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1,你为什么不幸福?
9439400000035

第35章 股市,还能再跌吗?!

回答股市是否跌到了底,并不是个容易的问题。单从行情上判断,是不存在理论上的“底”的,这个道理其实非常好理解——能跌到2200点,就可以跌到2000点甚至更低的位置。

那么,在2012年里,能不能指望政府的力量呢?

答案恐怕也是否定的。

事实证明,新一届的证监会动作不少,作用不大。这其实印证了制度性问题其实是难以纠正的错误,想要靠小幅度的修正来实现一劳永逸,是件永远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在中国,任何微小的修正都会涉及到利益的纠葛,也无一例外地会非常艰难。

11月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做出明确的分红规划,并细化对股东分配的形式、现金分红的条件以及比例,希望借此解决颇令投资者愤怒的分红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不分红,这不是一件新闻。截止2011年上半年,有近百家上市公司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没对投资者进行分红回馈。而有些公司虽然进行一定比例的分红,但选择将利润保留在上市公司内部,不掏现金只配转股票。

看起来,强制分红是从上市公司口袋中掏钱送给股民,应该算是证监会的善政一件,但如果我们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观察就会清楚:政策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谁敢担保,股市不会再跌得惨一点,用股民的钱来给股民分红呢?谁又敢担保,分红之后不会出现报复性下跌呢?

再看令股市动荡不已的罪魁祸首之一——“国际板”。如同前面说过的那样,推出新事物,既是证监会的爱好;也代表了它对新权力的渴望与追逐。后者在体制内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认同。

2011年11月2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发表言论:“国际板对A股只会有有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只会有有利影响,对投资人更是有利影响。”

上海副市长屠光绍表示:“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配置国际金融资源,境外企业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必然的结果。”

上海市金融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表示:“如果欧洲政府可以在中国发债,中国老百姓可以用人民币直接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或债券,那么可以想象,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贡献将更大。”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不但体现中国发展的长远利益,也是完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需要。”

把这些来自官方的声音捏在一起听,就会发现我们的判断是基本无误的,对于一件可以培育新权力,培植新利益的事情,官方总是会以最大的热忱来推动。那么,这件事情对于股市的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几次官方背景的发言,就足以让A股市场地震,当国际板当真出现的时候,会带走多少A股的资金、会让A股出现怎样的景象,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

更糟糕的事还有,A股市场发展到今天,官方对于各种欺诈行为的治理总是难见成效,现在引来国际骗子,监管方有没有应对的预案?股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追讨损失?出了事情打国内官司还是国际官司?国内起诉最后能不能执行?这些都是问题。

中国的股市行进了20多年,市场监管者和媒体莫不以“投资有风险。后果请自负”的逻辑来要求股民,这一点是造成股市恶性生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不妨来做一个预言:只要官方还在用这样的思维来行事,那么无论是强制分红这样的“善政”,还是推出国际板这样的恶政,其结果都会让股民成为最终的买单者。在这个问题上,2012年并不具备任何特殊性。

说到这里,是不是该拿出结论——2012年不宜炒股呢?

答案恰恰也是相反的。

中国的投资者有一种趋同性,那就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一定是好事情。这其实正是错误的。用一句话可以把投资的本质说的很清楚,那就是“投资是捡垃圾,不是凑热闹”。

现在不难看出,股票已经变成了人见人厌的垃圾。这可能正是一个投资者的好时机——当股票跌到这么低的价位,股市就渐渐失去了融资功能,监管者的权力再大,在一个萎缩的市场里也难有作为。用我们的逻辑来思考就能得出判断:监管者着急了,投资者就有机可乘。

因此,2012年要做的,不是盼望更多的所谓“善政”,而是从“恶政”的调整间歇里找机会,不是跟着黄河入海,而是借势冲上河中滩。这正是风险游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