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如果这是宋史3
961700000036

第36章 废后自有故事 (2)

再次举酒——“范君此行,愈觉光耀!”范仲淹有点苦笑,做了点分内的事,有那么大不了吗?他随口作了首诗回赠给这些不畏强权的朋友,同时也给这个事件定了性:“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话里话外,他仍然在强调废皇后是要不得的,并且他们言官这一次绝对没有错。那么错的是谁?前因后果细细思量,他把目标精确地锁定到了一个人的身上——吕夷简。从头到尾,只有这个人是错的,除了吕夷简之外,没有坏人!这个极端的论断在公元1033年时的范仲淹的心里是半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偏激的。范仲淹的人生分几个阶段,在这时他的眼里世界只有黑白两色,不为忠者即为奸,非此即彼,绝无混淆。而且分析起来证据确凿。比如说,皇后错了吗?言官们早有答案,“郭后自居宫中,不闻有过……”至于耳光门事件,言官们选择性失明;皇帝错了吗?答案是错了,但是情有可原。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太年轻,而且刚刚亲政,做什么都没有经验,正是需要大臣们辅佐的时候,而皇帝也及时地向大臣咨询了,结果却这样糟,正说明了该大臣的该死性。问题集中到了吕夷简的身上,根据范仲淹的思维,这人从根错到了梢,从头坏到了脚,无论是原则上、还是细节上,都堪称人渣,无可救药。具体分析如下:首先,支持废皇后就等同于赶走亲妈,这是在人伦上的堕落,连最基本的人格都已丧失;其次,此人在与言官的较量中只重势力,不顾道义,明里一套很光明,让言官们奔走在政事堂、大殿等最正规场合,可转过身后,就开始暗箱操作,利用国家赋予他的权力达到他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其结果就是伤害了宋朝的国家利益,把赵匡胤、赵普当年煞费苦心制定出来的制约百官的机构——台谏系统给毁掉了!这样做朝廷很快就会变成一言堂,昏君、权臣都会浮出水面,简单地说,就是没有制约的权力让个人腐烂,没有言官的朝廷会整体腐烂!这一切都是吕夷简造成的。就从这一刻起,范仲淹把吕夷简当成了敌人,以铲除这块政治毒瘤为己任。

宋明道二年年末时的废皇后事件是个很大的舞台,曲终了,主角走了,戏还没散,有很多人还在演。他们的本性开始暴露,并以此为分界线,变得立场分明,敌友分明,变成一生的政敌,不断纠缠,祸国殃民。主要的手段还是上书。要强调一下,上书言事绝对是个重量级的官场武器,比小说里最吸引人眼球的阴谋了、陷阱了、争吵了、动手了什么的都要有破坏力,并且是把双刃剑,伤人又伤己。当你给皇帝写报告时,皇帝会认真看,反复看,直到领会你的意思,扳倒你的政敌。可只要是文件就会存档,小心几十年之后都会被翻出来,当做你抄家灭族、罪不可赦的理由。这样的事,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里屡见不鲜,太常见了。回到这时,针对废皇后、贬言官事件,各级官员几乎都表了态,其中有和范仲淹齐名的宋绶,但他已经老了,变得非常含蓄,在轻微的反对之前先努力地歌颂了一下皇帝陛下的英明,实在是非常体贴,我们暂时把他忽略吧,去看一下另一个年轻气盛,一生都没怕过任何人、任何事的鹰派人物。名臣富弼登场,先从这一篇奏章开始。

原文很长,但实在精彩,我把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摘选出来,让大家看一下,一位有胆子的宋朝臣子,能把话说到什么份上。“……陛下为人子孙,不能守祖宗之训,而有废皇后之事,治家尚不以道,奈天下何!”“……昔庄献(刘娥)临朝,陛下受制,事体太弱,而庄献不敢行武后故事者,皆赖一二忠臣(范仲淹等)救护之,今陛下始获暂安,遂忘旧日忠臣,罗织其罪而遣逐之。”“……今匹庶之家,或出妻,亦须告父母,父母许,然后敢出之。陛下贵为天子,庄献、庄懿山陵始毕,坟土未干,便以色欲之心,废黜嫡后,而不告宗庙,是不敬父母也。

”“……今仲淹闻过遂谏,上副宣谕之意,而反及于祸,是陛下诱而陷之,不知自今后何以使臣!”“色欲之心、诱而陷之,始获暂安,罗织其罪而遣逐之,”这是说仁宗寡廉鲜耻忘恩负义,既好色,又无信,真是个无耻之徒;“不能守祖宗之训、奈天下何!坟土未干,不敬父母,”更是把赵祯钉在了道德伦常的耻辱柱上,试想那是封建社会,儒家纲常理论大如天的世界,堂堂皇帝居然是个不敬父母、不守祖规的忤逆之子!难以想象还有什么名头是更刺激的,如果要精确计算的话,似乎伟大的亡国纪录保持者隋炀帝杨广也不过就是如此吧,好色、忤逆、陷害忠臣,所差的就是赵祯的手上还没沾上人血。而富弼所差的就是还比死人多口气。

他死定了!这样的奏章比刚被赶走的台谏官们的指责严重恶劣了多少倍?何况富弼这一年才29岁,官只做到了将作监丞,那只是负责土木工程、祠祀省牲牌、镇石、炷香、焚版币等事的工部小官,竟然敢一下子把皇帝全盘否定,他是不是个疯子?一切迹象都表明,刚刚平息下来的官场马上就会再次爆炸,空前的侮辱必将招来空前的报复,尤其是皇帝、宰相都已经明确表态,从此执行零忍耐,再不对任何人手软。但奇怪的是,当年这份奏章居然失踪了。就在那个极为敏感的时间段里,没有任何官员在官方渠道看到过它。它被直接封档存库,官方名词叫“不报”,即不予公开。富弼本人也在照常上班,没有半点被打击报复的迹象。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会这样?事后分析,这才是吕夷简的高明之处。雷霆霹雳之后,突然间和风细雨,大容量的宽容,让一直顶牛的敌对方放松,并且最大目标已经达到,郭皇后已经被废,那么为什么不让生活回到正轨上来呢?毕竟新皇帝刚刚亲政,打理好后院之后,对前台工作也有些渴望。

举国皆圣贤,皇帝终颓废明道二年很麻烦,但总体说来,也是赵祯的幸运年,这一年以年初时皇太后刘娥宾天起始,到年终时把皇后郭氏关进长宁宫为止,赵祯挣脱了在深宫中的所有枷锁,终于一身轻松,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他的新人生从改年号开始,此前无论是“天圣”,还是“明道”,都有日、月并行,人间二主的意思,这不行,要改,改为“景祐”。景,旭日当头,光华初现,天地必将豁然开朗!新年新气象,景祐元年的正月,他就做了一件石破天惊、震撼百代的大事情,这要从他颁布的第一道诏书开始,原文如下,请猜测其中的秘密——“天下承平久矣,四夷和附,兵革不试。执政大臣其议更制,兵农可以利天下为后世法者,条陈以闻。”这是向天下征集治国意见,在军队、农田方面,只要有利国利民的好办法,无论谁都可以写成奏章送上来,我会把它们定为法制,流传后世。看着很平常是吧?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但颁布之后,全天下立即震动,很多人甚至痛哭失声。有救了,皇帝终于看清了危机,来救我们了!这些人,主要都是农民。

之所以痛苦,这涉及到了我们民族的生存环境。众所周知,我们是农业大国,尤其是古代,国家的税收几乎都从土地中得来,也就是说是农民养活了所有人,但到了宋朝的仁宗初年时期,他们已经活不下去了。具体的状况就是“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和籴、和买,这是官府向民间征收粮食、丝麻用具的专用名词,达到了上面所说的程度,就是提前预支,寅吃卯粮,农民要超前交好多年的税。之所以这样,都是“兵”闹的,就是诏书里所说的“兵农可以利天下为后世法者”中的兵,宋朝已经有20多年没在边关打仗了,可是每年农民都要像澶渊之战时那样向国家提供战备级物资!20年啊……那都是怎样支撑下来的?至于交上来的钱和物都到哪里去了,很简单,不断扩编的军队、不断壮大的官员队伍、给辽国和党项的“馈赠”,再加上给各级神仙佛祖修的庙还有和尚道士的生活费……没一样对国计民生有用。所以才要改,并且如果改,就是要触动国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要省钱,你想省谁的钱?军队、官员、辽国、党项还是神仙?动哪个都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