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完了长篇小说《混子》第四稿的最后一个字,时针已经指到了2009年的5月12日的凌晨三点五十八分。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那条叫做维尼的狗,趴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四爪朝天地呼呼大睡。可能狗在睡觉的时候也说梦话吧,这厮不时地发出一阵阵怪里怪气的叫声。而我却借着咖啡的刺激,在熬过了整整九十个通宵之后,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直到现在满脑子都还沉浸在一个个人物当中——那是一群我非常熟悉的朋友,经过了几年的磨合,再过几个小时,他们就要被我一道装进特快专递的信封里,连同我的心一起发送到出版社。
既然已经写完了,想说点什么呢?就说说青岛吧。
我是青岛人,我爱这个城市。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青岛和全国的任何一个地区一样,拥有自己生动的语言形式和海洋文化内涵,拥有众多的家庭和自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版本的悲欢离合,但是为什么没有或者少有描写青岛的文学作品呢?我面前的青岛,不仅有海尔、海信和青岛啤酒,也有崂山、大海和奥帆赛,更有数百万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边边角角、支撑起这座城市脊梁的平民百姓,这些被称为百姓的小人物就是文化,更能代表着青岛的大文化!如果一旦脱离了这些小人物,那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
那么,《混子》这本书的出笼,就是一个小人物写给众多小人物们去看的一本小说。没有英雄式的豪言壮语,没有波澜壮阔的壮观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悬疑和惊险,仅仅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张家小哥或李家小嫚儿的凡人琐事成就了这本小说。从大杂院到大市场,一口带着嘎啦味的青岛话,一群喝散啤吃烤肉的小哥儿和小嫚儿,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对今天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透着一种亲切和熟悉。可能这里面就有谁的朋友谁的同学或者是谁的亲戚,都在这本书里集合,用青岛方言中的冷幽默,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和事,再现一个青岛小人物的生活百态众生图。
历史像一列负载过重的火车,承载着这座魅力无穷的海滨城市在时间轨道上奔跑了一百多年,抛弃了满清的总兵,辗碎了德国的炮舰、日本的战车后,裹挟着和谐的奥运之风,在科学发展观的导引下,驶进了一个崭新的和谐时代。
在我的视野内,湛蓝的胶州湾如同展开了的偌大锦缎,随风飘逸,摇曳起层层碧色波纹,在春的阳光下,反射出夺目的立体七彩。而洒脱的栈桥,英俊的琴岛,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柔软闪亮的锦缎之上。远处,一座座若隐若现的小岛似粒粒碎钻,生动地点缀着这片蓝色。更有帆影点点,鸥鸣鸟唱,海浪轻拍岸边的礁石,演奏出一曲轻柔的交响乐。
这就是青岛,我的故乡,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带给我的那份感动,即便是走到天涯海角也难以忘怀。深刻铭记在我脑子里的青岛,是一个和欧洲某座名城大致相似的城市,站在前海向北望去,几乎清一色的西式洋楼半隐半现地藏于山坡的绿树丛中,层层叠叠露出的都是尖尖的房顶和红瓦,与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植被融为一体,色彩搭配得令人赏心悦目。穿行于一幢幢不同风格的洋楼之间,曲曲弯弯的街巷,上上下下的楼梯和静谧的环境容易给人一种匪夷所思的梦幻感觉,宛若置身于某部世界名著中所描写的欧洲小城,把浪漫演绎到了极致。
文字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行当,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和文字打交道。作为今天的职业作家来说,在写过了几部叫做小说的东西后,有了另一种感悟,我只想通过自己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一个原汁原味的青岛,让所有的朋友们除了知道青岛的啤酒海鲜和极具魅力的沿海风光外,同样也知道青岛有自己淳朴的风土民情和各种各样的小故事,也有永福和素芬这样的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
在这里我感谢我的好朋友、青岛老船夫酒店的殷悦明先生,因为有了他的大力支持,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笼。同时也感谢所有一直在默默关心我的朋友们,衷心祝愿《混子》中的混子能给你的生活增添一抹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