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
961300000062

第62章 晋阳起兵 (2)

再说现在外边都在传李姓当王,右骁卫大将军李浑没有什么过失就被满门抄斩,现在皇帝对李姓的大臣和将军都起了杀机,父亲您还以为自己高枕无忧吗?眼下之计只有采用我昨天说的方法才能转危为安,事不宜迟,不要犹豫了!”其实不用李世民说,李渊也很清楚这些道理,他知道,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现实中,只有刀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全的。如果刀把握在别人的手里,需要依赖别人的宽恕才能活命,那就始终是不安全的。李渊悠悠地对李世民说:“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这是李渊第一次比较清楚的表态,实际上他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造反,实在是已经没有安全感了,那就跟儿子一起反了。李渊正在烦恼的时候,老友裴寂又来了,裴寂也是来做他的工作的。裴寂先给他交了一个底,这此交底让李渊吓了一跳。裴寂告诉李渊,上次喝酒之后他安排陪李渊上床的那两个美女其实是晋阳宫的宫女,也就是说李渊睡了皇帝杨广的宫女,给皇帝戴了两顶绿帽子。

裴寂的话让李渊直冒冷汗,“侵犯宫女”可是死罪啊,那是给皇帝戴绿帽子啊!看李渊有些含糊,裴寂又加了一把火:“你家二小子李世民最近正在私下招募兵马,打算创立大业,这事如果让皇帝知道就是死罪;我安排宫女陪侍你,如果让皇帝知道也是死罪。我跟世民已经通过气了,我们决定一起干,就差你表个态了!”看着一本正经的裴寂,李渊意识到,自己是被裴寂和自己的儿子算计了,只可惜他们的算计多余了。即使他们不算计,不筹划,李渊也在心里自己筹划,他比李世民他们更清楚国内的形势,至于直指关中的布局他也曾盘算过,别忘了当年杨玄感起义的全过程他都关注过,杨玄感的棋没做活,主要就是关中的眼没有做活。事已至此,李渊就坡下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就在李渊着手准备的时候,皇帝杨广的诏书又来了,着太原副留守王威将李渊、高君雅解赴江都问罪。得知消息之后,李世民火速拜见李渊,敦促父亲马上起兵。只要大旗一举,各地起义军必定纷纷归降,再加上裴寂在晋阳宫积累的财富,大事必成,千万不能拘泥小节,被朝廷使节抓走,那可就什么都晚了。

忍无可忍,那就无须再忍,没有安全感的李渊决定起兵,命李世民暗中准备。然而就在这时,杨广的使节又来了,宣布赦免李渊,既往不咎,即日起官复原职!得,这下起兵又没有理由了,暂时又安全了,李渊又紧急通知李世民,少安毋躁,先观望一段再说。平静下来的李渊没有停止思考,他又想起了很多往事。前年当河东讨捕使时,大理司直夏侯端当他的副手,两人曾经有过一次深谈。夏侯端精通天象、占卜、面相,对李渊非常看好。

他告诉李渊,夜观天象,帝星不稳,而晋阳上空却有异象,恐怕对应的就是你,现在皇帝忌恨李姓大臣和将军,李浑已经死了,下一个有名望有能力的可就是你了!当然天象可能就是说辞,乱世之中很多人都想押宝,寻找大富贵的机会!去年李渊当上太原留守之后,鹰扬府司马许世绪也曾经劝过李渊:“外面都在传言李姓当王,而你又拥有太原郡、雁门郡、马邑郡、楼烦郡、西河郡五郡的兵马,如果以这些资源起事,可以成就帝王的大业,如果待在原地不动,这些地方四周都可能受到攻击,轻而易举地就会被人灭亡,对着这些,你可要自己考虑清楚!”(又一个思变的投机分子!)屈指一数,劝说李渊起兵的还有好几个,分别是行政司铠武士彟(武则天的父亲),前任太子左勋卫唐宪,以及唐宪的老弟唐俭。这些人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对现实不满,人心思变,他们都想把宝押在李渊身上,一旦大事成功,他们就是开国元勋了。对照当时的记载,有些史书声称晋阳起兵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其实太武断了。

李渊并不是毫无准备,也不是完全被李世民牵着鼻子走,只是他比李世民考虑的事情更多,顾虑的事情更多,因此一直拖延,迟迟不肯起兵!看着李渊迟迟不肯起兵,刘文静急了。熟读兵法的他明白“先发制于己,后发制于人”的道理,如果就这么拖延下去,消息一旦走漏,大家就全得完。现在只有一个办法,逼迫裴寂找李渊摊牌。刘文静找到裴寂,揪着裴寂的衣服警告说:“你是晋阳宫监,居然提供宫女供客人奸淫,这可是死罪!再说,你是不是诚心想害唐公呢?是不是想拉着他给你垫背呢?一句话,唐公不起兵,大家全完蛋!”本来裴寂心里就打鼓,经刘文静一说,心里更怕了,赶紧去找李渊摊牌:“大哥,求你了,赶紧起兵吧!”经过几天思考的李渊终于想通了,自己留在皇帝手里的案底太多了,指望皇帝的怜悯活命几乎不可能,而且也会让人耻笑,这不是李渊做事的风格。自此,李渊下定决心:起兵!公元566年出生的李渊,到617年已经五十一岁了,有人一直强调晋阳起兵是李世民倡议,李渊响应,其实并不尽然,看待起兵这个问题,不妨对比一下两个人的年龄。李世民十九岁,血气方刚;李渊五十一岁,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

李世民可以不管不顾,自己拍板,立即执行,反正所有的问题自己扛;而李渊呢,五十一岁的年龄容不得他有年轻人的冲动,不到万不得已,不到安全感尽失,他断不能盲动!对于李世民来说,起兵属于第一次创业,而对于已经走过大半辈子的李渊来说,这一次则是艰难的二次创业,不到万不得已,谁又愿意在年过半百的时候二次创业呢?现在没有办法,历史将五十一岁的李渊推到了风口浪尖,他要带领自己的子弟兵去争夺自己曾经誓死扞卫的隋室江山,历史,就是这么善变!对于表弟杨广,李渊一直怀着复杂的感情,他必须承认表弟比他有才华,比如写诗绘画;比他有能力,比如治理国家,然而李渊自信他有一点强过表弟,那就是他比表弟更懂民心。杨广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虽然也在很多地方接受过锤炼,但他的身份注定他始终高高在上,不可能真正了解民心。而李渊则有所不同,虽然他也出身官宦人家,但他七岁丧父,让他懂得了世态炎凉、人世疾苦,他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荥阳、楼烦两郡太守,在这些地方他都接触过当地的百姓,他比杨广更知道人心的向背。

再加上数年的军旅生活,他悟出了一个真理:军心可鼓,民心可用!只要做好“民心”的文章,起兵大业必成。李渊决定起兵后,立即找来了刘文静,让他火速伪造一道诏书,并把诏书的内容贴遍晋阳的大街小巷,务必让这道假诏书的内容路人皆知。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诏书呢?是一道强制征兵的诏书。诏书上说,皇帝决定四征高丽,责成太原、西河、马邑、雁门四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子年底前到涿郡集合,违令者斩!这是一份空前绝后的征兵令,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出台过如此不近人情的征兵令,一般而言,多是采用“逢二抽一”、“逢三抽一”,顶峰到“逢五抽三”。百分之百的征兵根本就不可行,然而当地的老百姓却相信这就是皇帝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不体恤民情的皇帝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谣言很快传遍了晋阳的大街小巷,大家都相信这是真的。李渊和副留守长官王威、高君雅派出人向百姓解释,结果越解释越像是真的。无论在什么年代,谣言往往比《新闻联播》更有传播力,而且比《新闻联播》更像真的,因为谣言采用的是口口相传,而《新闻联播》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传播,前者比后者更亲切,更民间,也就更容易被民众接受。

看着民心思变,谣言四起,副留守长官王威和高君雅想破脑袋也没有想明白事情的起因,而李渊却暗暗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知道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一切必须是慎之又慎,眼前的这两个家伙,表面看是自己的下属,实际却是皇帝安插的眼线。李渊下定决心要反,然而手下的那点兵还不够,想要大张旗鼓地征兵又不行,因为在历朝历代,想要征兵都要得到皇帝批准,没有经过皇帝的同意征兵,那就不是征兵了,而是谋反。就在李渊左右为难的时候,马邑的起义军首领刘武周帮了李渊一个忙。刘武周本来是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县东北)人,父亲刘匡举家迁徙到了马邑郡。刘武周本人骁勇善骑射,在豪侠圈里很有人缘,原本在当地担任鹰扬府校尉。后来马邑郡郡长王仁恭看他比较骁勇,就提拔为自己的亲兵队长,平时驻扎在王仁恭的内宅负责王仁恭的安全。原本刘武周对王仁恭还是忠心耿耿,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这个女人是王仁恭的小妾,长得颇有姿色,刘武周常年驻扎内宅,两个人接触得就多了起来,一来二去,就有了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