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好窟窿之后,郑板桥立即叫人在衙门口贴一张醒目的告示:“本官日夜受理状子。”接着他又亲自写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郑板桥判案公正,百姓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三江才子王尔烈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王尔烈(?-1801),字君武,号瑶峰,别名仲方。清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县贾家堡子人。清翰林院编修、侍读。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王尔烈家学渊源,闻名遐迩,有“三江才子”之称,兄弟亦负盛名。传他在江南主考时,曾自负地说:“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幼年时,王尔烈在当地魁星楼私学馆就读。这年秋天,他和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面对金菊盛开的原野,老师出对考试众学生: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同学们听了,大都不知所措,无以答对。王尔烈想到刚路过的白塔,便对道: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老师听了此联后非常高兴,同学们都恭贺他。他决心从今更加发奋。
王尔烈郊游知浅薄
近视千山五百出
远望九州十八川
有一天,王尔烈与朋友去辽阳城外的千山郊游,来到龙泉寺前。只见树木葱茏,山石圆浑秀润,远山坡上杂树成行,层林叠翠,近处参天古树,枝长叶茂,好一派秀丽景象。王尔烈看到这大好的风光,不禁诗兴大发,当即取出笔墨,在龙泉寺门柱上写了一句上联:
近视千山五百出
同行的朋友都对不上来。王尔烈站在门前,看着众生,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不想外面的喧杂之声惊动了寺内的元空方丈。这方丈早年是个秀才,因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他走进人群,抬头看了看上联,说道:“这上联确是好句,只是目光之中只有一座山啊,神州大地可不只有这千朵莲花一座山呀!”元空接着说:“我这里倒有个下联,还请赐教。”说完,念道:
远望九州十八川
文字对仗工整,立意深远,胸怀宽广,意境高远。王尔烈听了,心想,这长老的下联比起我的上联来,境界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应该虚心学习。
宋湘妙对门吏
急水推沙粗在后
劲风吹谷瘪行先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广东梅县人。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嘉庆进士。性格豪放、诙谐,为人真率,诗书双绝,世誉岭南才子。文采风流,辉耀一世。其诗雄直豪放,哀乐无端,飞行绝迹,磊磊落落,自成一家。
宋湘幼年时人虽聪明,但不爱学习。正如他在诗中所写:“老屋柴扉树打头,青山屋后水分流,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正因此,有一次考试时他竟然迟到,门吏要他答对所出之联才许进去。门吏出的这个上句是:
急水推沙粗在后
宋湘毕竟有些小聪明,灵机一动,说:
劲风吹谷瘪行先
他借风车扬谷为喻,意思是说考试不能看来得早晚,“先行”的也许是“瘪谷”,后来的却不一定都是“粗沙”。
嘉庆四年,宋湘中进士。为官期间,宋湘关心民疾,积极用世,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所称颂。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和除暴的佳话。
阮元妙对
难付千金诸子百家仍躺架
饱览万卷一目十行已藏胸
阮元(1764-1849),清代著名才子,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乾隆年间进士。文才仅次于纪晓岚,主持校刻了《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其他著作也很丰富。
阮元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庭贫困,但是他酷爱读书,买不起书就去借来抄,还常常到街上的书店里找书读。他天资聪颖,又肯下工夫,读过的书大多过目不忘。
这一天,他又到书店去看书。老板对这个只读书不买书的孩子已经很熟悉了,就好奇地问他:“你常来我店里,看了那么多书,没有一本合适吗?”阮元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当然有合适的,其实我早已经‘买’下了不少书。”老板感到奇怪:“你何时买的?”阮元开口就把《易经》背诵了好几页。老板十分喜欢这个爱读书的孩子,他拿出文房四宝,让阮元以买书、读书为题作一副对联。阮元略加思索,挥笔而就:
难付千金诸子百家仍躺架
饱览万卷一目十行已藏胸
老板觉得这个孩子非同寻常,于是,他慷慨地将那部《易经》送给了阮元。
有一年冬天,家里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了,母亲叫小阮元去他舅舅家里借点钱回来买米。舅舅家是当地知名的富裕户,但舅母却是个吝啬鬼。阮元跑了几十里路赶到舅舅家,不巧,舅舅出门去了,舅母让他先在院子里一个凳子上坐下等着,她有点急事,也要出去一趟。谁知这一等就是几个时辰,一直到太阳偏西,也没有见到舅舅和舅母。于是,他用火棍在舅舅家的碾盘上写下一副对联,转身回家了。他舅舅从外面回到家,一眼就看见了那副对联:
长凳半天冷
寸心百丈寒
舅舅看后心里很难过,忙叫人给阮家送去一些钱粮。
陶澍巧对东家
小子牵牛入户
状元打马还乡
陶澍(shù)(1779-1839),清代湖南安化人,字子霖,号云汀,嘉庆年间进士,道光时任两江总督、太子少保。
陶澍幼年时,家里生活比较贫困,但是,父亲还是想办法让他入私塾上学。就这样,小陶澍一边为人放牛,一边抽时间读书。他刻苦勤奋,不但读完先生布置的书,还主动找来其他书读,很快就满腹才华,出口成章。有一天,小陶澍放牛收工早了一些,东家看见了,开口就骂:
小子牵牛入户
陶澍应声对道:
状元打马还乡
陶澍不但对得工整,还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大志。东家听了,大吃一惊,从此不再小瞧他了。
魏源少年妙对
杯中含太极
腹内孕乾坤
魏源(1784-1857),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乡人。道光进士,官至知州,著名学者。学识渊博,著述很多,最著名的是地理学著作《海国图志》。从小聪颖,性情豪放,胆识过人,爱读诗书,颇有抱负。
魏源七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八岁时他去县里参加童子试,塾师有些不放心,于是出联相试,句为:
闲看门中月
“闲”字的繁体正是“门”中加个“月”。魏源见先生出的是拆字对,便也以同样的方法对道:
思耕心上田
“思”字拆做“心”、“田”,“田”在“心”上。先生听了,欣慰地说:“这下我就放心了。”
到县里,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道:
杯中含太极
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
腹内孕乾坤
考官特别惊讶,大声道:“孺子可教也!”
黄遵宪劝诫祖父
龙呵气而成云
蚕吐丝以自缚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梅州人,清末诗人。参加过戊戌变法。黄遵宪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多跟随太夫人读《千家诗》,很快就能背诵下来。
他少年时候,对祖父吸食鸦片的恶习极为反感,曾多次以小大人的口吻劝告祖父戒除烟瘾,但没有任何效果。
这一天,老人又横卧榻上,点上烟灯,吞云吐雾起来。他看着烟雾在房间里慢慢散开,便洋洋自得地吟道:
龙呵气而成云
这时候,恰巧小遵宪进屋,听见了祖父的话。他明白长期吸食鸦片对人身体的危害,见祖父仍然执迷不悟,便马上接着对道:
蚕吐丝以自缚
以此巧妙地劝诫祖父要远离鸦片,不要作茧自缚。
刘师亮拜师
两头是路穿心店
三面临江吊脚楼
民国年间,四川出了个谐联大师刘师亮。这刘师亮是四川内江椑木镇人,家里开个黄糕铺。他十多岁便在店里打杂,一有空就读书。他听说镇上算卦的王先生有学问,就去向他拜师。王先生说:“我出个对子,三天之内对上了,我就收你做徒弟;对不上,一年以后再说。”镇上的店铺和住家是合而为一的,前后两个门都临街,俗称穿心店,是四川民居的特点之一。王先生以此为题,出了上联:
两头是路穿心店
刘师亮一连两天都没对上。第三天,他凝视窗外滚滚沱江,又看看自家矮小的阁楼,忽然心里一亮,兴奋地跑到王先生家,说:“我对上了。”接着,说出下联:
三面临江吊脚楼
这“吊脚楼”也是四川临江民居的特色。王先生见这个小家伙聪明伶俐,就收他当了徒弟。刘师亮在王先生的教导下,刻苦读书,学问长进很快。
宋庆龄联考孙中山
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袁世凯于1915年12月发表接受帝位申令,高唱“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滥调,正式接受推戴,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封黎元洪等128人爵位,成立“帝制大典筹备处”,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并在元旦登极。经过三年的精心策划,袁世凯终于抛掉“民国”的招牌,把封建皇帝的皇冠戴到了自己的头上。
一天傍晚,孙中山(1866-1925)与宋庆龄(1893-1981)在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来续个下联好吗?”中山先生微微一笑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难新郎来了。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宋庆龄吟了上联:
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中山先生轻轻念着上联,深感妻子才思敏捷,出此佳联。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的繁体为“園”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片苦心,因此,下联既要对得工整,更应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孙先生沉思片刻,下联便对了出来: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下联妙语连珠,“道”字无首,添“余”即为“途”字,对仗工整,意思亦紧紧呼应上联。宋庆龄连声称好。
袁世凯在内外夹攻的情况下,感到焦头烂额,头晕目眩,从此一病不起。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万人唾骂声中死去。
徐悲鸿对联话人生
独特偏见
一意孤行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候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传达神情,以画马驰名中外。他的画融合中外技法而自成面貌。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曾多次将自己的作品送到国外展售以救济祖国。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从不为反动派做事。
据说有一次,国民党反动政府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潘登门拜访徐悲鸿先生,请他为蒋介石画一张半身标准像。张道潘说了许多好话,徐悲鸿先生还是拒绝了。徐先生说:“我是画家,对你们的蒋委员长没有丝毫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张道潘非常吃惊地说:“给蒋委员长画像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
徐先生冷笑着说:“我对抗日救国感兴趣,对人民大众感兴趣。”
张无可奈何地说:“这么说,你决定不给蒋委员长画像了!”
徐先生斩钉截铁地说:“是的,是这样!”
张道潘急了,说:“你是才华横溢的大艺术家,我奉劝你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
徐悲鸿先生斜视张道潘一眼,说道:“后悔?我只能感到自豪。因为你的座右铭是升官发财、金钱美女,而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张道潘怒气冲冲地走了,徐先生坦然地笑笑。徐悲鸿先生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循师训:“一个艺术家要诚实、要守位。不为名利与金钱创作,不为阿谀创作。”1943年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美术界有一批自甘堕落的画家,大肆宣扬资产阶级颓废派艺术,美化国民党,毒害群众的心灵。在这种背景下,徐先生给自己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独特偏见
一意孤行
寥寥八个字,表达了自己决不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决心。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先生先后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
白居易吃酒
杯中酒未满哪能过瘾
店里客不依一醉方休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官清正,不愿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因此得罪了权贵,被贬到忠州偏僻之地做刺史。没有朋友,家人又不在身边,白居易失意之至,心情苦闷,常常以酒浇愁。
有一天,白居易到酒店饮酒。这家酒店酿制的酒叫“透瓶香”,是用城东门的甘甜井水和上等糯米加上祖传老窖酒曲酿成的。这酒极烈,常人喝一两就会醉倒。老板为了防止客人醉倒,只用一两的酒杯卖酒。
白居易初来此地,不知道这酒的厉害,还以为是老板吹牛,心想今天一定要让他看看我的酒量。到了门口,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杯中酒常满
店里客常新
白居易走进去,便向掌柜的叫道:“老人家,久闻透瓶香的名气,先来半斤尝尝!”掌柜听了,吓了一跳,摇摇手,说道:“客官,本店这酒厉害,最多只打一两,多了不卖!”
白居易说:“好酒尽管上来,一定要一醉方休。”掌柜见这位客官不信,也没办法,就给他打了二两。白居易闻到酒香,一饮而尽,好不痛快。好酒助兴,白居易连忙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杯中酒未满
店里客不依
老板见这副对联字写得非常好,就挂在酒店堂上。别的顾客走进店来,发现这两句联挂在堂中,以为是这家酒店做生意不老实,缺斤少两,于是转身走了。这样一来,酒店的生意慢慢地坏下去了。
过了些日子,白居易再次来到酒馆,见此情景,知道是自己的对联惹祸了,便拿出笔墨,刷刷几下,将对联改成:
杯中酒未满哪能过瘾
店里客不依一醉方休
这样,酒店的生意又兴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