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35

第35章 美国图书馆一本迟还31年的书

第三十五章 美国图书馆一本迟还31年的书

背后故事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常去阿灵顿图书馆坐坐。虽然只是一个县立图书馆,但也藏有大量的图书和报刊。而且,它还有数百本中文图书。当我在异国他乡感到空虚和寂寞时,就一次次地从该图书馆借出过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反复翻读,聊慰心灵。

比阿灵顿图书馆藏书多的图书馆,在大华府地区还有很多。2009年我去美国国会图书馆采访,在中文部就看到摊开的数十本有关中国新疆的中文书籍,其收藏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

但国会图书馆离我住处稍远了点,停车很不方便,我还是更喜欢好停车且路途近的阿灵顿图书馆。

图书馆是开放式的,如果只是阅读,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如果借书,只要有一个写有你姓名地址的信封即可,兹以证明你确实是该地的居民,而无所谓你的肤色、国籍。在图书馆,许多人都带着笔记本电脑,因为在这里无线网络是免费的。

有时候真为自己惭愧。在北京住了很多年,却很少去图书馆,有一两次还因为费用问题闹得很不愉快。而在美国短短的几年间,我竟然是图书馆的常客,看了不少美国人收藏的中文书。

大概我在中国还真是不太爱读书哪!

正文

2009年的夏天,我住所附近的阿灵顿图书馆,在入口显眼位置陈列了一个小展览:一本发黄的旧书,一纸满怀歉意的道歉信,还有一张25美元的支票。

这是一个逾期归还图书馆书籍的故事。一位叫莎拉·麦吉斯的女士在道歉信中写道:

“亲爱的阿灵顿郡图书馆:有件事我感到非常不安——我最近翻看这本书,发现书是你们的,不是我的。我为我的迟还感到道歉!”

算起来,这本讲述印第安酋长故事的书籍,还是在1978年3月16日借的。麦吉斯是一个单身母亲,当时正在华盛顿地区参加律师考试,居住在临近华盛顿的阿灵顿。后来,这本书又随着她前往千里之外的马萨诸塞州。

整整过了31年、经历了5位总统、有了7个孙子孙女后,麦吉斯才发现这一失误。为表达歉意,现在已年过七旬的麦吉斯女士特意用特快将书寄还给阿灵顿图书馆,随信寄来的,则是一张25美元的支票。

图书馆的发言人戈尔金(Peter Golkin)对我说,这可能是阿灵顿图书馆有史以来逾期最长的一本书了。其实,麦吉斯女士不必付这么多钱,按照图书馆的章程,她付8块钱的逾期费就可以了。当然,“书能回来就好,这比罚款要好。”

感到此事具有教育意义,图书馆特意将这三样东西展示在图书馆大门口位置。许多人进入图书馆,总会驻足观看一下展览内容,然后感慨、微笑。

对我来说,从这件小事上,一要感慨那位老太太的诚实和知错能改,二也要感慨美国图书馆的开放性。

以阿灵顿图书馆为例,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在此阅读、休憩;如果要借书,只要你有能证明你在当地居住(哪怕就是一个写你姓名的信封)的凭证,你就可办借书证,没有任何手续费;只要你及时归还,你可借的书籍没有限量,也不需要任何的押金。

尤其让我欣喜的是,虽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郡图书馆,居然还有一些中文书籍,虽然品种不多,但中国的几大名著却都还有多个版本。于是,这里就成为我这个在异国的中国人最流连的场所之一。

小小的郡图书馆如此,其实大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是对外开放的,不管是否是美国公民,只要你在美国居住,都可以在这里借阅,也没有押金之说。

当然,或许也正是这种开放性,加之美国人巨大的流动性,才会使一部分书被借阅者错误地带走,成为图书馆的遗憾。这或许也是图书馆作此展览的初衷。

借书的麦吉斯老太太肯定是一个爱书之人,但她并没有贪书的想法。这或许也是一种境界,显现出了一个人的品行。当然,有此美德的绝非麦吉斯老太太一人。当《华盛顿邮报》以“很久前借出的图书馆书籍,如今很难被忘却”为题进行报道后,我发现很多美国读者留言,对老太太表示敬意,也讲述了自己和书籍的故事。

一位署名“好奇”的女子留言说,当她还是小孩子时,她曾从最好的朋友处借了一本童话书籍,尽管好朋友曾催还过,但因为太爱这本书,她还是故意留了下来。

后来,她的朋友搬走了,她也结婚、生子。有一天,她母亲看到了这本童话书籍,于是讲述书中的故事给她女儿听。她蓦地看到这本书,自然很高兴,但想起小时候的往事,她也很惭愧。她向母亲坦陈了小时候的错事。经过种种努力,她终于将这本书寄给了也早已结婚的童年朋友。

在留言中,这位网友说,“负疚感使我决定一定要把这本书寄给真正的主人,我给她写了一封道歉信,告诉她,这本书对我意味着什么。当然,对她来说,或许这一切已经太晚,她已过了欣赏这本书的年龄了……但我仍为自己感到高兴,至少我不会再变得不安。”

留言的末尾,她感慨地说:“有时,可能改正已来得太晚,但努力了就好!”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她摘自这本童话书中的名言。但我知道,对她和麦吉斯这样的人来说,她们体会到了书的真意。喜欢读书、爱书是一件美好的事,能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升华,更是人生的一大收获。

本文发表于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