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社交礼仪一点通
9204200000009

第9章 交往礼仪(1)

交际语言的使用

语言,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却不能恰当表达,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良好的愿望,还必须用合乎礼仪的方式来表达,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并给别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无论使用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应该从内心真诚关注对话人的情绪反映。如老师与学生谈话,应时时关心和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用语和说话时的情态,使谈话产生好的效果。同时,将自己对对方的关心用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

然而,语言环境多变,内容广泛,没有一定的规章可循。在具体的对话场合中,可掌握以下原则:

1.说话要亲切、真诚

说话的内容与表情相一致,让对方了解你的基本态度。

如,向别人表示祝贺,嘴上说得很动听,脸上没有笑容,冷冰冰的,别人会觉得你在敷衍。向别人表示问候,却不看着对方,别人会觉得你是故作亲切,是假关心。拒绝对方不适当的邀请,脸上却对对方笑,并故作忸怩羞涩,对方会认为你不是真的拒绝,而会继续纠缠。

因此,说的话与表情一致,才能明确表达意思,也才符合礼仪。

当然,谈较严肃的事或拒绝不合理的事,态度要真诚而且严肃、庄重,不必横眉冷对,因为对方可能并无恶意。

2.语言要婉转、谦和、文雅

见面交谈,要用敬称称呼对方。如“您”、“老师”等,对自己可用谦称。对话结束,应当使用礼貌语来结束谈话,如“谢谢”、“请多关照”等。

交谈中,说话粗鲁,脏话满口,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一定要杜绝。

3.声音大小要适中

说话的目的是让别人听的,要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为人提供方便本来就是礼仪的原则之一。

会上发言,声音要大,让在场的人都听见,而且目光要注视会场的中间靠前一些的地方,使在场的人觉得你注视着所有的人。

交往礼仪几个人交谈,声音不宜过大,大家能听见就行了。语调要平和、沉稳,不要太急、声调太高,否则会使人觉得在吵架,很没有礼貌。

在公众场合,如电影院、剧场、会场、课堂这一类地方,要尽量避免对话,非说不可时,要把声音放得很小,尽量不影响别人。

在这种场合高谈阔论,指手画脚,是很失礼的。

4.尽量减少语病和不必要的语气词说话中夹杂许多如“嗯”、“啊”一类的词,让人觉得你对谈话没有什么准备,现想现说,而且啰嗦,不吸引人。你说话,让人家要耐着性子听,那是很难受的事,等于对听话人的不敬。

5.婉转表意,避免直入

请求于人或批评别人,在多数情况下,婉转表达意思比直接说出效果好。因为婉转表意,对方会感到你的诚意和对他的尊敬与看重,而且显得很有礼貌。这样做,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表示:无论是请求的人和被请求的人,批评者与被批评者是平等的,没有指令的意思。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就容易沟通。

因此,当你对别人提出请求时,要尽量用商量的口气,不要像在向对方下命令。

比如,你要得到同学的帮助。a.“把椅子搬过来。”“请你帮个忙,把椅子搬过来。”b.“让开。”“请你让开好吗?”“劳驾,借光让让路。”c.“嗨,把黑板擦干净。”“请你把黑板再擦干净些好吗?”

这三组对话中,每组的第一句话,口气生硬,有命令别人的意思,让对方听起来很不舒服,感到你盛气凌人,就不大愿意帮助你。即使勉强做了,心里也很不高兴,不愿再和你打交道。每组话的后边一句,语调平和,表达委婉,听起来感到亲切,让人感到你很尊敬他,就会不忍拒绝。如果他不按你的要求做,那就是对方失礼了。

再看下面两组。

a.“瞧,我多棒!”或“还得看我的!”

“我做得还很不够,还希望大家多帮助。”

当你受到表扬时,后面一句话说出来,会显示出你的谦和,会使大家更喜欢你。

b.“我怎么啦!”一翻白眼,一歪头。

“老师,我有些地方还想不通,请您再给我说说行吗?”

也许,对老师的批评想不通,难以承认,也许老师批评错了。这时,你仍应以谦和礼貌的态度来对待,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和改正错误的愿望。所以后者的语气、语调更能表现出你良好的修养和文明的气质,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6.掌握说话的分寸,留有余地

任何对话均有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身份,应清楚了解这一点,当好自己的角色。身份和角色不同,说话的语气和用语也不一样,措辞适当,与人为善,抱着尊敬或友好的态度,就能做到有礼貌。

比如,对于长辈你是晚辈;对于老师你是学生;对于陌生人,你可能是引路人、顾客等。答应别人的请求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就是很有把握的事,也要留有余地。办不到的事,回绝时也不要把话说绝,要委婉而留有余地。因为最为难的事是求人,不是万不得已,不会求人的,要体谅别人,替对方着想,事办不成友谊还在。这不是虚伪和圆滑,这同样是对别人的尊重。

可能有的同学认为,直率是优良的品质,说话直来直去才好,否则就是装腔作势。其实不然,对非常了解的同学、朋友,可以有话直说,不必留有余地,也不必婉转,但对一般的同学、朋友等就不合适了,因为别人并不特别了解你,会以为你不尊重他,以至产生误会。千万不要为了“解气”,怎么痛快怎么说,不管别人怎么想。

沟通中的三个“S”

有效沟通在我们的工作中,同家人、朋友的交往中,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最近几年,由于手机、电子邮件、网络等新型交流工具的出现,沟通的速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沟通的基本原理依然保持不变,或者可以说变得更重要了。

沟通中最重要的三个单词,它们都以英文字母“S”开头:简单(simplicity),真诚(sincerity)和沉默(silence)。

简短与保持沉默几乎是同义词。任何人说:“不要啰嗦!”那么你就不用再多说什么。错综复杂似乎只会引起麻烦并且使沟通的质量下降。演讲教师告诫我们,在同一次讲演中提出三个以上的要点是没有用的。

听众可以记住一到两条要点,但是如果超过三条,他们的思维将会产生抵制。在面对面的沟通中也同样。想要专注与专一,简单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复杂只会导致困惑与目的不清。观察世界级的运动员,你会发现他们会将一些看上去非常复杂的事情分解成简单的、可重复的技巧。如果你可以把所有的问题与所有的沟通挑战都分解成最简单的形式,你就能够成功。

真诚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促成相互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双方心灵的交集,也就不会有沟通。林肯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别人按你的目标行事,那么首先你必须赢得他的信任。”我们也都听说过:“真诚地关注其他人。”“要真诚”!在服务导向的经济中,真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金钱是延期的服务,没有信任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服务。

“沉默蕴涵着一种艺术,沉默也蕴涵着雄辩。”2000年前西赛罗曾这样说,但是在今天,这句话同样适用。沉默也提供其他人以提问的机会。没能提问,你永远也不会发现“关键”地方。沉默也是提供他人可以思考而不受打扰的机会。聆听是一种表示你真诚的关注他人,关注他们所说的方式。聆听同样也使谈话、宣讲和会议变得简单。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写道:“想想,在谈话中获得知识主要是使用耳朵而不是舌头。在我决定要培养的美德中,沉默占第二位。”

Dorothy Dix说:“成名的捷径就是把你的耳朵而不是舌头借给所有的人。”作为一个好的聆听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沟通者的重要特质之一。记住要使用沟通中的三个“S”——简单、真诚、沉默——是为了更有效的结果。它们适用于所有的沟通,无论是最不经意的、最无准备的、还是最重要的沟通。

见面的礼节

1.鞠躬

鞠躬多用在晚辈对师长,个人对集体。行鞠躬礼时,一般应立正站好,目光注视受礼者,然后上身向前弯曲。

鞠躬礼一般用在上课时,向老师行礼,登台领奖时、登台讲演时。上讲台应先向台上的师长和台下的人行鞠躬礼。讲演后和领取奖状后,也要再向台上师长和台下的人行礼。

一般情况下,鞠躬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大一样。通常情况下,鞠躬15°左右,表示致谢。如领奖后,行礼30°左右,表示恳切的敬意或歉意,对师长一般可掌握在这个程度。行90°大躬,用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一般不常用。

有些外宾也行鞠躬礼,如日本。

行鞠躬礼,一般不戴帽子,因此,在行礼时,应先摘下帽子,行完礼后,可以再戴上。

2.握手

握手礼最早始于西方。古时候,互相对抗的双方,不再对抗后相遇,为了表示没有敌意,手中没有格斗的器械,如石块等东西,就张开手掌,让对方摸一摸自己的手掌心,证明自己的友好诚意。以后,这种举止就成为一种表示友好的通用形式——握手礼。行握手礼表示对对方致谢、问候。

行握手礼,应视不同情况而掌握不同的“度”。如:与长辈、上级相遇或去拜访他们,可以行鞠躬礼,也可以行握手礼。但行握手礼时,应看对方的举止。即对方先伸手,你再伸手去握。特别是到别人家拜访时,握手有表示欢迎的意思。所以,你去拜访别人,要等对方先伸手后你再握手。

如果有客来访,你正在干活,手很脏,不宜与对方握手,应该道歉并说明原因,洗干净手后,再与来访者握手。

如果是平辈、朋友、同学,久别见面,谁先伸手快,则说明谁更有礼。

如果是异性相遇,应该等女性先伸手。如果女性不伸手握,男子则不要和对方行握手礼。如果向对方表示祝贺、宽慰,则应该主动向对方伸手行握手礼,以示诚意。

一般情况下,不能拒绝与对方握手。拒绝与对方握手不仅失礼,而且是抱有敌意的表示。行握手礼,还要正确掌握握手的轻重;握手时间的长短,要依据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来定。一般说,重重握手,表示真诚与热情;轻轻握手,表示关系一般。这也用于和女性握手。握手时间不应太长,即使关系很密切、很真诚也不宜紧紧握住不放。

行握手礼一般不能戴手套,特别是男性。一般伸右手。

若在场人较多,握手的顺序如下:先长辈,后平辈、晚辈;先贵宾或外宾,后同事、朋友、熟人;先女性后男性。

还应该注意,在送别时,不要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内与人握手。

除了这两种礼节外,还有合掌礼、拱手礼等。民族风俗不同,礼节的方式也不同,可入乡随俗,视具体情况而定。

无论行哪一种礼节,情真意切,动作自然、大方、从容大度而且要动作准确,不要扭扭捏捏或动作过火。

行礼时,表情和眼神也很重要。应该面带微笑,亲切热诚,不能心不在焉很冷漠;目光应看着对方,不能四顾左右显得心神不定,那样受礼人会觉得你轻视他,那是失礼的。

询问与致答的礼仪

日常生活中,不求人帮忙,不向别人请教,是不可能的。看看周围,你会发现,有些人求人时,别人乐于帮助、回答他;有些人求人却常常碰壁。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最基本,按照有关的礼仪要求做,别人就乐于帮助你。这是因为,按礼仪要求做,体现了你对别人的尊重,他自然也会给你以相应的尊重,满足你的要求。

询问与求助的礼仪

(1)有事求人,不管是问问题还是求人办事,“请”字当先,别人就愿意帮助你。

行路中,找不到要找的地方,向人询问,可以说:“劳驾,请问您,到××怎么走?”或说“请问,您知道去××往哪走吗?”

别人回复了你,别忘了道谢。如果你骑车,别忘了下车后再问,不可因急于赶路,一腿着地,一腿跨在车上问话。

商店中,要询问价格,别忘了说“请”。

求人帮忙,也别忘了说“请”。

你需要别人把东西传递给你,可以说:“请您(或“你”)把××递给我”、“请帮我拿一下×××”。

口语中“有劳您”与“请您……”表示同等意思。

就是对自己的好朋友、家人,也不可呼之来、挥之去,同样要用“请”。

(2)提出询问或请求时,语气恳切,平等相待。向别人提出请求自然无需低三下四,但也不能盛气凌人,别人并不一定必须按你的请求做。语气恳切,别人感到你不是在指挥、命令他,而感到你确实需要帮助,才会帮助你。

(3)如果别人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你也不必生气或埋怨别人。也许他有难处,也许他不懂。应当理解别人。理解对方,就是把对方放在与你平等的地位上,给对方以尊重。

(4)向别人提出请求或提出疑难,还应当掌握适当的时机。

当别人比较清闲,心情也比较好时,向别人提出请求就比较适当。

估计别人有能力解决你的难事时,向别人提出疑问比较合适。

当别人心情不好时,不宜向别人提出请求。

当别人遇到难处时,也不宜向别人提出请求。当对方有事,正在处理时,也不宜向别人提出请求。

回答与致谢的礼仪

回答别人的询问,首要的是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热情、主动回答。回答时,还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爱答不理的,问一句说一句,是对人无礼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