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29

第29章 格林斯潘能否被“三七开”

第二十九章 格林斯潘能否被“三七开”

背后故事

曾经多次联系对格林斯潘进行专访,但他的秘书总是回复我说:“格老太忙了,如果找到空闲的时间,他一定接受采访。”

直到2010年我离开华盛顿,我都没有等到他有空闲的时间。“没有时间”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个托辞而已,对光环散尽的格林斯潘来说,每一次公开露面,其实等同于一次公开羞辱,这样的露面,不露也罢。

但2010年的国会传召,他却不得不去,尽管去了也就是接受一通质问和指责。我佩服格林斯潘的坚持,在世界皆曰危机乃他酿就的时候,他仍驳斥说这是市场自由的规律,与他无关。

这是对真理的自信和坚持,还是对现实的一种否认或回避?见仁见智吧!

正文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我总觉得,这句诗用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身上格外准确。当今在世的公众人物的声誉,少有像格林斯潘那样遭遇戏剧性逆转的。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罗伯特·塞缪尔森就嘲讽说:“2006年初从美联储主席卸任时,格林斯潘还被誉为‘艺术大师’,人们称赞他带领美国渡过了多次经济险滩;但4年后,他当前的政策却遭到了空前的抨击,人们指责他酿就了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

在2010年4月国会“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84岁高龄的格林斯潘再次遭到了无情的诘问。委员会主席安热利代斯(Phil Angelides)就指责说,危机之所以爆发,格林斯潘和美联储未能有效监管问题信贷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应该为此承担历史责任。

“你本来能够(阻止),你本来应该(阻止),但你却没有这样。”担任过加州财政厅长的安热利代斯言辞凌厉,“我只是想确信,我们在这儿不改写或忽视历史。”

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房市泡沫和随之引爆的次贷危机。而房市泡沫和次贷危机的根源,一是美联储的过低利率政策,二是美国金融企业的过度借贷,身为美国央行行长并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格林斯潘,显然难辞其咎。

在美联储任职期间,格林斯潘一直以含糊其辞的“格式言辞”著称于世,但在外界指责问题上,他则一改模糊风格,斩钉截铁地坚称自己是无辜的。在他看来,危机的肇源很多,其中,一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市场现金充裕,导致房价出现暴增;二是评级机构低估了房贷投资的风险,而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巨头,又加剧了市场的投机行为。

至于美联储的过低利率,格林斯潘辩护说,监管者无法完全避免未来危机的发生,“房地产市场泡沫,几代人所见的最显著的全球泡沫是由低利率引发的,但是……那是由长期抵押贷款利率刺激的价格,而不是由于中央银行的隔夜拆借利率。”

在格林斯潘看来,市场监管者不是超人,他们不可能预料到大部分危机,甚至在掌握大量证据的情况下也会漏掉部分重大诈骗,麦道夫就是证据。而且,格林斯潘还认为,市场监管者也不能完全阻止危机发生。

格林斯潘似乎说得很辩证很谦虚,但有没有逃避责任的嫌疑呢?其在充裕资金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就像借贷者责怪放贷人纵容他挥霍一样无理。穆迪经济学家网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就批驳说,在控制次贷等问题贷款方面,美联储拥有足够的权力,但格林斯潘却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

至于低利率政策,此举确实结束了互联网泡沫破裂带来的美国经济衰退,但作为硬币的另一面,该政策也造成了更大的美国房市泡沫的诞生,“有足够的证据显示,美联储利率保持得太低太久了”。

格林斯潘真的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吗?倒也未必。在听证会上,他也感叹,在美联储的21年中,自己犯下了一系列“糟糕的错误”,但总体上,“只有30%是错误的”。

格林斯潘希望历史对自己“三七开”。但面对一场将美国拖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人还要给予格林斯潘70%是正确的评价,恐怕也需要相当的勇气。也难怪,在听证会上,曾担任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的博恩(Brooksley Born)女士丝毫不顾格林斯潘的老态龙钟,毫不留情地用了一连串的“失败”来质疑他的业绩:“美联储在阻止金融危机上遭遇了彻底失败,美联储和银行监管者在预防房市泡沫上遭遇失败,他们在防止掠夺性的借贷丑闻上遭遇了失败,他们在防止我们大银行陷入没有纳税人的大规模救助就会崩溃的业务上遭遇了失败。”

伯恩女士最后质问:“难道美联储在完成使命上没有遭遇失败,在履行职责时也没有遭遇失败?”

金融危机去除了格林斯潘身上的“经济学大师”的光环,他的失误和他的教训,发人深省,让人痛惜。在回顾这个问题时,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就对我说,作为一大教训,决策者必须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必须避免用一个泡沫替代另一个泡沫。

格林斯潘也承认,自己可能有时太大意了。在2010年致布鲁金斯学会的一篇长篇报告中,痛定思痛的格林斯潘说:“我们都受蒙蔽,却沾沾自喜。”他对此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但按照罗伯特·塞缪尔森的解读,其意思大概就是:太多的经济成就创造了毁灭的种子,持续的繁荣滋长了导致自我毁灭的过度自信。

本文发表于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