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吴宇森传
9543700000016

第16章 喋血街头

一九八九年,中环康乐大厦易名怡和大厦。

小巴司机罢驶,抗议香港警方抄牌。

冠军骑师雷诚堕马,引致重伤。

九巴招聘首批女司机。

香港法律实行双语制,揭开司法史新的一页。

富商杨受成险遭绑架,期间发生枪击事件。

新华社设置胡耀邦灵堂,五千港人前往吊唁。

逾二十万工人签名及游行,反对输入外地劳工。

亚洲电视因剧集过分暴力而被罚款三十五万元。

大量越南难民涌入香港,大鸦洲被辟作临时难民营。其后发生船民大暴动,一度失控,警方束手。

旺角发生骚动,香港警方以催泪弹及警棍对付滋事者。

香港首次发现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的病例。

港人争取居英权,多次游行。

英国外相贺维访港。

新加坡放宽移民限制,市民争相赶往索取移民表格,秩序大乱。

著名电视艺人钟保罗因欠下高利贷而堕楼自杀。

八十团体车船大游行,要求香港当局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

全世界最大花灯于中秋节展出于维多利亚公园。

东区海底隧道正式通车。

港督施政报告宣布耗资一千二百七十亿,确定在赤(鱲)角建新机场,并在昂船洲及青衣岛建八、九号货柜码头。

位于大屿山宝莲寺全球最大的露天青铜天坛大佛,举行圆顶及洒净仪式。

华尔街股市于十月十三日“黑色星期五”狂泻一百九十点,全球股市广受牵动,港股跌一百八十点。

那时候,吴宇森刚刚拍完英雄片《义胆群英》,又开拍了《喋血街头》。

沉重打击

“《喋血街头》的前半部,是根据我的前半生改编的。”

石硖尾徙置区、“六七暴动”、教会授舞、扮猫王,复杂的甜酸苦辣,都纷陈在《喋血街头》中。然而,吴宇森拍《喋血街头》,更大的动力,是当时的社会运动。

就像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过客》那样,吴宇森很用心、很努力地去拍,结果换来的,却是另一次重大的打击。

耗资二千七百万元摄制的《喋血街头》,上映十七天后,以八百五十五万的票房撤下银幕。那时候的吴宇森,一派英雄落寞。他这样说过:

“这次对我的打击很大,我也曾经伤心过。我伤心,是为了每一位演员、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都受到了挫折。我们很认真地对待这部电影,仅是搜集资料,我们就花了四个月,还有不少金钱。为了力求真实,无论是有关当年香港的时事、史实,像徙置区的暴动;当年的流行服饰,以至越南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我们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去捜集资料。一些新闻素材甚至战争场面,只要能配合剧情的,我们都把那些片段化为戏剧。同时,我们力求保存个中的真实性,这就要下加倍的功夫。我们亲身前往越南做资料搜集,就连一间草屋、一块戏院招牌……不管多么细致的东西,我们都做足了工夫。”

由于用心,寄望自然大。令吴宇森感动的是,努力的并不止他这个雄心万丈的导演,就是每位演员,像梁朝伟、张学友、李子雄、任达华、甄楚倩等,都演得前所未有的卖力。

“我伤心的是,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受了挫折。至于个人,我在电影圈已二十年了,起起落落都已视作平常。当然,怎么说这也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我不觉得《喋血街头》是我的失败之作。我不会改变作风,我还是会依着自己的感受去拍电影!”

吴宇森的豪情壮志,可不是说说而已。吴宇森这打不死的英雄,也依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导演最痛

《喋血街头》上映的时候,有人以为吴宇森是为了迁就西片市场而拍越战背景的电影,这误会也实在太大了。

“我并不是为了迁就西片市场而去拍越战,事实上在电影中我传递着很强烈的讯息,躭是利用越南来影射现在(八九十年代)和未来的香港,可以说是咱昔喻今。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替经拥有过美好的东西,现在仿佛都失落了。我把这些美好的过去重现,是想提醒人们应该重拾已被遗忘的那些价值观、温情和美德。同时告诉观众,战争只会令人扭曲、飘零。所以电影中我一直强调回家的盼望,不要再活在飙泊中,作为一个充满理想、一心“戏以载道”的导演,吴宇森的痛,不言而喻。

吴宇森的痛,也源于在电影长度控制上的身不由己。四十四万英尺的胶片,落在一些导演手中,可以拍成五部电影,吴宇森却要把那么长的胶片,浓缩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难怪当年吴宇森请来不下十人的剪接队,结果剪到临上午夜场之前的那个早上,依然无法达到导演的完美要求。

“最不完美就是香港上映的版本被迫剪掉二十多分钟的影片,我真的希望这出戏在上映时能够保持两小时二十五分钟的长度,但发行部说他们实在没办法,因为香港从没有一套电影是这么长的。最后我要求在午夜场上足本放映,戏院又不容许,结果只好剪了……”

吴宇森的失落,完全可以理解。一部电影,就等于一个导演的亲生儿,为了迁就现实而剪得支离破碎的电影,简直是“吾不欲观之”。结果《喋血街头》剪到最后,吴宇森说他要出去买衬衣,而当时只是破晓时分,哪来店铺为你服务?大家都明白怎么回事,而都不着一词,目送着吴宇森沉重的背影,无奈地摇头。

国际水平

《喋血街头》虽不叫座,却引起了香港电影圈甚至好莱坞与欧洲影坛的广泛关注。

有位好莱坞导演对吴氏暴力美学赏识有加,曾公开表示“《喋血街头》虽然过火得歇斯底里,但拍得奇美”。

香港著名影评人石琪有这样的评论:

“《喋血街头》是吴宇森自制自导的野心大作,倾注了他的个人感性,把热血男儿的友情与激烈战争的过程处理得非常激情火爆,映像出色,场面壮观,制作达到国际水平。另一方面,吴宇森感性夸张得超乎情理的缺点,也在本片表露无遗,结果是无论好人坏人,都陷于疯狂的自相残杀,血腥发挥压倒一切。

“故事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为背景,这是一个开始于浪漫的破旧立新,而归结于失去理智的狂暴悲剧的年代。此乃吴宇森的青春成长期。法国新浪潮、中国内地‘文革’、香港暴动和越南战火的冲击,一一在片中投射出来。”

《喋血街头》的史诗格局,在当时也得到影评人的重视,有人把许鞍华与吴宇森相提并论,认为许鞍华的《投奔怒海》与吴宇森的《英雄本色》,都极切合中英谈判期间的港人情绪,因而轰动一时,叫好叫座。至于《书剑恩仇录》和《喋血街头》,都是史诗式大作,企图对政治与人性作更深的刻画,结果都由于野心过大兼且太悲观,在本地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对香港电影比香港人更熟悉的电影专家方保罗,看过《喋血街头》之后,有这样的想法:“片中三个年轻友伴成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香港,因错手杀人逃往越南,却犹如身陷炼狱。他们亲历美国的掠夺与恐怖分子的袭击,以及种种酷刑,彼此友情亦渐渐变色。这是吴宇森最愤怒的作品。……文戏简略,枪战场面却拖长,再次暴露了吴宇森炮制动作场面时能放不能收的弱点,……《喋血街头》沉醉于好莱坞巨制那种非人化的战斗大场面,俨如吴宇森日后拍美国片的预告。”

知音的赞赏

与吴宇森合作多时的剪接师胡大为,是亲眼看着吴大导呕心沥血创作《嗓血街头》的一个人,对于这部史诗式大作,他又有另一番看法:

“我不认为《喋血街头》对吴宇森来说是一个挫败,我反而觉得它是吴宇森感情最澎湃、导演功力最到家的一出戏。看那些人物,你会看出很多层次来,外国宣传这部电影时,海报上有一句妙语:‘Thebestofenemy,theworstoffriend.’吴宇森在电影中表现三个男人由知己变成敌人的关系,就是这么一回事。电影不卖座,只是当时的观众大多喜欢轻松易懂的东西,而不是像《喋血街头》那样沉郁的电影。看完《喋血街头》,走出戏院,你会感到头顶有一大片乌云,挥之不去,那是一种很负面的aftertaste,却很能引发我们去思考。”

事实上,那时候吴宇森的《喋血街头》,也不乏知音:

“拍得苍茫火爆,充满末世奇情。”

“近年吴宇森正处于电影感与创作力最强盛的时期,《英雄本色》大获成功,《喋血双雄》引起西方影人刮目相看,而从规模、技术与影像而论,《喋血街头》每个大小场面都拍得灿烂可观,不但港片仅见,在西片也不可多得。此片的制片水平与导演功夫,是应该肯定的。”

“本片拍出末世悲情。”

《喋血街头》是吴宇森自组的吴宇森制作公司的头炮之作,没料到出W不利,票房惨败。而吴宇森最难过又最欣慰的,是为这部电影而亏本近二千万的金公主电影公司老板伍兆灿,说的一番贴心话。

“《喋血街头》票房失利,影评人和圈内朋友对它的评价也不好,当时我的情绪极其低落,有一种很大的挫折感。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从影以来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我将自己心灵的触动、我的个人生活体验与感受,都写到电影里。结果呢,我得到的是很不公平的评价,就在我消沉的时候,在我觉得全世界都误解了我的时候,有一个人——我最感激的灿叔……”

十五年前的一席话,吴宇森今天说来,依然一字一句,清清楚楚。

“我跟灿叔说:‘真对不起,灿叔,我把你的钱都蚀光了。’你猜他怎么说?他握着我的手跟我说:‘阿John,蚀光了钱不要紧,钱随时可以再赚。重要的是,你拍了一部好电影,《喋血街头》是你入行以来最好的一部电影。’哗!我真的很感激很感激!这样不计较得失又体谅别人的老板,到哪里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