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钱与民俗
9465500000019

第19章 后 记

钱崇拜,是中国古来民俗特征之一。其中所反映我们民族意识的一个侧面,值得认真分析。然而也应当指出,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遗存中,在钱崇拜的另一面,还可以看到更为重视“礼”的传统,更为重视“德”的规范,更为重视“义”的准则,而对于钱这种物质生活的“上帝”绝不顶礼膜拜的情形。

在唐人寒山《诗三百三首》中,多可看到体现对于拜钱主义之深刻省悟的诗句。例如所谓“努膊觅钱财,切齿驱奴马”(第九四首),“千个争一钱,聚头亡命叫”(第七一首),以讥讽语气评价有关社会现象。又如“富贵疏亲聚,只为多钱米”(第一二四首),“只为爱钱财,心中不脱洒”(第二七四首),“寄世是须臾,论钱莫啾唧”(第一四六首)等等,浅白平易的文字之中,有人生哲理的意味。陆游《苦贫戏作》诗有“箕踞浩歌君会否,书痴终觉胜钱痴”句,则体现出在钱神面前坚守自己的文化立足点的信心。宋元时代文人间似乎曾经流行“钱痴”的说法,以为对富贵无才学者的讽刺。沈括谈到石曼卿邻家“钱痴”(《梦溪笔谈》卷九)。沈与术《次韵题沈传曜瘦节堂》诗:“平生一字不疗饥,谁云"核能瓠肥。牙签玉筯五鼎食,是中有趣非钱痴。万事颠倒绝可嗤,此腹却受将军讥。”调侃之言,也说到钱痴。又如赵蕃《幽居即事八首》之五:“月皎白发可数,冷风病骨难支。何许林中肉醉,谁家世上钱痴。”金人王寂《题刘德文乐轩》:“朱门钱痴豪且奢,氍毹按舞催筝琶。萍騡豆粥何足道,猩唇熊掌来咄嗟。”元人袁桷《清明行》中也有这样的诗句:“君不见,江南卿相墓,五凤飞楼锁烟雾。诸郎钱痴恣歌舞,不识当年出勤苦。杨花飞尽犹不来,空有啼乌满荒树。”对“钱痴”的鄙视,自然是以自身“冷风病骨”、“萍騡豆粥”生活为认识基点的,然而却不可以看做狭隘的私人情绪,其中其实深含着社会的公义和文化的远见。

在平民语言中,可以因“钱财如粪土,仁义重于山”等等感受到其志凛如,也可以看到“钱心重,情分少”一类的社会批评,至于所谓“钱眼里安身”,“钱眼里坐”,“钱眼里面坐”,“坐钱眼中间转”,“铜钱眼里做工夫”等俗语,更是对贪婪物欲的辛辣讽刺。“铜臭”一语,很早以来就明确表现了对于钱的社会影响力的极端蔑视。所谓“一生铜臭者”,士人往往深心以为不齿。更有“笑杀人间铜臭”语,鄙夷的倾向更为强烈。不论这些言行是否有矫情或者偏执的成分,不论他们所据以抗击钱神的精神信仰是否有长久的文化价值,这种社会现象我们不仅不可以忽视,而且有必要对于其文化精髓进行更认真更深入的发掘。

本书是在《钱神——钱的民俗事状和文化象征》(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的基础上完成的。文字部分有较多删改,也有一定篇幅的补充,插图大多是重新选定的。定稿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曾磊、韩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赵宠亮、崔建华、吕方的帮助,谨此致谢。

王子今

北京大有北里

2011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