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芦荻村
9499100000195

第195章 8、梁老师也是为情所累

8、

早饭后,住校的同学们回到教室,走读的学生也陆续到校来到教室,东北角那张桌子空着。人们都在担心着即将发生的一场电闪雷鸣。

梁东杰终于来了,出乎意料的是他面带笑容地进了教室,面带笑容地来到了自己的座位,面带笑容地开了锁,拉开抽屉,又面带笑容地一件件擦拭清理着被尿液淋湿了书本文具。——他没有发脾气。最后,黄西林垂着脑袋拘谨地进了教室,来到座位儿上,小心地帮着梁东杰清理着。谜底解开了:黄西林同学到路上去迎接了梁东杰,提前做好了疏通工作,达成了谅解,避免了这场电闪雷鸣。

一天夜里,女教师宿舍出了事儿。深夜,鞠老师开门出去了,恰巧戚老师醒来,只道她是出去解手儿,黑暗中也没有说话。一会儿门开了,戚老师见鞠老师进来了,身后还紧跟着一个披着大氅的男人也闪进了门。戚老师依然装作睡熟了样子,还发出轻微的鼾声。过了一阵,戚老师起来,装作平时两个女人同室的样子,很随便地说了句:“尿尿去!”开门出去了,随手拉上门,却轻轻扣上门镣子上了锁。一会儿,戚老师领着刘校长和王子立老师打着手电来到女教师宿舍门口儿。戚老师开了锁,推开了房门,见宿舍里亮着灯,鞠老师和梁老师穿戴整齐地坐在鞠老师的床沿儿上。梁老师正闷着头抽烟。也许是戚老师的锁门声惊动了他们,起来开门发现上了锁,情知被算计了,就穿戴整齐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将要降临的一切。刘校长、王先生领着梁、鞠出去了。临出门鞠老师朝着“黑瓦罐儿”甩过鄙夷的一瞥,狠狠吐了一口唾沫。

次日,学校一切照旧,教学照常进行着。下午放学时,梁老师找到梁东杰:“回去叫您大娘明儿个过来!”第二天梁东杰一到校,梁老师便催问:“怎么?您大娘还没来?”梁东杰来到教室就当着班上的同学笑着说道:“看俺大爷急的!昨儿个带信,今儿个就急不可耐了!”看来,梁老师也是为情所累,“品菊”事泄,只好退而求其次,转而复寻“山荆”了。

梁东杰的大娘来了,也借住在大孙家。几乎同时,汴水县的“文教”也来了。因为学校太小,房舍有限,男女之事事属私密,更顾及对学生的影响,找梁、鞠谈话都是选择在学校周边沟沟坎坎的僻静处进行。学校南面一里许有一条干涸的河沟儿,“文教”和梁老师的谈话就在那里进行,事本隐蔽,却不料又被梁东杰路过时看见了,所以隐蔽也就变成了公开。随后不久,梁、鞠便从蒿南小学里消失了。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冬天发生的教师桃色案尚未消淡下去,春天又发生了一起学生风流事,好像冥冥中有意将这一学年安排成性教育性启蒙和性展示年似的。这年春天,蒿南小学的一次团、队活动安排到白山去参观白山闸水利枢纽工程,带队的是少先队辅导员、教导主任王贺和少先队大队长孙瑛。参观完毕,到了集合返校时间,却不见了大队长孙瑛。王贺只好亲自组织集合排队清理人数,少了两个人,除了孙瑛外,还有一个是胡英。王贺安排队伍原地休息,带领团、队干部四处寻找,并且不住的呼唤着那两个人的名字。王贺带人转过一个山嘴儿,在山坡下的一个小树林里找到了他俩。也许是听到了呼唤声,他俩正手忙脚乱地提裤束腰,慌乱狼狈。人们常说:“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如果稍作改动,倒是很符合他俩的此情此境的——

欢娱嫌昼短,缱绻误归期。

孙瑛,原名孙彦英,后来自己更名孙瑛。大孙家人,家境清寒,母子相依为命,家庭成分是个怪眉怪眼儿而又拗口的“小土地出租”。孙瑛报起他家家庭成分时便报说是“小腿肚子多粗”,都逗得人们哄堂大笑。年龄渐长,出落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更兼能言善辩,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出色后生。当时在校读六年级,青年团员,任校少先队大队长。胡英,小胡家人,原名胡世英,后仿效孙瑛更名为胡英,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妩媚可爱的青春少女了。孙瑛与胡英这一对挺般配的少男少女由相互爱慕到因爱生情,又为这满眼的春色春景春声春情所惑,于是把持不住偷食了禁果,误了归期,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

回到学校,辅导员王贺找孙瑛谈话,孙瑛拒不认错,气得王贺拍桌子。孙瑛也对着拍桌子,还罔顾校规、队规和学生守则的规定,辩称: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恋爱的自由。最终孙瑛、胡英被双双开除学籍。

暑期到了,田明理和他同班同学结束了蒿南小学高级部学业,手捧着《毕业证书》毕业回家了。正如一首歌曲唱的:

七月的熏风吹送着花香,祖国的大地闪耀着阳光,迈开大步走向生活,条条道路都为我们开放。再见吧,亲爱的母校!再见吧,敬爱的老师!看呀看呀看呀,您抚育起来的小鹰展开了翅膀!

田明理端详着自己的第叁号《毕业证书》:上面有刘校长亲笔楷书的端庄刚劲的签名;上面有一张似曾相识而又感到陌生的表情拘谨的少年的相片,但是那身上的黑色直贡呢制服却十分熟悉。为了照相,毕业班学生早在学业结束以前专门进行了一次远足活动——步行到八十多里路远的汴水县城。农家人通常是不照相的,他们不需要相片,甚至不知照相为何物。更有迷信的说法,说照相要摄人气血,损人元气,败人运气,说不信你看照相底片上那泛红的色晕就是被摄上去的气血。大槐树田家祖辈们没有照过相自不待说,就是到当时,也只有田仁喜早年在南京部队里当马夫时照过相,再就是田大忠到县里参加农村干部培训班时照了一张证件用的一寸半身免冠相片。所以,集镇里没有照相馆,要照相只有到汴水县城。当时交通不便,更没有汽车,只有靠步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