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
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如果有一种装置把人与大地隔绝开来,切断了人的来路和归宿,这样的装置无论多么奢华,算是什么家园呢?
人,栖居在天空下,仰望苍穹,因惊奇而探究宇宙之奥秘,因敬畏而感悟造物之伟大,于是有科学和信仰,此人所以为万物之灵。如果高楼蔽天,俗务缠身,人不再仰望苍穹,这样的人无论多么有钱,算是什么万物之灵呢?
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创造,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之谓也。
一位英国诗人吟道:“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创造城市,在大地上演绎五彩缤纷的人间故事,证明了人的聪明。可是,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把自己与上帝的作品隔离开来,那就是愚昧。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排挤和毁坏掉上帝的作品,那就是亵渎。
城市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也不必阻挡。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使城市化按照健康的方式进行,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人类的作品与上帝的作品之间,在人与自然之间,达成最佳的和谐。
2006年3月
人间真情的个案
乌尔沁是我的朋友。不过,我和他见面并不很多。在我的印象里,他踪影无定,常常数月没有音信,然后一阵风似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又一阵风似地消失了。后来我悟到,其实这是因为他不想多打扰我。天下有一种人,你不需要和他相处多久,就很快会信任他,乌尔沁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虽然见面不多,我仍觉得他是我的一个真朋友。
和乌尔沁相识之初,我就感觉到了他待人的诚恳。他是一个厚道人,遇事总是体贴地为别人想,替人办事十分细心周全。他的性格中也有明显的弱点,比如说太认真,甩不开,以至于你会觉得他有些迂。在今日的世风下,他的优点和弱点似乎都对他不利。他给一位大首长当了许多年秘书,谁都知道,这个职位在中国是晋升的捷径,可是在他身上丝毫没有发生这个效果,到头来依然一介布衣。他在择偶一事上屡屡不顺,依我看毛病也出在太顶真,几乎到了非白头偕老就不交女朋友的地步。有时候我禁不住想教他学坏一些,可惜他学不会。
在很长时间里,我只知道乌尔沁的汉名,不知道他是蒙古族人。直到有一天,他把他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不良父母》拿来送我了,我才从作者署名知道了这一点,也知道了他的一些身世。几天前,他带着《艾姑家书》的校样来看我,我读后对他的身世又多了一点了解。幼年父母离异,这一早期经历无疑在他的心理上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应该为他庆幸的是,他有这样一个爱他疼他的姑母,把他视同己出,从他四五岁起就像亲生母亲一样抚育他长大成人。令人感动的是,这位姑母不是亲母,胜似亲母,二十年中给他写了数百封家书,一封封情真意切,苦口婆心,向他证明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乌尔沁深知这种真情的价值,所以把这些家书精心保存,现在又把它们编选出版。心灵的健康生长是不能缺少爱的滋养的,我揣测,倘若没有姑母的爱,性格内向的乌尔沁不知会成为怎样孤僻的一个人呢。他之待人一腔真诚,表明他对人有相当的信心,在这信心中一定有姑母的爱起着作用。
艾姑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先后担任过幼儿园、中学、大学的老师和报社的编辑。从她的信中可以看出,她属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成长的那一代人,受那个时代的浸染很深,观念上比较传统,生活上十分节俭,处世做人上极其本分。她的经历也很不顺遂,有过亲生女儿夭折的创痛,加上人生其他不如意事,使她的性格偏于郁闷。然而,唯其如此,她就更需要倾诉。不妨说,她之需要乌尔沁,并不亚于乌尔沁之需要她。自从乌尔沁离开她到异地上学和工作以后,她就把自己带大的这个侄儿当作最知心的朋友,通过书信和他谈心,向他讲述各种思绪、见闻、感想。从她的讲述中,我们不但能感觉到一种亲情的依恋,一种刻骨铭心的关爱,而且能看到一个正直的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下的真实心境。
出版物中多名人书信,而这只是一本凡人家书。毫无疑问,真正的伟人书信有其特殊的价值,能使我们欣赏伟大心灵中的思想的轨迹、智慧的闪光和隐秘的悲欢。但是,凡人家书也有不该忽视的价值。当今社会的特点是日益开放,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人们的交往范围极大地扩展了,另一方面某些亲密的情感纽带却明显地松弛了。我可以断定,认真的家书、情书、朋友通信在今日都已成为稀少之物。哈耶克是一位为开放社会热情辩护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然而,连他也对今日人们的责任感弱化表示担忧。他指出,责任必须明确、有限,才能有效,为此他提倡小范围内熟人之间的责任感。我们确实不能想象,一个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不负责任的人,他会有真正的博大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我认为,尤其在我们的时代,爱心和责任感的每一个具体的个案都是值得珍惜的,它们使我们感到,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不可捉摸的繁华世界上的孤魂。
2002年8月
中国医疗界的良心和光明
——《吴孟超画传》序
在中国医学界,吴孟超的大名无人不知。自从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这位今年八十四岁的名医大德也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本书是关于他的第一部传记,清晰地勾勒了他迄今为止的人生历程、科学业绩和品德风貌。我有幸成为这本书的最早读者之一,阅读之后,心中对传主充满敬意。在我眼前呈现的吴孟超大夫,是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是医术高超的神刀手,更是一个拥有善良、高尚灵魂的大写的人,在他的身上,科学创新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要了解吴孟超的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只需提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在人类的疾病中,癌症仍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而肝癌又是癌中之王。中国是肝癌最高发的地区,全球每年约有一百万患者,其中一半左右在中国。由于早期诊断异常困难,迄今为止治疗肝癌的最有效方法是手术切除,但肝脏内血管密布,胆管、淋巴管叠合交叉,手术难度极大。五十年前,当吴孟超进军肝胆外科时,这个学科在中国尚是一片空白,肝脏手术无一例成功,在世界也是薄弱学科,手术成功率非常低。这样一个领域,重要、艰难、基本空白,召唤着既有责任感、又有探索的勇气和智慧的人去开拓,历史选择了吴孟超,偶然中有其必然。
最传为美谈的是吴孟超在手术室里的风采,这个身高只有一米六二的小个子此时如鱼得水,立刻进入最佳状态。“吴孟超从护士手中接过手术服,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衣服的两边,用力一抖,然后潇洒地抛向空中,在衣服下落的时候,他敏捷而自如地将双手插入袖口,戴上无菌的橡胶手套。”这一段描写令人入迷,我仿佛看见了一位魔术大师登场。在护士和晚辈医生眼中,这时的吴孟超的确是一个魔术大师。最神奇的是他的那一双手,因为年迈,平时写字还会颤抖,一拿起手术刀,如此坚定、敏捷、准确,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多余动作,手术成了令人赞叹的艺术。这一双手从开出的小窟窿伸进患者的腹腔里,好像长着眼睛一样,能够迅速确定癌肿的位置并进行分离,如果遇到大量出血,能够立即摸到破裂的血管并止血。当然,这缘于他对肝脏的构造了如指掌,也缘于他几十年练就的奇妙手感。
吴孟超有精湛的医术,但他始终把医德看得比医术更重要。他带学生时最强调两点,一是对工作要严谨、细致、有耐心,二是对病人要热情、善良、有爱心。按照我的理解,前者是科学的医风和学风,后者是人文的情怀和修养。事实上,无论中外,最优秀的医生都必定具备这两种品质,既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又是博爱苍生的人道主义者。最令人感动的是,虽然技冠医界,名播四方,吴孟超仍然葆有最质朴美好的人性,善良而充满爱心。鉴于现代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这一点尤其可贵,为广大医生树起了一面鉴照自己的镜子。
合上这本书,我感到无比温暖。吴孟超,一个可敬可爱的医生,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国医疗界的良心和光明。
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