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讽周瑜
有目也是无目也是丑
去掉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
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南征,欲一统南北。诸葛亮(181-234)遂到江东与周瑜(175-210)、鲁肃共商孙、刘两家联合破曹大计,闲暇之余,常与周瑜互开玩笑。
周瑜气度狭小,却常常自命不凡。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对诸葛亮吟道:
有目也是无目也是丑
去掉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诸葛亮听罢略略一笑,即刻反唇相讥: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
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二乔”指大乔和小乔。小乔即周瑜的妻子。最后一句意思是说曹操早就钦慕二女美貌,特筑铜雀台想要金屋藏娇,以此羞辱周瑜。
畜生出蹄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756)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气,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高则诚巧对客人
细颈壶儿竟向腰间出嘴
平头梭子却从肚里生繻
高则诚(1305-?),元末明初瑞安人,至正年间进士,著名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就出自他手,高则诚小时候很调皮、活泼,聪明机灵,能诗善对。
有一天,他父亲在家里招待客人。当饭菜刚刚上桌,主人、客人都还没有入席时,高则诚竟偷偷地到桌子边用手去捏盘中的菜吃。客人看见了,笑着对高父说:“听说令郎善对,我来试试?”接着,他出句:
小儿不识道理桌上偷食
高则诚眼珠一转,毫不在乎地对道:
村人有甚文章席间出对
以“文章”对“道理”,以“席间”对“桌上”,极为工整。客人听了,顿时觉得讨了个没趣,竟然被一个小儿讥讽为不识文墨的乡野村夫。他非常气愤,强装笑脸,又指着桌子上的茶壶,说道:
细颈壶儿竟向腰间出嘴
这是个双关语,既说茶壶,又指孩童。意思是刚到大人腰间高的一个孩子,怎么能和大人斗嘴呢?高则诚一眼瞥见母亲织布机上的梭子,再看了看客人,又来了个反唇相讥:
平头梭子却从肚里生繻
同样用双关语,既说梭子,又指客人。意思是你一个普通人,怎么如此的搜肠刮肚找词寻句。客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高兄,能有这么个儿子真是幸事。”
徐晞对对子
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
徐晞(生卒年不详),字孟初,江阴城内人,明兵部尚书。他因为不是科举出身,常被那些科举出身的同僚和士子们看不起。
有一次,在学宫里,有个进士指着孔子的牌位说:“认得这位老先生不?”意思是徐晞没进过学堂,没拜过孔子。徐晞回答得很巧妙:“认得呀!这位先生不是科甲出身的。”同僚们还是不服气。一次同行去城外,他们又嘲笑他。徐晞说:“我倒要领教一下各位的才学,出个对子可以吗?”这些人自恃科甲出身,有满肚子的学问,就回答:“请不要出得太容易喽!”徐晞一笑,给他们出了一联:
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徐晞利用谐音,讽刺他们是黉门中出来一批酸文人。谁知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士却无法对出以日常小事为题的对子,急得团团转。还是徐晞给他们道出下联: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
用“白衣”比喻非科甲出身当官的人,而“大仁”是说由白衣做官的人里,有我这么一个大人。这些文士由此十分佩服徐晞,再也不敢讽刺他了。
解缙智斗尚书
出水蛤蟆穿绿袄
落汤螃蟹着红袍
解缙少年能诗善文,聪慧无比,名声越来越大。这件事传到了王尚书耳里,他心想:一个毛孩子有什么了不起,准是乡下人少见多怪。为了亲自考察一下,他派人把解缙叫来。
解缙面无惧色地走上大厅。王尚书当着满堂官宦的面,想煞煞解缙的威风,也想借机显示一下自己的博学,就对解缙说:“你不是擅长对对子吗?我念出上句,你对出下句。答非所对,算输;间有停歇,算输。”他不等解缙答应,便抢先念道:
小犊无知嫌路窄
解缙觉察出王尚书的用意,把胸脯一挺,毫不示弱地答道:
大鹏有志恨天低
王尚书手指堂前狮子:
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
解缙紧答:
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
王尚书见事先苦心想好的这两道难题,一个也没难住解缙,心里暗暗着急。他改变主意,想利用解缙的“短处”替自己解围。他冷眼打量着解缙身上的粗布绿袄,恶意戏弄道:
出水蛤蟆穿绿袄
说完他得意地哈哈大笑,满堂官宦也讨好地跟着哄笑。
解缙却镇定自若,他双眼斜视尚书身穿的大红袍,待笑声过后,从容答道:
落汤螃蟹着红袍
王尚书本想显示一番自己的才学,不料偷鸡不着蚀把米,反倒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了面子。他恼羞成怒,但又无可奈何,只得拂袖退堂。从此,解缙的名气就更大了。他有许多诗文、联语深受老百姓喜爱,一直流传至今。
解缙巧讽秀才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因对对联的功夫了得,被人们誉为“对联大师”。有一些想要出名的人常常找他比试。
一天,有一个秀才要与他比试高低。两人一对阵,这个秀才便摇头晃脑地念道:
牛跑驴跑跑不过马
鸡飞鸭飞飞不过鹰
解缙听了,感到这个秀才可鄙可笑,当即就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把那个无真才实学的秀才勾画得惟妙惟肖。秀才想嘲弄人却反被嘲弄,狼狈不堪,无言以对。此联流传了数百年,用来形容那些不自量力、轻浮、没素养、夸夸其谈、胸无点墨的狂妄之人。
于谦反讽和尚兰古春
牛头喜得生龙角
狗嘴何曾出象牙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永乐进士,官至少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英宗复辟,将其杀害。
于谦少年时,勤奋好学,不仅有诗才,对对更是出口即成。相传于谦初到乡塾读书时,他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有一天,他到乡间的学堂去,和尚兰古春看见了,就吟出:
牛头喜得生龙角
以此句取笑他。于谦听了,立即答道:
狗嘴何曾出象牙
于谦归家后,便对娘亲说:“从今后,不要再梳双髻,免得遭人取笑。”又一日,兰古春随寺院住持经过学馆时,又遇到小于谦,见他已改成三角状的发髻,便又戏吟一句:
三角如鼓架
于谦瞅定两个和尚,两眼滴溜溜一转,狡黠一笑,便脱口对出:
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大为吃惊,想不到这乳臭未干的娃儿,才思竟如此敏捷。虽挨了骂,仍赞叹不已,悄声对他师傅道:“瞧着吧,这娃儿长大后,前程难以限量,只怕要当个救世的元戎宰辅呢!”
兰古春本是和尚的俗家姓名,因为从小就只穿灰色的鞋子,因此法号叫做“灰鞋”。兰古春见于谦如此聪慧,就和他成了莫逆之交。后来于谦进入翰林院,随后又做监察御史,做到晋豫两省的巡抚,期间得罪了很多亡命之徒,多赖兰古春的保护。于谦遇到疑难案件,兰古春也会帮着他出出主意。在于谦身边,兰古春承担着保镖兼师爷的职务,地位超然,只是时不时地还和于谦互相讥讽一番。
武状元难文状元
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杨慎(1488-1559),明朝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进士。嘉靖三年召为翰林学士,少时即以诗文知名,有诗文集《升庵集》和散曲集《陶情乐府》。
相传正德年间,杨升庵中状元后,从水路省亲,行至一河水较窄之处时,恰巧遇到武状元所乘之船行至此处。双方为了各自身份,便互争先后,结果双方都不能前行。为此,双方发生争执,武状元对杨说:“你是文状元,一定擅长对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个上联。你如果对上来了,我就尾随在你的船后而行;你如果对不上来,就要让我先行。”杨慎自负文才,一口便答应了对方的提议。于是武状元乃出上联云:
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以“橹速”谐三国时东吴名臣“鲁肃”,以“帆快”谐西汉初期名将“樊哙”,意含“文不及武”。杨升庵一时难寻对句,不得不让自己的船尾随武状元之后而行。
这成了杨升庵的一大憾事。几年后,他的儿子儿媳拜堂鼓乐齐鸣之时,他突然高兴地大喊一声,原来困扰他多年的联语终于对出来了: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以“笛清”谐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西汉名相“萧何”。鲁肃与樊哙相比实有高下,而狄青与萧何相比,萧何更胜几筹。杨升庵终于了却了平生一大憾事。
祝枝山春联戏员外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1460-1526)是明代书法家,“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其书,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最有成就。
有一次,一个嗜财如命的员外请他去写春联,他凝思片刻,便提笔写下一副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富员外读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很高兴,于是付了不菲的润资,设宴款待后还亲自送祝枝山出门。
谁知他把对联贴出去后,刚进家门便听门外有人高声念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富绅气得七窍生烟,却有苦难言,只好自认倒霉。
唐伯虎巧讽富商
门前生意好像夏夜蚊虫输进输出
柜里铜钱恰似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等。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江南四才子”之一。有一天,一个富商带着唐伯虎一位朋友的信,来求唐伯虎为他新开的一个店铺写一副吉祥对联,以此装点门庭,招徕顾客。这个富商是一个胸无点墨、见钱眼开偏又喜欢附庸风雅的势利小人。唐伯虎了解到这些后,实在不愿为之费力,但又碍于好友面子,只好勉强写就一联:
财源似流水
生意如春风
岂料富商一看,面露不悦之色,认为“春风”、“流水”这些词太文气,太含蓄,未能把“发财”的意思点明,要唐伯虎重写,并要突出强调财源广进之意,句子粗俗点也不要紧。唐伯虎无意与他争辩,稍加思索,一挥而就,又成一联:
门前生意好像夏夜蚊虫输进输出
柜里铜钱恰似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富商这才眉开眼笑,叩谢而去。谁知对联一贴出,围观的人差点笑掉大牙。
四秀才对联斗县令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遇黄昏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省临川县有四个秀才,名叫陈际泰、罗万藻、张世纯、艾南英,他们都是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学生,文采出众,远近闻名,人称“四才子”。
某年,当地来了个新县令。这个县令读书不少,能诗善对,自视甚高。上任不久,听得“四才子”之名,心中很不以为然,于是他令人去传“四才子”到县衙中来与他答对。谁知差人传过话后,一连几日毫无动静。县令心中先是疑惑,后来又想,恐怕这四个人乃是浪博虚名之徒,如今知道我有真才实学,又是一县父母,吓得不敢来了。又过了几日,县令便将此事淡忘了。
不久,县令坐轿出城办事,待事毕回城,已是下午。当他上到文昌桥头时,忽然发现桥中间躺着四个大汉,都没穿上衣,袒胸露腹,大模大样地伸开手脚躺着,见县令来了,也丝毫没有起来让路的意思。
跟随在县令身旁的衙役们见了这番情景,以为他们是哪里来的野汉吃醉了酒躺在桥上撒疯,于是赶上前去,抡起皮鞭,要将这几个人痛打一顿。谁知其中一个大汉将眼一瞪,叱道:“休得无礼!我等四人是你家老爷请来对对的!”差人们忙向县令禀报。县令才知这就是“四才子”,于是命轿夫们将轿子抬到近前。只听那四人齐声念道: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县令听了,大吃一惊。原来当地方言“章”与“昌”同音,“上文章”是说桥上四人俱都满腹文章,“下文章”是说文昌桥在四人身子底下,光着脊梁晒太阳,正是“文章桥上晒文章。”
县令沉吟良久,搜肠刮肚,许久不能对出。“四才子”哈哈大笑,说:“大人既然对不出,自当绕道而行,恕小民们不让路了。”县令羞愧难当,只好令轿夫们改道而行。天将黄昏之时,县令一行人来到一个渡口,等船渡河。此时暮色四合,野烟袅袅,附近几个村子笼罩在静静的暮色里,十分平静。县令不禁来了诗兴,于是问差人道:“渡口旁的这个村子和对岸的那个村子都叫什么名?”
“告大人,渡口旁的村子叫前黄昏,对岸那个村子叫后黄昏。”
县令又问:“这个渡口叫什么名字?”
“这个渡口叫黄昏渡。”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县令嘴里念叨着,他本意是想把这几个名字融到诗中去,但嘴里来回一念,突然悟性大发,连连击掌道:“有了,有了!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