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如果这是宋史3
961700000022

第22章 祭天祭祖 (2)

赵匡胤比朱元璋就高在了这里,像明朝,皇帝对臣子暴虐,结果臣子们也德行败坏,承平之日可以在朝堂上大打出手,到了危难时举城投降,大雨中的金陵城外,跪满了投降的明朝臣子,据说他们簪缨上的红色被雨水冲刷,就像遍地流淌着血水……宋朝就不是这样,哪怕刘娥能在朝堂之上一手遮天,维护正统的人仍然会有,杀不尽,更赶不绝。新上任的宰执大臣们不敢反对,一个刚刚回京的小官站了出来。秘阁校理范仲淹。上一次他修完了海堤进京当官后不久,他的妈妈就去世了,于是回南京(应天府)守丧。三年孝期己过,刚好是天圣七年,才回京城,立即就遇上了刘娥对江山社稷最严重的一次侵犯。冠盖满京华,斯人敢直言。危难中只有范仲淹站了出来,他直接上书,原文如下——“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

”要孝敬您老妈,请回自己屋里去,办公地点,不是内宅!不知这一年已经整满20岁的“小”皇帝看了之后会有何感想,这是最基本的皇帝义务和权力的说明书了,难道那么多的大儒,给您上了那么多年的课,连这个都没讲?!皇帝的心事不可猜测,可晏殊吓坏了,这位同样出身贫寒,可是早就习惯了富贵的“贵人”紧急召见范仲淹。——仲淹,你想害死我吗?你这样乱说乱讲,是会连累我的!前面说过举荐的义务和后果,范仲淹之所以能当上秘阁校理,在皇家图书馆里和皇帝近距离接触,完全是晏殊在举荐他。这时范仲淹突然闯祸,把晏殊吓得半死。要知道这个人是有才并爱才的,北宋仁宗、神宗年间的顶级名臣至少有三分之一出自他的举荐,可他本身只是个胆小怕事,惜命如金的官场如意郎。他要的是官位,可范仲淹要的却是名节。范仲淹冷冷地回答,承您举荐,每天都怕不称职,让您难堪,谁知道今天竟以忠直得罪门下。之后拂袖而去,他紧接着上了第二本。

这一次石破天惊,骇人听闻,他直接要求皇太后退位,把亲政大权还给已经成年的皇帝!晕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刘娥从真宗朝天禧元年赵恒得病时起,正式在幕后管理这个国家,近十多年以来从来只有她呼风唤雨,杀伐决断,连寇准、丁谓这样的强人都倒在她的手下,谁敢抢她手里的东西?王曾、鲁宗道最大的限度也只是阻止她严重出格的几件事罢了,从来没想过剥夺她的权力。那是刘娥的生存根本!奏折交上去了,范仲淹坐等天雷劈顶,可是左等右等,居然晴空万里。搞什么?仔细想一想,似乎百分之百的眼下没什么,未来很险恶。参照王莽篡汉、武曌篡唐的前例,刚开始时都是一副大仁大义、胸襟宽广的圣君嘴脸,别说只是上个奏折表达一下个人想法,就算再出格的事,都可以百无禁忌。当然,铁定秋后算账。那么刘娥在搞什么鬼?范仲淹决心扳倒大树捉老鸹,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他主动去查,却发现他的奏折根本就没交上去,一直在政事堂里压着呢。

新上任的宰执大臣们原形毕露,都是一群软蛋!范仲淹愤怒但无可奈何,秘阁校理的官职实在是太低了,就算他想越职进言都没有门路。那么接下来还做什么?按说这下他应该明白些事理了,在他自己而言,他已经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该说的该做的,都已经问心无愧;对整个官场来说,他也要照顾一下其他人的感受。官场是个大课堂,你这位新生还不大懂事,我们保护你,把这件事遮过去,渐渐的,你就会明白怎样做人了。怎样,政事堂长官们很给面子,压下了奏折,虽然刘太后肯定会知道,官场也都会知道,但就当没发生过,大家仍然平安过日子吧。这难道不好吗?范仲淹的回答是,不好!他一定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国家在发生什么事,而臣子们应该去做什么事!为此,他主动上书辞职,要求把自己直接贬出京师。这次他如愿了,国家迅速反应,他被任命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判官,即日上任,马上出京。范仲淹出京,变成了当权者的噩梦。他在秘阁的同僚,还有慕名而来的官员为他送行。长亭中,众人举杯致敬——“范君此行,极为荣耀!”至此他拉开了自己跌宕起伏,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

更掀起了扼制刘娥篡权,为仁宗收回皇权的斗争。范仲淹之后是宋绶,此人的规格很高,是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可以说是宋朝里又闲又贵的有数的职务。可他也不要命了,不仅反对,而且条理分明。请太后把军国大事以外的皇权,先还给陛下。范仲淹是鲸吞,一口气就要让刘娥返回深宫,彻底养老;宋绶是蚕食,慢一点,一步步来。但结果都一样,宋绶也被赶出京城,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去支援地方。按说这样的打击力度很大了,再也不顾忌什么影响,甚至就要杀鸡骇猴,杜绝这股打劫太后权力的歪风邪气,但没用。宋绶之后还有林献可、刘涣,以及一大批不知死的鬼。他们分开时间段,一直保持着上书的节奏,让太后始终都能听到要求还政的呼声。结果刘娥真的火了,看来还是赶得不够远,打得不够疼。很好,让这些人直接跳过长江,到岭南反省去!“窜贬岭南”,在唐、宋史上非常经典的处罚决定就这样发生。可有什么用呢?这样的事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渐渐的,刘娥开始认清了一个事实,她对自己的将来也不得不进行了一点修正。

事实:她可以控制宋朝的顶级官场,做到让东西府长官一起换人,可是除非把整个官场都换掉,不然,她还是没办法随心所欲。历史记载她心慌了,私下里找来了宁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李遵勗,悄悄地问:“外议如何?”外边都说了我什么?李驸马沉吟了很久,想了又想,才说:“臣无他闻,但人言天子即冠,太后宜以时还政。”还是要她还政,说到底,无论怎样都是要她还政……不知道刘娥是不是会仰天苦笑,像蜀人最敬重的汉诸葛丞相那样说:“时也命也,夫复何言?”真的,这也是刘娥的另一个先天性的悲哀,除了出身太低之外,还失去了当女皇的先手。

在她之前约341年前,武则天表现得太生猛了,让那之后所有的男士们都提心吊胆,决心不让那件事再重演。怎么办?唐朝三代以下女主临国,宋三代之后她刘娥就再也做不到了吗?苦苦思量,最后刘娥变得心灰意懒,太后、或者皇帝?就走着瞧吧,到哪步算哪步,再不强求了。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后,皇太后刘娥再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争权行为了,随着时光流逝,她越来越老,她的儿子越来越大,她最大的举动也只是派人给儿子送去儒家的一些关于孝道的经典,如《孝经》、《论语》、《惟皇戒德赋》、《帝范》等等文章,要他反复诵读。孩子,或许我还会再活几年,你还是再乖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