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45

第45章 伯南克故居沦为“法拍屋”

第四十五章 伯南克故居沦为“法拍屋”

背后故事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最受美国漫画家宠爱的人物,无疑就是在危机前沿作战的几位:总统布什、财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当然,随后的奥巴马、盖特纳则义无反顾地接过前两位的班,而伯南克则继续当仁不让地担当被嘲讽对象。

连伯南克很多年前的故居被拍卖,也成为美国媒体大肆宣扬的故事。当然,这种情况,如果放在中国或其他一些国家,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一则中国经济一般不会坏到那个地步;二则即使坏到那个地步,伯南克毕竟是领导人物,故居有其内在价值,想来也不会轻易出售。

但在美国,除非伯南克或其拥趸自行购下,否则他还真不能改变这尴尬的结果。如果他自行购下,这可能更引起媒体的嘲讽,责难他治标不治本;如果是其拥趸或密友购下,则更有说不清的利益输送之嫌。

在美国,美联储主席有“美国权力第二人”的称呼,但这更多也就是说说而已;被批评起来,他同时也享有“美国被骂第二人”的“荣光”吧!

正文

当前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自然,美国房市也就成了一个重灾区。越来越多的美国买房人资不抵债,越来越多的法拍屋流向市场,即使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故居,也不得幸免。

法拍屋(Foreclosure)是中文“法院拍卖房屋”简称,据说在香港称之为“银主盘”。即当债务人(即房主)无力偿还按揭合约,或者无力清偿债务,债权人(即银行等放贷机构)可以提起司法诉讼,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将债务人的房屋没收并重新拍卖。

按照穆迪公司的统计,在2009年春,27%的仍在还房贷者,其拥有的房屋实际价值低于房贷。据估计,如果这种状况持续,2012年前,16%的贷款购房者,其房屋将沦为“法拍屋”。

愈演愈烈的“法拍屋”风潮,也波及伯南克——伯南克童年位于南卡罗来纳的故居,2009年初也以8.3万美元被“法拍”。《华尔街日报》记者专程赶到那里,详细叙述这一故居的财产传承过程,并引述刚购得此屋的房主杰克逊的话说:“一想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最出色领导人曾在我脚下的地板上走来走去,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不知道《华尔街日报》引述的这段话,是否出于“春秋笔法”。但童年故居沦落到“法拍”的地步,对身为美国央行行长的伯南克来说,显然也是一个很丢面子的事情。尽管这事情似乎也跟他无关,因为他的这座房子在十多年前就被他卖掉,中间更经历了多个主人。

但它毕竟是“伯南克的故居”,这也足以说明美国房市泡沫破灭的严峻性。这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和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奥巴马政府2009年初提出了2750亿美元的住房援救计划,希望帮助即将失去房屋的房主,防止更多房屋沦为“法拍屋”。

在拯救美国房市乃至拯救整个美国经济的过程中,身为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可谓职责重大,但显然,在过去两年中,他上交的成绩单并不太好。可以说,不管他怎样降息,怎样给市场注资,金融市场依然节节下滑,美国整体经济更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的故居也最终沦落到被“法拍”的地步。自然,也就有了《华尔街日报》的刨根究底,拿跟他已毫无关系的故居大做文章。

但对买下他故居的杰克逊来说,这笔生意倒也极具历史意义。他说,他打算以后在家门口竖个牌子,表明这一地方的重要意义——从这间普通美国民居里,曾走出过美国的美联储主席。而按照许多美国人的看法,美联储主席可是美国仅次于美国总统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在美国的法律框架下,伯南克自然无法阻止杰克逊这么做。他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以自己的行动,让杰克逊和其他美国人对他有更好的评价。在美国经济仍在向下滑落的现在,如果杰克逊真把他写作“最出色的领导人”,那肯定就是莫大的讽刺了。但假如一年后,杰克逊还是这么写,或许,伯南克真该值得庆幸了,至少说明,他确实将美国经济带出了困境。尽管在造成这种困境方面,也有他的部分“功劳”。

本文发表于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