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吴宇森传
9543700000013

第13章 英雄无泪(下)

一九八三年,地产商人王德辉被绑架勒索一千一百万美元,香港警方拘捕四人。

香港专业人士访问北京,就香港前途问题提出意见。

许家屯抵港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香港加价风潮炽烈,十四个团体举行遏止加价风大会。

恒隆银行发生经济危机,港府紧急接管。

佳宁集团破产。

因香港前途不明朗,港元大跌至1美元兑9.8港元,财政司宣布固定美元兑港元汇率为1:7.8。

在那风雨飘摇的年头,吴宇森的事业也处于“前途不明朗”的阶段。那时候,吴宇森完成了他在嘉禾的“黄昏之作”——《黄昏战士》,却惨遭“冷藏”,到一九八六年才解冻上演,改名《英雄无泪》。

英雄无泪,多大的一个讽刺!

一九八四年,香港连续发生持真枪抢劫事件,三人死亡,包括两位警长。

一架由香港飞往北京的英航客机被一名香港居民骑劫至台湾。

怡和公司宣布迁册百慕大,引起社会震荡。

英国外相杰弗里.豪访港,正式表明英国于一九九七年将香港交还中国。

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在经过两年的密集会谈后,于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草签公布,双方代表团团长,在草签仪式中说这是一项“历史性的文件”。中英双方以国际协议的方式,宣告香港的政治地位在一九九七年以后发生重大变化,包括:

一、中英分别声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的主权及治权,正式交还中国。

二、中国在恢复行使香港主权后,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共列有十二条。

三、直至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之前,香港仍由英国管治。

另外阐明关于香港土地契约问题,并阐明上述各项声明的实施、生效日期及约束力等等。

那时候,嘉禾电影公司对吴宇森的“约束力”也随着他蝉过别枝,成为历史。吴宇森与新艺城签下协议后,一心大展拳脚。没料到换来的,竟是更大的落寞与惆怅。

粗陋的影片

“拍完《八彩林亚珍》,我有很强烈的意愿,就是离开嘉禾,因为我真的很希望能拍到我心目中的理想电影。”

苦于合约缠身,吴宇森化名吴尚飞为新艺城拍了《滑稽时代》之后,继续履行合约,为嘉禾执导《黄昏战士》。

从冷藏三年才总算曝光的这出战争片看来,吴宇森在创作过程中,阻力重重。

“这个制作的原意,可能是想大搞色情暴力和残酷古怪的噱头,因而安排法国女孩裸胸,又忽然有三个裸女服侍美国逃兵,还无端搞出一场赌博闹剧。不过吴宇森向来崇拜武侠,而不搞色情,他在本片尽量减少淫虐低级的噱头,增加悲壮而使片中人保持一点自尊与情义,没有过分‘折堕’地变为畜生……此类噱头戏很易弄得走火入魔,吴宇森今次有所节制,没有陷入邪道,因而不会太令人反感。但由于素材所限,本片也无法真正发挥他的长处。”

不愧为多年影友,石琪的一番话,可说是吴宇森的体己语。而《黄昏战士》其后改名《英雄无泪》,也正是吴宇森这无用武之地佳的写照。

连吴宇森的师父张彻也认为,《英雄无泪》“是一部粗陋的影片”,即使一九八六年挟《英雄本色》之余威而上映,卖座仍只收二百八十多万,成绩连合格也及不上。而事实上,吴宇森在创作过程中的投入和努力,还是值得鼓掌的。

吴宇森选择了泰国作为实景拍摄场地,拍出了金三角游击野战的重重惊险。在欠缺资金的困境中,仍营造出火力十足的战争场面。问题是,即使吴宇森真的有点石成金的魔力,也难敌《第一滴血》之类不惜工本的好莱坞巨资大制作。先天不足的电影题材,加上单薄的剧情,《英雄无泪》一语成谶,也属意料中事。

“《英雄无泪》拍好之后,连上映也没机会,而我后期拍的喜剧也不卖座过档新艺城,我以为可以重新振作,却没料到,他们要我到台湾去当分公司的总监。我当时很不快乐,因为他们曾答应我,假如我跟他们合作的话,他们会让我拍我心目中的理想电影。”

晴天霹雳

吴宇森梦想,只要一离开嘉禾,他就一定要一偿心愿,开拍一部像法国导演梅维尔的《独行杀手》那样的电影。谁知道晴天霹雳,新老板没有让吴宇森一展所长,却把他调到台湾去,美其名曰当总监,干的却全是吴宇森既没兴趣也不擅长的行政工作。作为一个视电影为生命的导演,那种失落感,不言而喻。

“我当时简直有一种被放逐的感觉,因为当总监不仅要管理整间公司,还要监制电影、处理电影的宣传工作、跟院商打交遂、争取戏院上映新艺城的电影……”

被放逐到老远去,干的却是琐碎而烦人的工作,味如鸡肋,还要承受人事压力。

“在台湾新艺城的旧人很不明白,为什么公司要派我过去,言下之意像是说我抢了什么人的饭碗似的。又质疑我根本不熟悉台湾的事务,到底我能做到什么?那两年我真的感到很灰心,虽也算拍了两部电影,一部《笑匠》、一部《两只老虎》,但都是喜剧,依然不是我想拍的东西,结果都很不成功。很多时候,我都借酒消愁……”

酒入愁肠愁更愁。幸好,吴宇森在异地他乡,总算找到他的知心友。当年支持吴宇森开拍《笑匠》和《两只老虎》的龙翔公司老板王应祥,就是吴宇森一直念念不忘的一位落难知己。

受不了就撞墙

“吴宇森这个人就是讲义气,你有什么要他帮忙,他二话不说就做了。工作时任劳任怨,从来不发脾气。吃了亏,也不说一句话。嘴巴里从不讲人家半句坏话,有什么事都往肚里装,实在受不了就自己撞墙!”

王应祥的生动描述,真正说出了吴宇森为人的“实况”,不只在台湾,就是在香港也一样,这位导演的特色就是从不发脾气,从不骂人,而吴宇森的头硬还是墙壁更硬,在很多片场都已做过实验。

旧地重游,两年前吴宇森再临台北。站在铁马阵前,望着红绿灯由黄转红,他大踏步地走过对面马路去——那里,迎着他的有“温州大馄饨”、“台式牛肉面”与“宝岛槟榔”。

“以前在台湾的日子,我很喜欢在路边吃东西。我最爱吃一道叫做卤肉饭的台湾菜,就是将猪肉碎拌在饭里,很好吃的。还有这里的牛肉面,都是非常美味的。”

工作上得不到满足感,只好寄情生活。作为一个台湾女婿,吴宇森不知道是爱“牛”及“岛”,还是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反正不论在人情、美食还是生活节奏上,吴宇森都如鱼得水。

“在这里生活比较自由轻松一点,我就是喜欢过这种普通人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亲切感,人情味也就浓一点。我很喜欢了解台湾人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思想,我发现他们都很豪爽,做人很够朋友的。大家都很坦白、很诚恳。我喜欢和台湾人喝酒,他们一拿起酒杯,就自自然然有一股豪气。”

然而,异乡无论多好,也减不了吴宇森思念香港的游子情。吴宇森当年的好兄弟徐克和泰迪罗宾,经常飞到台湾去鼓励他、开解他。言谈之间,就很感受到这位放逐导演的心情。

“我实在挨不下去了!感觉简直是浪费时间。我不能再给自己太多的痛苦与无奈了。再这样下去,我的意志会渐渐消失……”

泰迪罗宾还记得:

“我和阿徐有一次去探望他,他跟我们说,真的很想返回香港。阿徐跟他说,既然在这里不快乐,那就回去吧!”

在泰迪罗宾和徐克的鼓励下,吴宇森咬一咬牙,回到香港来,再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