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宫婢
911500000167

第167章

他用那低沉的声音平静地叙术着感悟人生的真理:

“每个人都拥有一次生命,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尊贵,也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卑贱。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他又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他再说: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他还说:

“人生充满无常,无常即苦。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无常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

作者有话说:(有琳在这里不是宣传佛法,只是情节的需要而引用了一些佛理。各位读者请别见怪!”

面无表情地静坐在地上的董秀,她那暗淡无色的黑眸,渐渐地透出了一丝光亮,只见她眸色微动闪动,静静地凝望着大树下的清瘦老者。

他用那淡淡的语气,平静地说出这一段段解悟人生的真理,一字一句无孔不入地敲击着董秀那无波的心灵,潜意识当中已淡淡地化解了她内心的死结。

董秀眼眸定定地看着前方,似乎透过那低沉平静的老者之嗓音慢慢地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万物似是平等、又万物似是虚无的世界---------一个智者的世界。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老僧人有条理地向跟前的二十来个小和尚们讲解完今日的佛法,一班小和尚站起身来向老师傅行了个礼后,正打算离开。

这时几个小和尚才发现人群中多出一个陌生脸孔来,里面几个年岁尚幼的孩童,较为顽皮,也不惧怕师傅尚在一旁看着,一班人团团围住董秀好奇地追问:

“这儿是和尚静坐的地方,施主怎么来也坐在这儿?”

“这怎么可以,施主都未剃度,是不是要来我们来恩寺剃度出家啊?”

几个人围着董秀打着转,这些孩子毕竟年岁尚小,都是来恩自打小收养的门徒。

一部分人是养育不起孩子的父母割爱送上寺庙的,而一部分则是来恩寺的和尚外出化缘时所带回来的无家可归的孤儿。

这些孩子虽平日里跟着老师傅学了不少佛理,但是毕竟年岁幼小,未能改那孩童心性,都对这个外来之人甚是好奇。

“好了,都回去吧,别打扰到人家施主!”那老和尚一出言,一班孩子们一哄而散,留下了董秀与那位老僧人对视而立着。

老僧人细细地打量着这眼前的董秀,特别留意看着她的眼眸,董秀亦不回避,静静的与他对视着,黑眸子坦荡荡的。

良久---------

老僧人向她行了个佛礼,并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施主看来是我佛有缘人,如无不便,请施主随老纳而来!”

董秀只觉得眼前的老僧人就似她的爹爹一般和蔼可亲,他那安慈的面容让人看着舒服,董秀对他这个提议自然不会拒绝,怔怔的就一声不吭地跨步跟着老僧人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去。

老僧人领着董秀走了一段路,来到了一间参禅的禅房,董秀在门外迟疑了一下,跟了他走进去。

禅房内幽静、安宁,有几名僧人正在静坐,老僧人走至前方的一个打坐的位置上,这里有一个打坐用的坐垫,坐垫的后方放置着两本厚实的书册。

老僧人将底下的那本书册抽了出来,是一本黄色封面的书册,书册装订得简陋,仅是用几道黑色的布线穿连起来,最奇怪的地方是,这本书册的封面处空无一字,是一个没有书名的书册------无名册。

老僧人将这本书册递到董秀跟前,见董秀没有伸手去接,而是疑惑地看着自己,老僧人对她微笑着说道:

“阿弥陀佛!施主是佛家有缘人,佛在我心,处处是佛。老纳送施主这本佛学之册,只是想跟施主结个佛缘!”

董秀看着老僧人的双眼,见他向自己微微点了点头,这才迟疑地伸出手接过来,老僧人一眼就看到她手背上醒目的‘囚’但他那安慈的面容丝毫不改声色,不是他善于隐藏而是他似乎真的什么也没有看见,竟是一瞬那的惊讶都没有,依然平静地望着她。

董秀谢过老僧人,走出禅房,看着眼前的景象,竟仿如隔世,不知自己此刻是身在何处?又为何身在此处?

禅房内,一个在旁静坐已久的僧人站起身来,向那僧老僧人走了过去,在他跟前疑惑地问道:

“主持方丈,那本佛册可是您这几年来将毕生所接触的佛学摘写而成的,为何您如此轻易地将它送给那位施主啊?”

老僧人淡淡一笑:“阿弥陀佛!老纳从那位施主的眼中看出他对佛理有着过人的感悟能力,老纳这本书册也算是遇到了有缘人了,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也算是它的宿命罢。”

而后他又继续面带着笑意地对着跟前的僧人说道:

“再说了,我佛在我心,老纳既然能摘写出一本,自然能摘写出第二本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说完后摇摇头,走到前面的位置上,安静地坐了下来,闭着双目冥思着。

听者连连点头称是,见方丈已打坐,他再一抬头,那门口处已站立良久之人已经悄悄然地离开了,带着他们来恩寺主持方丈---------一德大师的毕生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