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之后,又留下一文大钱说是入股。老人不识几个字,他也不理论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就贴在了房门上。
大年初一早晨,纪晓岚上朝给乾隆拜年。他坐在轿子里,边走边看各家门口新贴的对联。路过鞋铺门口,他一眼便认出了乾隆皇帝的字,赶紧命令落轿,到鞋铺里问明了缘由。他看到鞋铺还没有店号,便挥笔写了四个大字:皇家鞋铺。
文武百官路过这家鞋铺看见乾隆写的对联,为了讨好皇帝,都要到皇家鞋铺定做一双鞋,先交钱后取货。这样,老人的鞋铺生意越做越红火,名气也越来越大。
“状元桥”趣事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状元桥位于南昌市民德路东段,靠近八一公园,是东湖与南湖的分界桥,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原为一座石拱小桥,砖石结构,称“广济桥”。
传说清朝初年,江西大廋有一个叫戴衢亨(1755-1811)的人,自幼勤奋好学,很有才华。只因县官有眼无珠,致使他虽然参加了数十次考试,但一直考到三十岁,却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一年又逢县考,戴衢亨仍是榜上无名。乡里人不服,为他出钱捐了一个秀才,使他取得了乡试的资格。在乡试中,戴衢亨一举考中举人,赴京又中进士,经殿试高中状元。戴衢亨荣归故里,途经广济桥时,挥笔写了一副对联: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戴衢亨中了状元,影响很大。那个县官自知失职有罪,暗中挂印逃走了。清乾隆八年,由戴衢亨出资、知县主持重建,广济桥从此改名“状元桥”。
文从胡说起
大块投河方知文从胡说起
玉珠击鼓始信诗由放屁来
李调元,字美堂,清代戏曲评论家、诗人。这年,李调元上京赴试。船出三峡,乘骑北上,来到一州。正逢州官在书院设宴,邀请名人学士,为赴考举子饯行。李调元信步进入院中,只见正厅上悬一匾额,上书“起凤来龙”。右厢题名“大块”,左厢题名“玉珠”。众人见他文士打扮,便邀入末座。饮酒间,大家谈诗论文,大有“天下奇才尽此州,此州奇才唯独我”之概,连李白、三苏的诗文也被讥贬得一钱不值。只听一人说:“听说四川出了个李调元,诗文两绝,名气很大。”一人哼了一声说:“我见过,其实文乃胡说,诗如放屁耳!”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李调元毫不理睬。
这时,州官请众人作对,规定上联以“大块”起句,以“起”字落尾;下联以“玉珠”起句,以“来”字落尾。众人欲逞能,都想一试,然而,搜肠刮肚,总无从下笔。只见李调元信步来到桌旁,提笔一挥而就:
大块投河方知文从胡说起
玉珠击鼓始信诗由放屁来
众人一看,一琢磨,方知被骂,无可奈何,请教姓名。李调元以诗回答:
李白诗名传千古,
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明多少风骚客,
也为斯人尽折腰。
众人相对而视,不知什么意思,突然一人发现是首藏头诗,惊呼:“天哪,原来他就是李调元!”
李调元吃茶
两个荷包蛋
一张万年红
清朝乾隆四十二年,李调元被调到南方,任广东学政。其间,搜集民歌民谣,进行了大量的采风工作。一次,途中进一家老夫妇开的小食店吃茶。见生意不好,李调元请老翁拿出纸笔,要为小店写副对联招揽客人。铺好纸,蘸足墨,刚要下笔,老婆婆给他端来一碗荷包蛋,请他先趁热吃了。李调元走了神,竟挥笔写下五个大字:
两个荷包蛋
写完才省悟过来,哈哈大笑:“我怎么写了这个?再拿纸来吧!”老翁伯忙说:“我只有一张万年红纸,裁成三条了。”李调元一想,索性取现成的话吧,又挥笔写出:
一张万年红
老翁伯一看这是吉利话,赞扬道:“好!好!”李调元又把横批写上:
好好
自小店贴出这对联和横批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看李调元的墨宝,门前热闹非凡。看过之后,还要进去打听李调元的故事,自然要吃上“两个荷包蛋”。于是小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小店改名为“好好店”。
林则徐少年有妙对
母鸭无鞋空洗脚
公鸡有髻不梳头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1785-1850),福州人,因为禁烟而闻名天下。童年时,一天放学回家,在路上见一群人,对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做对对联的游戏。有一人拟一上联曰:
母鸭无鞋空洗脚
等了很久,没有人能对出下联。林则徐在一旁想了一会,便对曰:
公鸡有髻不梳头
众人听了,见这孩童聪明伶俐,皆称赞他将来一定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不久林则徐参加乡试,父亲恐怕他年龄小远行劳累,就要他骑在自己肩上。进考场时,主考官见他骑在父亲的肩上,即兴出一联让林则徐对,联曰:
以父作马
林则徐的父亲听了羞得面红耳赤,怪难为情的,可是骑在父亲肩膀上的林则徐眼珠一转,不慌不忙对道:
望子成龙
看似很平常,但就当时当地而言,林则徐要替自己和父亲解嘲,真可以说除掉这四个字,再没有更圆满的说法了。主考官听了暗暗称奇。
张之洞拜寿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喜欢微服私访,调查民情。有一次,他来到松江府,碰巧遇见他的一个老同学。这个老同学见他便衣出行,身边也没有侍卫,有点惊讶,忙问他是不是受挫折了。张之洞没提这事,只说有事路过这里。
这个老同学在一个缙绅家里当私塾先生,混口饭吃。想起当年同学情谊,便挽留张之洞在他家住几日,叙叙旧情。张之洞见他情真意切就答应了。
第二天,松江知府办寿,大摆酒席,邀请地方上的官绅们去参加。缙绅接到邀请,要私塾先生同去。张之洞知道这件事后,就以知府朋友的朋友身份出席了这次宴会。
前来为知府大人祝寿的宾客,既有官场上的同僚,也有地方上的帮闲文人。他们见面后,互相吹捧,拉拉扯扯,整个厅堂哄闹声不断,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被冷落在一旁。
华灯初上,酒席已准备妥当,知府便高拱着双手,请诸位来宾入席。这时,张之洞走了过来,在首席上坐下。大家看到一个穷酸文人坐到了首席,个个暗自惊讶。有的推测他的来头可能不小,有的估计他是知府的长辈。因此,大家都没有作声,更不便干涉,只是望着知府,看他的态度如何。
知府这时虽感恼火,但是又不好发脾气,怕自己的寿辰不欢而散。他强压住心头的怒火,走到张之洞面前,手指桌上一道名菜,出了一联: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
张之洞听了,知道知府借机暗示其权大势大,警告他不要乱来。可张之洞哪吃这一套,他不慌不忙地抓起一支筷子,点了点桌上的另一道名菜,语中带刺地说: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知府是个机灵人,看到这位客人口出不凡,必有来头,他向张之洞说了声“领教了”便迅速离开厅堂,去找那个私塾先生,向他打听来人的名字。当他知道是张之洞的时候,吓出了一身冷汗,立刻跑回厅堂,跪在张之洞的脚下谢罪:“卑职有眼无珠,死罪,死罪!”
没底气
两岸青山夹绿水
一船黑炭下黄州
清朝时,有一群学生乘船到黄州赶考。满江绿水,两岸青山,如屏似画,令人目不暇接,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欣赏美景。陪他们去考试的私塾先生出了个对子,想考考学生们的才智:
两岸青山夹绿水
虽然这对子并不难,可学生们一时不知该怎么对,好半天,也没人吭气;越是没人对,到后来就越没人敢对了。摇橹的老船夫,看他们一个个灰心丧气的痴呆相,觉得十分好笑,脱口说道:
一船黑炭下黄州
学生们一听,把他们比作“烧焦烤煳”了的木头疙瘩,心里生气,可又没法发作。谁让自己对不出来呢!朱项之争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从前,有一个地方的东西两条街上住着两家大户,一户姓朱,一户姓项。由于家族大、纠纷多,为了家族的利益,谁都想压倒对方,互不相让,当然谁都不想丢面子。
为了显示本族的威风及家族的财富,姓朱的家族在东街修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祠堂,姓项的家族不甘示弱,火速集资动工,日夜兼程,也在西街上盖起了一个大祠堂。朱氏家族盖了祠堂后,还不甘心,有人提出给祠堂大门上挂一副气魄大的对联,把姓项的压倒。写什么内容呢?本族几个能人在一块商量:历史上我们姓朱的大人物不少,后梁的朱温、明朝的朱元璋都当过皇帝;宋朝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是一个“圣人”。把这些写上,就够威风的了。于是他们在祠堂大门上悬挂了一副大字楹联: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项氏家族的人看了这副对联,大为愤慨,很不服气。全族人在一起商量如何压倒对方,为项氏家族争气。有的说,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还能有比他们大的吗?有人反驳说,难道我们姓项的就没有比他们厉害的人吗?《三字经》上说:“昔仲尼,师项橐。”孔子是最大的圣人,项橐是孔子的老师,朱熹就不在话下。
接着又有人说,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用大鼎煮死。他姓朱的当过皇帝,我们姓项的把皇帝的老子煮了。众人一听欢呼雀跃,很快项祠的大门上也挂出了一副大字楹联:
烹天子父
为圣人师
朱氏家族人看了,全都哑口无言。
父子吃饼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小弟吃饼大饼甜小饼咸
有位老翁,中年丧偶,自己好不容易才把三个儿子拉扯大。孩子大了,都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奔波在外,但每一年中秋节他们都赶回家来和父亲一起过节。
这年中秋节,三个儿子如期返家。老翁十分高兴,在桌上摆起月饼,其中一个特别大,是用家中仅存的一点红糖做的,其他小月饼是用盐做的。老翁说:“我出一上联,你们弟兄三人每人对一副,谁对得好,谁吃大个儿的;对得不好,只好吃小个儿的了。”他出的上联是: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这“地月”指“人间四季的月份日子”,每月三十日为“满”,中秋是八月十五,为“缺”。老大忠厚老实,理会到父亲的一片苦心,联想自己漂泊游离的凄凉,对了下联: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老翁说:“对得不错。”老二当了铁匠,想起自己拉风箱打铁的情景,对了下联:
炉前拉风凉风进热风出
老翁说:“对的也不错。”老三还没想出对句,正在抓耳挠腮。老大、老二逗三弟说:“小弟,看来我们吃大月饼、甜月饼,你只好吃小月饼、咸月饼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老三一把抢过大月饼,吟出下联:
小弟吃饼大饼甜小饼咸
大家听后,都乐了,夸老三聪明。后来他们把大饼分成四份,爷儿四个共同分享了。
名落孙山
主考秉公公子公孙公女婿同登金榜
小生有怨怨天怨地怨丈人不是朝官
从前有个读书人,虽然有点学问,但因为没有钱打通关节,所以几次考试都没有中,十年过去了仍然一事无成,一气之下,便弃文经商,开了个小客店,自己当掌柜。但他仍然不服气,便在店堂里挂起一个条幅,写着:
主考秉公公子公孙公女婿同登金榜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凡应试不中者返店对下联,对上者,本店愿聘为二掌柜。”这天,先后有张王李赵四个书生,赴省城赶考,在小店投宿。王李赵三人看了上联,不屑一顾,睡觉去了。张书生琢磨一番,对掌柜深表同情,也睡觉去了。张书生想:凭我的才学,这次准能考中,用不着再来对下联了。谁知考试完毕,不学无术的王李赵三人,因为贿赂了考官,或者在上边有靠山,都榜上有名,唯独张书生名落孙山。他返回客店,感慨万千,立即续出下联:
小生有怨怨天怨地怨丈人不是朝官
后来,张书生被留下作了二掌柜,不再去趟官场的浑水。
解元之渴
一杯清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半支雅曲乐乐乐乐师之心
相传有个姓解的人,中了乡试第一名,成了“解元”。这天,他从外面回家,连声叫渴,侍女赶忙提壶沏茶。正好有一位朋友在座,随口说了一句:
一杯清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解元一听,放下茶杯,连说“妙句!妙句!”一个“解”字,根据字音不同,竟连用四个。前两个是动词,后两个都是组在名词之内。解元把此句写在纸上,到处征对,也没有一个人能对上。后来,有个乐师来到解府,巧的是他姓乐,连起来被称为“乐乐师”,乐师刚开始弹琴,解解元猛地起身道:
半支雅曲乐乐乐乐师之心
解元因为乐师而对出了下联,很是高兴,不但给了乐师双倍工钱,还留他在府上吃了饭。
和尚赶考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考场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从前有个和尚,看见读书人参加考试后,有的当了秀才,有的当了举人,还有的得中状元,好不风光,心里羡慕极了。这一年又赶上乡试,他决定去试一试。第一场是口试对对子。主考官出上联: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考场
和尚张口对下联: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又道: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再答:
佛说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气坏了,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于是站起身来,拂袖而去,边走边说: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和尚急忙合掌,说: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考官阅卷
哥哥你错了
有一次科举考试,试卷中有一句“昧昧我思之”。这句话出自《书经·秦誓》,“昧昧”在这里表示“沉思”的样子。有一位考生,不知当初就没记准“昧昧”两个字如何写,还是精神不集中,把“昧昧”误写成“妹妹”。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在他笔下成了谈情说爱的话:
妹妹我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