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999100000017

第17章 旷世天才 (1)

16世纪的欧洲,爆发了一场跨越英吉利海峡的学术战争。这是科学家和数学家的战争,也是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战争。

英国战士洛克在和莱布尼兹的辩论中没有占到上风,而且在51岁的时候,洛克卷入了英国的政治斗争。斗争失败后他被政敌排挤,只得离开祖国。他去哪了呢?

还能有哪?荷兰呗。

此时英国刚刚在战争中打败荷兰,获得了海上霸权。但荷兰仍旧是欧洲最自由的国家。就算在学术上与荷兰哲学家们作对的洛克,也不得不用自己的行动承认了荷兰的宽容。

可以说,在第一回合里,英国人没占到什么便宜。

但是,很快,英国最重量级的选手要上场了。

没有他,以英国小小的面积,要想对抗整个欧洲大陆恐怕是痴人说梦。而有了他,英国学者一下子成为全世界最权威、最有话语权的人。

这个威震天下的神仙就是牛顿。

牛顿,旷世天才,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炼金术士、小心眼儿、世界末日预测者。

——对,你没听错,牛顿晚年通过复杂的公式,计算出了世界末日的具体时间,就在2060年。

呃……似乎就快要到了,好在我们还有时间把剩下的故事说完。

牛顿最重要的成就是力学。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揭示了天体运行的规律。他提出的力学定律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是不可撼动的。

牛顿的第一身份是科学家,自然在哲学上更倾向于经验主义。牛顿热衷于做实验,他的成就也都来自于做实验,因此他有一句名言“我不发明假说”。潜台词就是,理性主义者们那些坐在屋子里空想出来的假设,哥们我是不同意的。

莱布尼兹不是把洛克给灭了吗?牛顿不仅在哲学上倾向于经验主义,在现实中还是洛克的好朋友。洛克赏识牛顿的才华,依靠他的社交关系提携过牛顿。一看好哥们被莱布尼兹欺负了,牛顿二话不说,哥给你报仇!

牛顿说到做到,只不过……他赢得可有点不光彩。

牛顿和莱布尼兹都是数学家。牛顿灭莱布尼兹,就灭在了微积分发明权这件事上。

现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两个人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所以微积分的基本定理叫“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用两个人的名字合在一起表示的。

但当时没人知道真相。人们只知道牛顿和莱布尼兹都发表了自己的微积分论文,而牛顿的完整论文要比莱布尼兹发表得晚。按照咱们今天的习惯,学术发明权的问题很好解决。谁先发表的论文,哪怕早发表一天,谁就应该拥有发明权。而莱布尼兹的论文比牛顿早了足足三年。

但当时牛顿的声望、权势都比莱布尼兹强,再加上很多英国人出于民族主义支持牛顿,所以两个人在学术界大吵了一番架。无非就是指责对方某年某月看过自己的笔记,某年某月我给你的信中透露了我的微积分思想之类。

架吵了很久,莱布尼兹向在学术界有巨大声望的英国皇家学会申诉此事。

不久,英国皇家学会经过详细认真的调查后庄严宣布——牛顿才是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兹是个大骗子。

备注:此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就是牛顿,而且是他本人起草的这份调查报告。

不仅如此,据霍金说,当时大部分为牛顿辩护的文章都是牛顿自己匿名写的。对手的声望本来就极高,再加上有英国皇家学会的支持,对手没事还使两招阴的,莱布尼兹的处境可想而知。

牛顿的学霸行为还造成了另一个后果。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符号比牛顿的更简单易用,当时整个欧洲都采用了莱布尼兹的符号,包括我们今天用的也是莱布尼兹的。而英国出于民族主义,坚持使用牛顿符号,使得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科学交流受到了严重的阻碍。100多年后,英国实在绷不住了,才放弃了难用的牛顿符号,改用莱布尼兹的。这100多年的死要面子给英国学术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顺便一说,这不是牛顿唯一的学霸行为。他不仅对外国学者狠,对自己的同事同样毫不留情。比如罗伯特?胡克,也是个历史上有名的大科学家,制作过一些很牛的机械,还发明了“胡克定律”以及“细胞”一词。

最开始,牛顿和胡克在光学问题上吵了一架。那时两个人都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胡克已经有了很大的声望,牛顿只是刚出道。胡克把牛顿狠狠地损了一顿,牛顿非常生气,却只能忍气吞声。

两个人毕竟都是文化人,又是同事,所以吵了一顿之后,表面上还互相给面子,写信讨论起科学问题来。结果两个人又因为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吵起来了。

吵着吵着,胡克抓住牛顿的一个低级错误,在皇家学会当众宣扬来羞辱牛顿。可想而知牛顿有多生气。没办法,比人家地位低,牛顿还是忍了。

1686年,牛顿终于扬眉吐气。他发表了代表他力学成就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原理》中就包括了和胡克有争议的平方反比定律问题。当时胡克地位尚在,再加上牛顿好朋友哈雷(就是哈雷彗星的发现人,因为他出的钱,《原理》才得以出版)的调停,牛顿在《原理》中注释了一句,说平方反比定律也被胡克独立发现。

《原理》发表之后,牛顿名声暴涨。胡克看牛顿赢得了那么大声望,急了,接二连三地要求牛顿进一步承认是他先发现的平方反比定律。

此时的牛顿声望日盛,算是翻了身,已经不用看胡克的眼色行事了。所以牛顿对胡克的回应是:不仅没承认胡克,还在《原理》中把几乎所有涉及胡克的引用都删掉了。

闹啊,你还闹不?

胡克虽然很生气,但地位已失,回天乏术。牛顿那时的声望已经无人能敌。

晚年的胡克变得脾气古怪,愤世嫉俗,找机会就咒骂牛顿,一直骂到死,也不能撼动牛顿的一根汗毛。

说牛顿小心眼,是因为之后发生的一连串事情:

胡克晚年双目失明,两腿浮肿,在伦敦去世。

几个月后,牛顿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不久,皇家学会的胡克实验室和胡克图书馆被解散。

牛顿要烧毁胡克的手稿和文章,被人阻止。

胡克存放在皇家学会的研究资料和实验器材在搬迁中“丢失”。

皇家学会取下了胡克的照片,以至于如今一幅胡克的画像都没留下来。

傻瓜都能猜到这些事是谁干的。

胡克也算是一代大科学家,结果身后遭遇如此不堪。论品行,胡克的心胸也未必比牛顿宽广,只能说成者王侯败者贼。胡克输在了学问和声望没有牛顿高、死得比牛顿早上,落下了一个连画像都没留下的结果。

牛顿能在和旁人的斗争中节节胜利,归根结底,靠的是他在力学上的伟大成就。别人对牛顿什么都能质疑,唯有学术上,谁也打不过他。

但就算是牛顿这么强的对手,莱布尼兹仍旧给了他一次反击。

牛顿最伟大的成就是发现万有引力。但牛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能说明相隔万里的星球之间到底是怎么产生引力的。连牛顿本人都不相信,相隔这么远的星球在没有任何媒介的情况下还能发生力的作用,他说“在我看来,这种思想荒唐至极”。

这也不能怪牛顿,因为直到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力的原理才有了令人满意的解释。

聪明的莱布尼兹立刻发现了这一点,攻击牛顿说,你如果不能解释物体之间到底通过什么媒介产生的引力,那么你这理论就是一番空话。

莱布尼兹这反驳又准又狠,牛顿真没法招架。

说到万有引力定律,法国人在这问题上也有民族偏见。笛卡尔在牛顿之前提出过“旋涡说”,大意是宇宙中充满了一种叫“以太”的物质,这种物质形成了旋涡,所以才出现了星星的公转和自转。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报复牛顿在微积分上的霸道,法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坚持“旋涡说”而排斥万有引力定律,直到后来伏尔泰对万有引力定律大加赞扬,情况才有所改观。就像英国在微积分上吃的亏一样,法国的物理学界也因此吃了大亏。

所以说,在学术上,民族主义真是要不得呀。

牛顿和莱布尼兹之间的对战告一段落。但以牛顿的成就,他对哲学的影响绝不只是搞搞辩论那么简单。

机械论

大部分哲学家之所以能在哲学史上留下一笔,当然是因为他们亲自研究了哲学,就具体的哲学问题提出了出众的看法。

而牛顿能给哲学留下影响,却不是因为他进行了什么哲学研究,而是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实在太大,余波就把哲学给影响了。

这个成就就是他的力学理论。

简单地说,我们衡量某个学说、理论、定理是不是好用,有两个标准。

第一看它能否准确地预测未来,第二看它是否足够精简。

首先,理论是用来指导我们行动的。理论好不好用,就看它能不能准确预测特定条件下的事实。

比如说古代人研究历法,为的是预测天气,好指导农业生产。历法对天气预测得越准确,就越成功。

再比如天文学。一个天文理论只能解释过去已有的观测资料,这不叫本事。关键看能不能预测到未来的天文现象。预测越准的,就是越优秀的理论。

第二个标准,就是一套理论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越精简越好。

我们今天都接受“日心说”,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己还自转。但是不要忘了,运动都是相对的啊。假如我们以地球为静止不动的宇宙中心,我们同样可以描绘出太阳等星球相对于地球的运动轨道来,同样可以符合天文现象,这不就成了“地心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