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学学聪明的心理战术
9199000000013

第13章 辞胜篇(2)

“秦国所忌恨的国家没有比得上楚国的。楚国强大,秦国就弱小;秦国强大,楚国就弱小。双方矛盾尖锐,不能同时并存。所以我替大王谋划,不如建立六国联盟,合纵亲善,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合纵亲善;秦国必然会出动两支军队,一支从武关杀出,一支直下黔中,那么楚国鄢、郢一带的局势就不稳了。

“我听说治国要趁它还没有发生乱子的时候下手,做事要趁它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做起。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忧虑它,就来不及了。所以希望大王及早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

“大王如果能够听从我的意见,我愿号令崤山之东的各国向您贡献四时的礼物,接受大王英明的指示,把国家委托给您,把王族的命运交给您,训练好士兵,修造好武器,听凭大王指挥调遣。您如果能采用我的计谋,那么韩、魏、齐、燕、赵、卫等国美妙的音乐和艳丽的女人,一定会充塞您的后宫;燕国、代地的骆驼、良马,一定会充满您的畜圈。须知,合纵成功,就能让楚国称霸;连横得逞,就会使秦国称帝。现在您放弃霸主的事业,甘愿蒙受侍奉别人的丑名,我私下认为大王这种做法不可取。”

秦王听了苏秦对利害的剖析,终于决心合纵。于是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同时担任了六国的相国。

魏敬说魏王不入秦

战国时,秦臣许绾欺骗魏王,说秦昭王将要称帝于天下,魏王听后急着要去朝拜秦国。

魏臣魏敬对魏王说:“拿魏国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和我国的国都大梁比,哪一个重要?”魏王说:“大梁重要。”魏敬又说:“大梁跟您自身比,哪一个重要?”魏王说:“自身重要。”魏敬又说:“假如秦国索取黄河以北,那么您将给它吗?”魏王说:“不给它。”魏敬又说:“魏国黄河以北地区在三者之中为下等,您自身在三者之中占为上等。秦国索取最下等的您不答应,索取最上等的您却答应了。我对这是不赞成的。”魏王说:“很对。”于是决定不去秦国朝拜了。

援古证今术

【心理战术】

通过引证古代的历史教训来说服对方的心理战术。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论家——梁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里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援用历史上的经验或教训,作为评断当今事务的标准,以加强论辩的说服力,这是说辩者经常运用的谋略。

援古证今的范例,始见于《诗经》和《尚书》,到了《国语》《左传》已比较常见,进入战国时期,更成为谈辩之士自觉运用的手段。墨子提出,“凡出言谈”,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孟子则“言必称尧舜”,而庄子多引用“耆艾”之言(即“重言”)。可见,援古证今,以古喻今,已成为知名的说辩家取胜之武库。

【经典案例】

士贞子谏杀荀林父

晋楚邲之战前,晋军主帅荀林父和副帅先觳一主战一主和,形成两派。结果晋军战败,主战的晋军统帅荀林父引咎请求晋景公处自己死罪,晋侯准备答应他的请求。

大臣士贞子劝景公说:“不可以答应他的请求。记得36年前晋楚城濮那一仗吗?晋军打败楚军,一连三天吃着楚国遗弃的粮食,可是晋文公还是面有忧色。他身边的臣子问道:‘有了喜事您还发愁,难道要有了犯愁的事您才高兴吗?’文公说:‘只要楚国的良将成得臣还活着,我就不能不忧虑啊。处于困境的野兽尚且要拼死搏斗,何况一国之相呢?’直到楚国杀了成得臣,文公才喜形于色,他说:‘没有什么人能危害我了。’这对晋国来说,等于取得了第二次胜利,对楚国来说等于第二次失败。这次晋军的失败可能是上天对晋国的严重警告,如果又杀死林父,使楚国再获一胜,恐怕将会使晋国长期无法强盛了。林父侍奉君侯,在朝廷,就想着竭尽忠心;回到家,就思谋补救过失,他是社稷的捍卫者,怎么能杀死他?再说他虽作战失败,但他不隐瞒自己的过失,光明磊落,如同日月之蚀一样,哪里会损害他的光辉呢?”晋侯听了,就恢复了荀林父的职位。

姚贾辩诬

楚、梁、燕、代四国联合,准备攻打秦国,秦国君臣束手无策,姚贾自动请缨,出使四国,破其盟,止其兵。秦王大悦,封贾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诋毁姚贾说:“姚贾带着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出访3年,并未完成秦国与四国结盟的使命,国家的珍宝却被他用光了,这是姚贾利用大王的权势、国家的宝物,在外国为自己结交诸侯,希望大王仔细考察这件事。再说姚贾是梁国看门者的儿子,他曾在梁国为盗;他做过赵臣,结果被驱逐。任用世代看门者的后代,梁国的贼,赵国的逐臣,恐怕不是明智的做法。”

秦王召来姚贾质问。秦王说:“你是梁国看门人的儿子,梁国的盗,赵国的逐臣吗?”

姚贾回答说:“姜太公,是被老妻驱逐的人,是在朝歌卖肉卖不出去的屠夫,是被子良斥逐的家臣,是棘津无人雇用的佣工,可是周文王任用他为相却统一了天下。管仲,是齐国边鄙的商贾,是南阳被埋没的贫贱之士,是鲁国被赦免的囚徒,可是齐桓公任用他为相却成了霸主。百里奚,是虞国的乞讨者,屡次以5张羊皮被人转卖,可是秦穆公任他为相却使西戎各国来朝。晋文公能够任用中山之盗,终于在城濮大获全胜。这4位贤士,都曾遭受侮辱,大受毁谤,而贤明的君主所以任用他们,是深知依靠他们可以建立丰功伟业。假使他们像品德高尚的卞随、务光、申屠狄等隐士那样行事,君主怎么能用得上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不挑剔别人的污点,不在乎所用的人是否被人非难,只看他是不是能为自己所用。只要他能安邦定国,即使有外人诽谤,他也不盲从;否则,即使他名高一世,却不能建咫尺之功,就一律不加赏赐。这样,群臣就没有谁敢以虚名来妄求君主的奖赏。”秦王说:“说得对。”于是照旧任用姚贾而杀了韩非。

斗且论子常必亡

楚国大夫斗且拜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他谈论的是如何积聚财物的事。斗且回家后,对他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楚国不亡,令尹子常大概也难免灭亡吧。因为在我拜见他的时候,他只问如何积聚财物的事,如同一条饿极的豺狼,这怎能不灭亡呢?

“古人聚积财货马匹之类的东西是以不损害百姓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为前提的。国马、公马只要够交赋、运输、军事的需要就行了,决不超量征用。公货、家货只要够宴飨、献祭、家用就可以了,决不超过这一限度。如果大量地搜刮民财,就会使百姓缺衣少食,百姓生活贫困就会产生背叛的心理,那么将凭什么治理国家呢?

“先前斗子文三次从令尹的职位上逃离,家中连一天所需的财物都没有,原因就在于他体恤百姓,不与民争利。成王听说子文吃了上顿没下顿,就在朝廷上摆设肉食和干粮,让子文吃。成王每次发子文的官俸,子文都避开,直到成王收回俸禄后才回来。有人对子文说:‘人本来就应该追求财富,你为什么不要呢?’子文回答说:‘执政的人应该庇护百姓,百姓还很贫困,我们这些当官的却追求财富,那是劳民伤财、损人利己的行为。我如果这样做,离死就不远了。所以我的做法是在逃避死亡而不是逃避财富。’因此楚庄王诛灭若敖氏的时候,考虑子文治楚的功劳而没有灭掉子文的后代,他们至今还居住在郧地,是楚国的良臣。这不就是一个只想着百姓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富足与否的范例吗?

“而子常是楚国大夫子囊的后人,做楚国的令尹却没有什么政绩。百姓的贫弱一日甚于一日,四方边境壁垒很多,道路两旁坟冢堆积,盗贼肆虐,民不聊生。子常作为令尹,不去抚恤百姓,却贪得无厌地积聚财物,怎能不招致百姓的怨恨?他搜刮的财物越多,百姓的怨恨就越深,怎么能不灭亡呢?

“百姓的怨愤如同黄河,如果冲破堤坝,破坏力可大了。子常还能比楚成王、灵王贤能吗?成王想废掉商臣而另立继承人,结果被商臣包围,连他想吃到熊掌之后再死的愿望都没有得到满足,只好自杀了;楚灵王不顾惜百姓,因此被国人抛弃,就如同遗弃自己的足迹一样。子常执政,比成王更为无视礼制,比灵王更为不抚恤百姓,他能有什么力量保证自己不被国人所抛弃呢?”

一年后,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逃到郑国,楚昭王逃到了随国。

陆贾说高祖

刘邦得天下之后,自以为大功告成,忘乎所以。

儒生陆贾向高祖进言时经常称引《诗经》和《尚书》等儒家经典。高祖骂他道:“老子是在马上取得天下的,哪里用得着儒家经典!”陆贾说:“在马上取得天下,难道就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试看商汤、周武王以武力夺取天下,便顺应形势以文治来巩固政权,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和智伯穷兵黩武,结果导致败亡;秦朝使用严刑苛法不加改变,终于国毁族灭。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以后,能施行仁义,效法古代的圣王,陛下又怎么能够取得天下呢?”

高祖虽不高兴,然而面有惭色,就对陆贾说:“你试着替我论述一下秦朝失去天下,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谈谈古代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吧。”陆贾就按高祖的吩咐写了12篇文章,高祖看了没有不称赞的,左右侍从听了都欢呼“万岁”,陆贾就把这些文章编成书,称为《新语》。

张释之谏汉文帝

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来到上林苑的虎圈。皇上询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册子的情况,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都答不上来,而看管虎圈的啬夫却能从旁代答,而且回答得很详细,以此来显示自己。文帝很欣赏啬夫,说:“官吏不应该像他这样吗?上林尉该换上他!”

于是文帝命张释之宣布啬夫为上林尉。张释之呆了好久,上前说:“陛下认为为汉高祖平天下的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呢?”皇上答:“他是忠厚长者啊!”张释之又问:“为高祖平叛的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呢?”皇上说:“他也是个忠厚长者。”

张释之说:“可这两个忠厚长者谈论事情时竟连话也说不出。难道让他们去学这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况且秦朝因为任用那些舞文弄墨的书吏,书吏们争着以办事急速和督过苛刻来互相攀比。那样做的弊病是官吏们只照上面的意旨行事,不顾下面的实情。因为这个缘故,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日益昏庸,传至二世,天下便土崩瓦解了。如今陛下因啬夫口齿伶俐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会随风附和,争相浮夸而不讲究实际。上行而下效,而下面仿效上面快于影子随形和回响之应声,因此,陛下办什么不办什么,不能不谨慎啊!”

文帝回答说:“好!”于是收回了提拔啬夫的成命。

晓以利害术

【心理战术】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心理,通过阐述利害关系来打动对方的内心,进而说服对方。

不论个人行为举止还是家事国是,无不关乎利害,所以趋利避害是在做出选择时的最高原则。因此在辩说中辩明利害得失,进而指明方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经典案例】

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攻郑。兵临城下,郑文公选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当时,秦军驻于城东,晋军扎营城西。于是烛之武趁夜从城上缒下墙,来到秦国军队的营门前放声大哭。秦穆公听说此事,让部下把他提来,盘问他为何大哭。

烛之武说:“老臣哭郑,也哭秦。郑国灭亡在所难免,并不可惜,可惜的是秦国呀!”

接着烛之武分析说:“秦晋合兵攻郑,就是胜利了,对于秦国也是无益而有损。因为秦国在晋国的西面,与郑国相隔千里,无法越过晋国占领郑国的一寸土地。而郑国和晋国相连,胜利后领土必然全部归晋。秦晋两家本来势均力敌,可是晋国若得到郑的地盘,力量就会大大地超过你们。且晋国历来言而无信。这些年他们天天扩军备战,今日拓地于东灭郑;它日必然会拓地于西攻秦。君不见,晋国假途伐虢的历史教训吗?”

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如梦方醒,就接受了郑国愿做未来“东道主”的条件,于是背晋而盟于郑,除留下三员大将领兵两千帮助郑国守城外,秦穆公带领主力悄悄地班师回朝了。晋国军队自觉孤掌难鸣,也只好撤兵回国去了。

智取聊城

田单用计打败燕军,收复了齐国丢失的70多座城邑,只有一座聊城没有收复。鲁仲连告诉田单,他有办法拿下聊城。田单问:“凭什么攻取?”鲁仲连笑着回答说:“只需要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够了。”

于是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用箭射进聊城,守城的燕兵把信交给了燕将。信中写道:“聪明的人见机行事,勇敢的人不怕死而怕留下不好的名声,忠臣不死在国君之前。如今因为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你坏话,只顾一时的生气,不顾燕王失掉你这个臣子,这是不忠;等你身死聊城,在齐国又没有留下好名声,这不算勇敢;没有守城的功劳又没有留下好名声,子孙后代也不会称赞您,这是不聪明。如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就看您怎样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