.59万头(只),其中存栏69.38万头(只),出栏104.21万头(只),实现产值1.2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2%。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七个特点:一是粮食生产基础稳固。在粮食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提高单产、总产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粮食产量连续6年丰收,亩产保持在200公斤以上,旱塬小麦创出了亩产过600公斤、玉米亩产过1 000公斤的高产记录。二是农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全县粮经比由2005年的6∶4调整到2009年的4∶6,初步形成北塬果、粮、油、烟,南塬养畜、良种繁育,川道设施农业的格局。三是支柱产业优势凸现。全县果园面积已发展到50万亩(苹果、柿子),占农业总产值的60.5%,奠定了果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的基础地位。四是畜牧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县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规模养殖户达到了673户,其中30头以上的养猪户425户,5头以上的养牛户23户,300只以上的养兔户35户, 500只以上的养鸡户35户,规模户养殖总量达到13.73万头(只),占畜禽饲养总量的7.9%。五是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大棚蔬菜、西瓜、蘑菇、晋枣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金银花、丹参等药材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獭兔、鹌鹑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初具规模。到2009年底,全县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67个(其中省级示范村16个、县级示范村51个)。六是农副产品效益提高。以润杨农业开发公司、北极康旺食品加工厂、彬县一品鲜饮食公司、咸阳吕彬肉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西坡斯味特饮品公司等加工企业增多,逐渐拉长了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增加值有所提高。七是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五年来,全县各级财政用于果树苗木补助、新优技术推广、生态果园建设、设施农业、地膜玉米吨良田、养殖业以及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高达1200万元,其中争取省、市财政支农项目资金430万元,县财政投入77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