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学学聪明的心理战术
9199000000034

第34章 虚实篇(4)

在释画方面,检察长及拉斯金都无法与惠斯勒匹敌,因此,检察长想以《黑色和金色夜曲》创作时间短为理由,证明它没有什么价值。他问惠斯勒:“你完成这幅大作花了多少时间?”惠斯勒故意停了一会,然后漫不经心地说:“我记得,大约一天……第二天还没干,就又补上了几笔。”检察长自以为得计,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无知与可笑的观点:“两天!要200吉尼吗?”惠斯勒早就料到检察长会这样问。于是斩钉截铁地说:“不,我要的是终生学识价。”

检察长这才意识到上了圈套,只好无可奈何地判拉斯金向惠斯勒道歉。

旁敲侧击术

【心理战术】

有些事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明说,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从侧面以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达,以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这种心理战术就叫旁敲侧击术。

【经典案例】

苏代使燕

子之做了燕国的相,位尊而性喜独断专行。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看到子之位尊势重,便想拉拢他。苏代见到燕王后,燕王问他:“齐王这位君王怎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苏代说:“以前齐桓公称霸,内政的事交给鲍叔,外交的事交给管仲,桓公自己披散头发与妇女到市上游乐。现在的齐王却不信任他的大臣,又怎能称霸呢?”于是燕王就更加信任子之了。子之听说这事后,派人给苏代送去百镒黄金,表示愿听从他的吩咐。

优旃谈笑止漆城

秦二世的时候,优旃还在宫里。这个秦二世,可能嫌排场不大,突然想要把城墙都涂上漆。

这可是件劳民伤财的事,可谁都不敢劝阻。优旃去见二世,说:“漆城,是个好主意。您虽然没有发下话来,但我原本就想请求干这件事的。尽管漆城要花掉老百姓不少钱,可它确是件大好事。漆城以后,表面平平滑滑,有敌人来攻城,爬不上来;就是有人想靠在城墙上,因为涂了漆,谁也不敢挨近它了。”二世一听,笑着说:“算了,不漆了!”

张廷范谏禁松薪

唐昭宗时,各地纷纷割据,制定了许多“土政策”。

岐王李茂贞为了筹措军费,决定实行油类专卖,包括点灯的油,都要统一到政府有关部门购买,不许私下交易。老百姓没钱,又要照明,就找代用品,其中最容易找的,就是松树枝,有松脂的松枝叫“松树明子”,是很好的照明物。

一看老百姓点松枝,不去买灯油,政府无利可图了,李茂贞又颁布一条法令:禁止砍伐松木。

有个艺人张廷范对岐王说:“不砍松树,老百姓仍然可以不去买灯油,看来您的禁令不彻底呀!”岐王问:“依你的意思,还要禁什么呢?”艺人回答说:“应该禁止月亮再亮。”

岐王听了,对下边的人说:“把砍松木的禁令取消了吧!”

申渐高笑语减税

五代十国有个吴国,中书令徐知诰代之而为南唐的开国皇帝,依然建都金陵(今南京)。由于国库空虚,便征收名目繁多的重税。结果许多商人破产,经济萧条。朝廷的官员对此都有看法。

这时,赶上京都地区大旱,徐知诰在北苑设宴时,心事重重地对大臣们说:“四处都下雨,唯独京城不下雨,这是怎么回事?”

这真不好回答。谈气象,谁也不懂;说天意,弄不好得罪了皇上。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吭声。

这时,做过乐工卖过药的申渐高站起来说:“雨不进城,是怕抽税呀!”徐知诰听了,大笑不已,第二天便下令,取消一些税目,降低了一些收税标准。

水之骨

王安石作过《字说》,对于其中牵强附会的一些内容,人们并不完全赞同,苏东坡就是一个。

有一次,王安石问他:“你的号叫‘东坡’,知道‘坡’是什么意思吗?”

苏东坡说:“想听听你的高见。”

王安石解释说:“坡,就是‘土之皮’呀!”

苏东坡想:难道把字拆开就可以解释吗?于是,反唇相讥说:“照你这意思,‘滑’字,不就成‘水之骨’了吗?”

转移话题术

【心理战术】

在说辩中发现自己的处境不利,巧妙地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岔开自己不便回答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战术。

转移话题既要不露形迹,又要能掩护自己摆脱困境。

【经典案例】

昭奚恤误敌之谋

秦国打算讨伐楚国,就以观看楚国宝器为借口,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王听说后,召见昭奚恤商量拿什么宝器给他们看。昭奚恤回答楚王说:“他们看宝物是假,探听我国内情是真。问题的关键不在有无宝物而在有没有贤臣。”楚王认为昭奚恤说得对,就让他去应付秦国的使者。

昭奚恤挑选了300名精兵,守住西门口,又在东、西、北面修筑了一些土坛。等秦国使者到达后,昭奚恤让令尹子西、太宗子敖、叶公子高、司马子反分别坐在坛上,请使者坐在东坛上,自己则坐在西坛上对使者说:“客人想观看楚国的宝器,我们的宝器就是贤臣。治理百姓,丰衣足食,人民安居乐业,由令尹子西负责;出使诸侯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由太宗子敖负责;守卫边疆,保卫国家,由叶公子高负责:掌管军队,指挥作战,由司马子反负责;继承先王的遗愿,整顿治乱,由我昭奚恤负责。请大国使者观看吧!”

秦国使者目瞪口呆,无言对答,只好急急忙忙告别昭奚恤,回国复命去了。秦王听说楚国有许多贤臣,于是放弃了进攻楚国的想法。

巧言应对

汉章帝时,第五伦做司空。由于他为人正直,奉公尽职,深得人们爱戴。但也有些人因为他性情直爽而对他不满。一次,有人问他:“你有没有私心?”

这句话看起似乎平常,可是却暗藏机关,不管第五伦回答说有私心还是没有私心,都会授人以柄。

想到这一层,第五伦随口答道:“过去,有一个人送给我千里马,被我拒绝了。此后,每当朝廷让我们三公选荐人才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想到这个人。不过,我始终没有举荐他。我哥哥的儿子病了,我一天去探望10次,回到家就躺下睡着了。我儿子有病的时候,我虽然不去看顾他,可是,却一夜睡不着觉。这样看来,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第五伦的回答是十分巧妙的,既说明了自己和常人一样有私心,又告诉别人,他在处理公事时,并不为私心所左右。这样,问话的人自然无空子可钻。

吴熊光谏嘉庆帝

有一次,嘉庆帝去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祭拜祖陵,回京时驻跸夷齐庙,召见大臣吴熊光及戴均元、董诰等人,谈论一路上的观感。嘉庆帝说:“有人说通往盛京的道路崎岖不平,沿途没有什么好的景致值得观赏。可是这次巡幸不仅路途平坦,而且沿路风景绝佳,真是人言不可尽信呀!”不等其他人开口,吴熊光抢先回答说:“皇上这次巡幸,主要是为了目睹太祖、太宗当年创业的遗迹,不忘当年创业的艰难,为子孙后代树立恪守祖制的榜样,只是顺路注意一下沿途的风景罢了!”

过了一会儿,嘉庆对吴熊光说:“朕曾经在南巡时去过苏州,那里的风景真是天下无双。”吴熊光回答说:“皇上在苏州看到的花坛,不过是用采来的花布置好,专供您一人观赏的。苏州城外的虎丘可以称为名胜,实际上只是一座大坟墓。城中的街道都临河而设,河道狭窄,舟船集结,每到午后就臭不可闻,哪里有风景可言?”

嘉庆帝有些不快,问道:“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父皇(指乾隆皇帝)为什么6次驾临苏州呢?”吴熊光叩头说:“臣从前陪同皇上谒见太上皇,记得太上皇说过这样的话:‘朕治理天下60年,没有大的过失,只有6次南巡,是劳民伤财、害多于益的事情。将来皇帝(指嘉庆帝)如果提出南巡,你作为朕之特选大臣,不作谏阻,那就是辜负了朕的期望。’先皇的悔悟之言,犹在耳边,希望皇上牢记在心,谨慎从事。”

吴熊光的话说得太直率,简直就是在教训皇帝,在场的大臣都替他捏了一把汗。然而,嘉庆帝并没有在意,他虽然对吴熊光的话没有公开表示褒贬,但是在他执政期间却很少像他父亲那样兴师动众地组织南巡。

吴熊光面谏嘉庆帝之所以没有受到斥责,除了他具有元老重臣的特殊身份之外,回答得巧妙、得体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回答皇帝的时候,他灵活地运用了转移话题的方法。皇帝说的是巡幸中的风景,他马上转移到对祖宗创业艰难的回顾;皇帝对南巡津津乐道,他却转移到太上皇悔悟南巡的话题上。话语中既包含着对皇帝的规劝,也反映出吴对朝廷的忠诚,使嘉庆帝乐于接受。

机智的反问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采访记者是个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让摄像机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跟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或‘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梁晓声嘴边,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梁晓声略微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竟如此之“刁”,分明有“诓”人上当之意。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一怔,摄像机立即停止拍摄。

基辛格巧答记者问

1972年5月,美苏举行最高级会谈。27日凌晨1点,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美苏关于签署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的会谈情况。基辛格微笑着透露道:“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啊。”

无孔不入的美国记者敏捷地接过话头,探问美国的军事秘密:“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和‘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基辛格耸耸肩:“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记者说:“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反问道:“既然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记者没有想到自己会碰上这样一个软钉子,顿时傻了,只得“嘿嘿”一笑了之。基辛格轻易地脱身了。

虚与委蛇术

【心理战术】

此计出自《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指没有任何心机,只顺应事物的变化。后转义为对人对事假意相待,敷衍应付。在说辩中由于某种需要常采用此种心理战术。

【经典案例】

晏婴故作不解

晏婴奉命出使吴国。吴王对行人(古代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员)说:“我听说晏婴这个人有辩才,而且辞令娴熟,合于礼节。这次晏婴来见,就说天子召见他,用这个试探试探,看他有何反应?”

第二天,晏婴去见吴王。行人对他说:“天子召见。”晏婴感慨再三,说道:“臣晏婴奉齐君之命出使吴国,见的是吴王。不料,事情令人迷惑不解,怎么一变而为见天子呢?(吴是诸侯,自称天子是僵越。)现在吴王在哪?”行人见事情不妙,便急忙改口说:“吴王夫差请见。”于是晏婴便以诸侯之礼与吴王相见。

司马懿取帅印

诸葛亮二出祁山,吴国也做出了伐魏姿态。魏的陈仓、散关相继失守,而魏大都督曹真正在患病,因此魏明帝十分忧虑,便与司马懿计议。司马懿说:“现在吴蜀结盟,并不是真正和好,只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现在,蜀侵魏,吴虽然虚张声势作出响应的样子,但必定不会兴兵相助,只需提防蜀兵就行了。”

魏明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便拜司马懿为大都督,并且命令近臣到曹真家去取帅印,司马懿却要求自己到曹真家去取。司马懿到了曹真家以后,对曹真说:“蜀军又出祁山了,公知道不?”曹真十分惊讶,忙说不知道,并问:“情况这么危急,为什么不拜仲达(司马懿字)为都督去抵御蜀兵呢?”

司马懿连忙说:“懿学识浅薄,不称其职,这怎么办呢?”曹真听了,立即把都督印取出来交给司马懿,司马懿坚辞不受,曹真站起来说:“仲达如果不接受帅印,中原就危急了。我只好抱病上朝,向陛下保荐你为都督。”听了曹真的这些话,司马懿才说:“天子已经下了恩诏,但懿却不敢受。”

曹真一听,立即转忧为喜,说:“我无忧了。”便让司马懿把帅印快些拿去,司马懿推辞再三,终于受了帅印。为什么司马懿取印时要这样虚与委蛇呢?原来,魏文帝死后,朝里的元老重臣仅曹真、司马懿二人。曹真为宗室贵族,一直掌握兵权,司马懿虽然才略过人,但始终不能接近魏国的权力中枢。这次,曹真患病,不能率兵出征,魏明帝出于无奈,任命他为大都督。司马懿深知,这只不过是为曹真代庖,战事结束后,兵权仍然要还给曹真。所以司马懿在取印的时候,几次推辞不受,既表示谦恭,讨得了曹真的欢心,又向曹真示意自己无意揽夺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