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14

第14章 年:中国人均GDP是欧盟的两倍?

第十四章 2040年:中国人均GDP是欧盟的两倍?

背后故事

一次记者会上,熟识的俄通社-塔斯社记者递给我一本《外交政策》。很绚丽的红色封面,上面是横贯整个页面的“123万亿”的大标题。

还没等我翻阅,他先问我,以我的预测,到2040年,中国人均GDP是否会超过欧盟?

中国人均GDP超过欧盟?我以为听错了,连连摇头。

我告诉他,按照我的理解和希望,到2040年,中国GDP超过美国和欧盟应该问题不大;但人均GDP超过欧洲和美国,似乎也太离谱了一点。毕竟,中国的发展底子差,中国的人均资源也无法和欧美相比……

但他摇头,然后神秘地告诉我:“你看看这篇文章吧,你们2040年的人均GDP,可将是欧盟的两倍哪!”

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研究出这个结果的,可并非泛泛之辈,而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人口经济学中心主任罗伯特·福格尔。

虽然我知道,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具体到财富问题上,也有“富不过三代,穷不过百年”的说法,但想象一下,在未来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到的30年内,中国人均GDP会超英赶美,且远远地将欧美强国甩在后面。这是多么让人鼓舞啊,但这种可能性究竟会有多大?

我总认为,福格尔是在给中国人开一个玩笑,但玩笑过了头,可就成了一碗迷魂汤了。2040年也不算太远,时间将会让一切现出原形!

正文

2010年年初的一期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载了一篇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人口经济学中心主任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谈论中国经济的长文。这篇文章的大标题“123万亿”横贯两个页面,“123”后面,是12个让人看得头晕目眩的红色的阿拉伯数字零。

按照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预测,30年后的2040年,中国的GDP将达到123万亿美元!

123万亿是个什么概念?这将是2000年全球GDP的三倍,也就是说,到2040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将达到40%,美国只有14%;他提出的更惊人的一组数据是,204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8.5万美元,这将是法国或欧盟整体人均的两倍!

如果一切如福格尔教授所预言,30年后,中国经济不仅从总量,也将从人均上傲视全球。这组数据让我兴奋的同时,却总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中国是美国媒体热衷报道的主题,虽然称赞中国以及中国经济表现的文章近来越来越多,但这样大胆的预测,尤其是在人均GDP上作如此大胆的预测,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福格尔可非等闲之辈,他的理由是什么呢?在他看来,外界总是低估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崛起的速度,比如卡内基和平基金会曾预测,2050年中国GDP将超过美国20%,福格尔认为这实在太保守了。

预测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GDP达到123万亿美元,福格尔认为,有五大支撑因素:一、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巨额投资;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将长期持续;三、中国本身统计低估了经济规模;四、中国政治体系善于采纳外界建议以解决问题;五、中国长期的受压抑的消费将得到释放。

当然,作为一名敏锐的学者,福格尔认为,中国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抬升的分配不公,潜在的社会动荡,领土问题的争端,能源和水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以及不稳健的银行体系,等等,都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威胁。但福格尔认为,中国领导层已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

福格尔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至少从字里行间,我没有看到他有什么恶意,他指出的一些优势,也确实值得我们继续给以政策推动,比如加大对教育投资、促进消费和城市化。

但这一切都会在2040年变为事实吗?中国经济在蓬勃发展这不假,但难道真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中国能在未来30年,成为世界的经济超级大国吗?按照福格尔的预测,届时美国和欧盟、日本的GDP加起来,也就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

这种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不由让人想起30年前美国人对日本经济发展的预测。当时对于日本经济的膨胀式发展,许多美国人都认为,日本超越美国将是迟早之事。美国学者埃兹拉·沃格尔还曾写过《日本第一》的书籍,风靡一时。

但结果呢?日本随后陷入了“停滞的10年”,而美国依然世界独大。这里面自然有政策的缘故,但有没有因外界吹捧导致日本飘飘然或就此出现一系列决策失误呢?

鲁迅先生就说过,对付人往往有两种手段:一种是骂杀,一种是捧杀。在过去30年,我们听多了骂杀;在未来30年,估计我们不会少听捧杀——这当然未必都是坏事,外界能捧,说明中国的进步;但外界捧的结果,却往往是要求中国履行更多的“责任”,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责任。

我相信福格尔的话不是刻意讨好中国,以他的地位和威望,也没必要来讨好中国。他的话也就是一家之言,正如过去30年来,针对中国、日本或苏联的各种评论预测,又有多少被证明是正确的呢? 我记得在颇具影响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保罗·肯尼迪就没有预测到苏联的解体,也没预测到今天中国的成就……

话又说回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中国的肯定,并为中国经济勾勒出美好的愿景,自然不全是一件坏事,但对中国来说,也就是听听而已,鼓舞一下信心就好,如果因此而飘飘然,那就是心态问题了——我们自己可能太喜欢被捧了。

本文发表于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