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60

第60章 “中国制造”凭什么在国外比国内便宜

第六十章 “中国制造”凭什么在国外比国内便宜

背后故事

刚到国外生活的人,在购物之前,通常都有一个国内外价格对比的习惯。

2002年我在国外当常驻记者时,发现国外的物价要比中国贵不少,由此向许多人感慨,别看一些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但考虑到中国的低物价,他们的高也就是相对而已。

但2006年到美国,我才发现,这条规律却不适用了。美国市场上不少商品的价格,都比中国便宜。车便宜,汽油便宜,衣服便宜,电器也便宜,而且,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至少我买过的美国猪肉也比国内便宜。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在美国销售的商品,大部分还都是“中国制造”。即使出厂成本一样,毕竟,输送到美国的商品,远程运输的成本总要更高吧?

让人大跌眼镜的反差,也让不少华人发现了生财之道。我就在一些美国的品牌连锁店亲眼看到不少拿麻袋买名牌包包的中国人,不是买一个两个,而是成批地买,而且不是一个两个华人买,而是排成长队买。

原因在哪里?我在以前的文章也有所涉及,但分析也有不得要领的地方。2010年春,我写了这篇名为《“中国制造”凭什么在国外比国内便宜》的文章,率先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上,这成为国内一系列相关物价对比文章的最早一篇。该文随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新闻类网站上,引发各界众多的评论。用编辑部同事的话说,从来没看到这么多转载的。

“中国制造”在中国的不合理的高物价问题,随即也鲜明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引发了从政府到民众的广泛反思。

正文

经常去欧美国家的人都清楚,在西方的商场里,同样品牌的衣服、鞋帽、笔记本电脑,等等,要比中国便宜得多;而让许多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商品上还都有一个标签:“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比如,同一款蔻驰(Coach)的拎包,在北京西单可能要价2000元人民币;但在美国的Outlet(类似品牌连锁店),可能只要不到100美元,按照汇率计算,国外价格不到国内的一半;同一款波士(Hugo Boss)的西服,在国内的精品店,标价动辄上万人民币,而在美国的百货商场,一般也就在300—400美元。

于是,在美国,每到感恩节后的购物旺季,在许多商场里,触目皆是亚洲人,其中以中国人居多。在一些Coach的专卖店,我常常看到,排队的顾客中,甚至十个中有七八个是说中国话的同胞。为什么?因为国内外差价太大了,许多中国人都愿意在美国购买,不少人更委托在国外的亲朋好友代为购买,然后运回国内。

服装如此,电子产品也不乏其例。比如同一款苹果的iphone手机,也是“中国制造”,在美国现在售价不到200美元;但在中国,至少3000—4000元人民币;当然,美国的售价捆绑使用期限,但即使剔出其中的捆绑支出,在美国的苹果手机也比中国的便宜很多。

离谱的事情还有很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距市区行车30分钟左右的距离,往往一套独栋别墅连地皮带房子和花园,普通一点的,40万美元可以买到;简陋一点的,20—30万美元也有出售。以至于美国商务部一位搞统计的经济学家,听说这样的价位根本不可能在北京同等地段买到相同的房子,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中国的部分同等商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超欧赶美,尤其是“中国制造”的销售价格更是国内高于国外,原因当然有很多,税收调节可能是一个因素。对一些奢侈品,比如,如果进口海外豪华轿车,自然有较高的奢侈税,国内的豪华轿车也自然会被课以较高的税收,这是对的。但即使剔除这些税收,也不至于有这么大的价格落差。

我以前总以为,这种价差中有所谓“品牌的力量”的因素: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赚取的只是小利;美国人赚的才是品牌大利,自然可以更多让利给美国消费者。

这种因素也不能解释所有问题。许多外国品牌存在这种价差,其实不少中国自主品牌也存在类似的鲜明价格对比。其实销往海外的产品,比在中国国内销售,在运价成本上更高一点——凭什么在美国销售就可以那么低,在中国国内销售则那么贵呢?

这一点,其实也引起美国人的疑虑。一些美国人就认为,这就存在中国商品倾销或高额补贴的因素,这也是目前美国对“中国制造”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制裁甚嚣尘上的一个理论基础。但我们也清楚,将问题归咎于倾销或补贴,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但从中国商家以这么低价格的出口中尚能赢利这一点看,就说明了倾销的不可能。

一些朋友认为,“中国制造”在国内价格比国外高,应该从体制问题上寻找原因,比如,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交易信用缺失,使国内厂家更希望出口,因为这毕竟可以确保钱货两清;另外,国内不少行业,可能存在着某种垄断和暴利,自然更倾向于赢利的最大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制造”的国内外价格差不是一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尽管中国人的收入较之以前已有不小增长,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但“中国制造”国外比中国便宜,这或许是对不少囊中羞涩的中国人开的一个玩笑。在我们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这种悖论是否会造成中国消费力外流,会否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障碍呢?看着外国商店里熙熙攘攘的中国同胞,看着他们扫荡“便宜货”的欢乐神情,我替他们高兴,但更为这种价格差可能给中国老百姓和中国经济造成的潜在冲击感到担忧!

本文发表于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