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做客
鹦鹉能言宁比凤
蜘蛛虽巧不如蚕
宋初现实主义诗人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有《小畜集》。北宋初年的诗歌大多是轻佻浮华,缺乏人民性,王禹偁极力反对这种风气。
王禹偁幼年聪慧伶俐,七八岁便能诗文,是远近闻名的“神童”。相传他的父亲是一个磨工。一日,济州从事毕士安听说王禹偁是个要强的孩子,就把他找了来,对他说:“你们家靠磨面过日子,你能不能拿石磨作首诗?”
王禹偁不假思索,随即吟道:
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
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
毕从事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邀他至府中做客。席间,毕从事一直称赞王禹偁出口成章、能言善辩。然而众人见他出身庶民,年幼而且寒酸,于是有鄙视之意。一位私塾先生便出一上联让他对:
鹦鹉能言宁比凤
意思是说,即使你能讲几句诗云曰,但也只能像鹦鹉学舌,怎比得凤凰的高贵呢?王禹偁会其意,便回敬道:
蜘蛛虽巧不如蚕
意思是说,蜘蛛虽说也能拉丝,可比蚕差远了。蚕吐出的蚕丝能织出漂亮的绸缎,可蛛丝就不成了。
毕士安一听小禹偁对得这么好,挺佩服。以后,也不拿他当晚辈看了,见面就叫他“小友”。
观音点化苏东坡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发一通议论。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随手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看了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后,有的人点头称赞,有的人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传说这事被观音大士知道了。一天,他变成一个老翁,下凡间来找苏轼。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傲慢地反问道:“难道我能骗人?”
老翁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当他把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时才发现,那书上的字他竟一个也不认得。老翁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老翁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吗,快念啊?”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如实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老翁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老翁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现了原形,谆谆告诫道。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回到书房,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少年汪应辰立志
马蹄踏破青青草
龙爪擎开白白云
汪应辰(1118-1176),南宋信州玉山人,字圣锡,自幼聪明而凝重,善于吟诗作对,且常常语出惊人。绍兴年间十七岁时考中状元,官拜吏部尚书。
汪应辰小时候,家里贫穷,读书学习连灯油都买不起,他就利用闲暇时间拾柴卖以挣几个小钱。因为买不起书,他就常常向别人借书诵读,一经过目则不忘。他十岁大的时候,在乡里就已经颇有名气了。学校的老师想试一试他的才学,就出句让他对:
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
汪应辰应声对道:
仲尼三十而论道惟公其然
为生活所迫,汪应辰十几岁就到县里去做工。当时,喻樗在玉山县任县尉,汪应辰正是他的下属。喻樗听人说这个小伙子善于作对子,就在一次训练间隙把他召到跟前,指着旁边的几匹马出联道:
马蹄踏破青青草
汪应辰不假思索,对道:
龙爪擎开白白云
对句工整而巧妙地表达出非同寻常的志向。喻樗一听,大为惊异,说:“这个孩子他日必定成大器。”陈好智对朱熹
一行朔雁避风雨而南来
万古阳乌破烟云而东出
南宋时,福建省有个叫陈好的孩子,从小聪明好学,勤奋读书,被当地老百姓誉为神童,八岁时便成了远近有名的小才子了。南宋大理学家朱熹(1130-1200)便是他父亲的老师。
有一次,朱熹为了一些事情,专程来到陈家。到了陈家之后,看到小陈好聪明过人,惹人喜爱,朱熹就想试试他的才学,于是把他叫到跟前,出了一句上联:
一行朔雁避风雨而南来
在这上联中,朱熹借候鸟大雁南飞,责备南宋当朝胆小怕事,不敢北上抗金。
陈好听了,也觉得这上联不简单,想了一会儿才对道:
万古阳乌破烟云而东出
下联既赞叹了师祖的学识修为,又借机抒发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徐达弈棋对联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
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古画一轴龙不吟虎不啸
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徐达(1332-1385)自小聪明过人,且善于象棋,幼有“象棋神童”之美誉。后来,徐达投奔洪武皇帝朱元璋,被封为开国元帅,辗转南北,功勋卓著。明建都南京后,徐达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中山王,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
有一次,明太祖和徐达在莫愁湖畔下象棋,明太祖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而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
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莫愁湖赐给了徐达,并在此建一座豪华的亭楼,名曰“胜棋楼”。
徐达因战功显赫,历来认为自己建国有功,时时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有一天,他在“胜棋楼”大摆宴席,大肆张扬,请他的一帮同僚喝酒祝贺。席间,众人酒足饭饱,少不了吟诗撰对取乐。
首先是常遇春就莫愁湖吟诗一首:
占全湖绿水芙蓉
胜国君残棋一局
看终古雕梁玳瑁
卢家庭院燕双飞
这首诗既点缀了莫愁湖的美景,又蕴含明太祖弈棋输于徐达的典故。
轮到刘伯温吟诗,刘伯温看见徐达这样居功自傲,十分担忧,有意点拨他,看见厅堂挂有一幅《龙吟虎啸图》古画,触景生情,说:“徐老弟,我这里有一上联,请你答对下联,若你答得好,我就喝酒;若你答得不好,我就不喝酒如何?”
徐达高兴地说:“请军师赐教!”
刘伯温就出了上联,联曰: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到徐达答下联,他也是触景生情,看见厅堂上有一幅《龙吟虎啸图》,他认为自己南征北战,为大明江山立下丰功伟业,正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于是,灵机一动,也随口浪声吟道:
古画一轴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席上,三清道观的清虚道长见徐达戎马半生尚能对出这样的好联,认为实是不易,但也见其联中显出盛气凌人之势,不禁摇头叹息,说:“王爷,你的象棋造诣极深,真是令贫道心悦诚服,心悦诚服啊!”
徐达得意洋洋地说:“哼!说到弈棋,我不是吹的,可谓天下无敌。”
老道见他如此张狂,便说:“王爷,官场如棋局,荣辱祸福,瞬息万变,错投一子,就全局皆输啊!我这里倒也有一副有关象棋的对联,望与王爷共勉。”
徐达道:“请道长赐教。”
道长于是给徐达撰了一联:
湖本无愁笑南朝迭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因残棋误投一子致教此局全输
席散,徐达走后,老道摇头对刘伯温叹息说:“军师,你提醒他‘提防,提防!’他就是不知提防啊!”
刘伯温说:“这是天意。天意难违啊!”
不久,徐达果然被洪武皇帝朱元璋所杀。
朱棣作“主”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朱棣(1360-1424)在北平的时候,认识一个叫道衍的和尚。道衍一见朱棣就说:“要是有我帮着您,保准让王爷您戴上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就明白了:戴上一顶“白”帽子就是指当皇帝。朱棣很高兴,就把道衍留了下来。
后来,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当了皇帝,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他想了好些法子,想借削藩削弱朱棣的势力。朱棣也不想坐以待毙,就准备起兵推翻建文帝。
这年冬天,燕王坐在屋里想心事,一抬头,看见了屋外房檐儿下边的冰柱子。随口念了一句: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
表面上是在说,北京冬天的寒冷天气,一点水就能结成冰(古代的“冰”写作“氷”)。其实,这是朱棣在借题发挥,他正在为出不出兵攻打建文帝犹豫不决。道衍早猜透了燕王的心事,他眼珠儿一转,马上对了个下联: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意思是说:国家乱糟糟的,老百姓愁眉苦脸的,盼着出个好皇帝,您这个做“王”的,要挺身而出,为民作主。“王”字出个“头儿”,正是个“主”字,和上联一样,也是拆字对。真正的含义是说,要是燕王您不挑头干大事,有谁还配作这个“一国之主”呢?这是道衍在给朱棣打气:别拿不定主意了,赶紧起来干吧!
不久,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后来打败了建文帝,做了皇帝。
幼年解缙服相爷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解缙出身贫穷,七岁时能作联吟诗,出口惊人。
相爷听说后想,小小的人能做这样对联,倒是稀奇,但不知是真是假。于是命家人去叫他来当面一试。小解缙进了门,相爷把他迎入客厅。分宾主坐下后,相爷从桌上拿起一本书晃晃说:“老夫听说你有万卷之书,书藏在哪里?”小解缙指指肚皮说:“就在这里。”相爷又问:“既然如此,那我出联你能对吗?”小解缙眨眨眼睛说:“何止能对!”相爷看这小家伙口气竟这么大,不觉有些好笑,便出联道: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小解缙想,这难不倒我,略一思索,便对道: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相爷见小解缙对答如流,大为吃惊。正找不到好的课题,忽见壁上有一幅《月夜杜鹃图》,也来不及细想,就信口出了一联道;
月下子规喉舌冷
小解缙见他行文已乱,故意照式对个下联说:
花中蝴蝶梦魂香
谁知相爷只顾后,不顾前,一见别人句子有毛病,马上挑剔说:“试问花中蝴蝶,倘不睡去,哪来的梦魂香甜?”
小解缙又眨眨眼睛说:“然而月下子规也未必启口,喉舌之冷,一样无从说起!”相爷一听,啊哟,我也错了!便问小解缙:“那么依你说又当如何?”
小解缙说:“如果把‘月下’改作‘啼月’,‘花中’改作‘宿花’,岂不是‘舌冷’‘梦香’?”
相爷想要叫好,但又反问:“你既然早已知道,为何将错就错?”
小解缙笑道:“因为相爷失口在先,解缙之所以将错就错,无非是步相爷后尘,照葫芦画瓢罢了。”
相爷听后心服口服,等解缙长大后,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马愉幼年志向远大
风吹鹊巢一二子连窠及地
雨打猴穴众诸猴带露朝天
马愉(1395-1447),明代山东临朐县人,字性和,号澹轩。宣德年间状元,做过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马愉幼年时候聪敏好学,四岁就开始读书,七八岁就能对对子。
有一天,先生带着他和几个同学到野外游玩,见一棵大树上的鹊巢被大风吹落,里边的几只小鸟也掉在地上,先生便出了一个句子:
风吹鹊巢一二子连窠及地
此联不仅叙述了眼前之事,而且更巧妙地采用了谐音技巧,即“连窠”谐音“连科”,“及地”谐音“及第”,蕴含了预祝学子们将来科举考试顺利之意。马愉稍加思索对了出来:
雨打猴穴众诸猴带露朝天
此联同样用了谐音技巧,即“诸猴”谐音“诸侯”,“带露”谐音“带禄”,意思是以后我们都会做官,享受俸禄,成为国家的栋梁,一起去朝见皇帝。
于谦少年立志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于谦幼年,朝廷有人到钱塘督学。走进一座大庙,坐在正殿里,两边坐着地方官儿,他们叫来了本地的学生,想要考考他们的学问。一个大官儿指着庙里的佛像说:“我就用这些出个对子上联,你们来对。”他说了上联: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上联说的是庙里的三尊佛像和他们坐着的东西:释迦牟尼佛坐在莲花座上,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大象。
县官想,不能随便叫人对,对错了,我不也跟着倒霉吗?他早听说于谦聪明好学,虽然岁数不大,可学问在学堂里是数一数二的,于是指着于谦说:“让这个小秀才对个下联吧。”
于谦走到前边,张嘴就对了一个下联: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一介书生”是说于谦自己。后半句,小于谦是在说,我今后准能考中,当上进士。大官儿看于谦小小年纪志向挺大,高兴得连连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