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999100000025

第25章 他!救世主 (1)

康德终于来了。

接下来是属于德国的时代。

包括康德,以及后面的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海德格尔、胡塞尔,还有对哲学影响颇大的爱因斯坦、海森堡①,这个超豪华阵容全部都是德国人或者半个德国人。说半个,是因为他们中有不少是犹太人。后来希特勒太不争气,迫害犹太人的结果是让一堆超级智囊脱离德国国籍到英美去作贡献了。

想到在这漫长的年代里,全世界哲学家都唯德国马首是瞻,想到爱因斯坦外星人般的天才,想到马克思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想到德国在二战时超强的工业和科技能力。这不禁让人遐想,假如没有希特勒,假如没有种族迫害和侵略战争,德国那得多牛啊?

当然,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想想而已。

假如宅男这个行业要拜什么祖师爷的话,我觉得康德挺合适的。

康德住在德国边境一个偏远的小镇里。这个地方偏远到今天已经不属于德国了。那个时代,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学者大多要到处游历,为的是增长见闻,也是为了和其他学者多做交流,就像笛卡尔为了读“世界这本大书”而参军一样。

而康德是个另类。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只短暂离开过家乡的小镇一两次,最远只到过100公里外的地方。他几乎一辈子都蜗居在自己家里,而且终身未婚。其实康德有两次求婚的机会,但全都因为他的优柔寡断,结果错失良机——完全就是宅男的典范呀!

你可能撇撇嘴,说这样的宅男我见得多了,康德在今天也就算个普通水平,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不,我敢自信地说,今天所有的宅男谁也比不上康德半毫。

要知道康德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广播,连照片都没有。所以咱们看那个年代的小说和电影,人们没事儿就聚会啊,吃饭啊,不这么社交他没事儿干啊。偏偏这两样康德都不喜欢。宅男康德和这世界的联系除了和友人聊天外,就只有看书和通信了,基本上全是面对着固定不动的文字。那是什么感觉呢,大概就跟在一个老式图书馆里住了一辈子一样吧。

你说今天哪个宅男能跟他比?

还有一个细节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据他那个时代的一个人说,康德的睡觉方式是这样的:

“他先坐在床上,轻轻地躺下,将一个被角拉到肩膀上,再掖到背下,然后特别熟练地将另一个被角用同样的方法整好,接着再将身体的其他部分盖好。这样把自己像茧子一样裹好后,他便等待着睡意的来临。”②

我虽然不会这么做,却觉得心有戚戚焉。或许对于一个常年单身的宅男,他睡觉前的状态是他内心世界最好的写照。

康德是个大器晚成的人。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但是一事无成的人可以拿康德来励志。康德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给别人当家庭教师,后来到大学里当助教来赚钱,而且当了好多年。幸亏欧洲历朝历代对知识分子待遇都不错,这个助教当到后来康德就算挺富了。

直到46岁,康德才获得了教授的职位,这算是非常晚的了。而且当上教授以后,他仍旧很多年拿不出重量级的学术著作来。虽然他已经颇有名声,但是除了最了解他的少数几个人外,没人认为这个身材矮小、面貌丑陋的老教授,将会是那个一举打败了两大哲学怪兽、一统哲学江山的救世主。

其实,康德早就在酝酿一部著作。朋友们不断催他完成,但他本着宅男的拖沓性格和知识分子的优柔寡断,一直拖着不肯写。这一拖就拖了12年。

那时很多圈内人都瞧不起康德。有一次,康德的学生在柏林一个有很多哲学家参加的宴会上说,康德正在撰写一本新书,完成后会让所有的哲学家汗颜。而在场的哲学家笑了笑回答,很难想象一个业余哲学家会有这样的本事。

倒也怨不得那些哲学家短视,这时候康德已经差不多56岁了,想想笛卡尔、休谟都是什么时候出的书,康德这岁数早就过了创作的年龄了。

康德的压力也很大,看自己这岁数,可能再写不出来就把满腹学问带进棺材里去了。康德这才一咬牙,抓紧用了短短四五个月的时间把他最重要的《纯粹理性批判》写完。

大!功!告!成!

写完之后康德心满意足地等待众人的反应。结果足足等了一年,才等来第一篇书评,而且完全把康德理解错了。

为啥啊?因为康德写的书太晦涩难懂了。

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晦涩难懂,不止是康德,全这样。要不说德国人缺乏情趣到一定程度了。而且康德这本书因为写得太仓促,不仅难懂,在第一版里还留下了不少矛盾和漏洞。

我们学英语都知道,英语里一个句子可以带上很长很长的从句。德语和英语同属于日耳曼语族,在长句子上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什么程度呢?这本《纯粹理性批判》里有的句子长到写满了一页还没有写完。想想一整页的文字你在那读读读,读了五分钟还没遇见句号那是什么感觉。

我想起一件无关的事儿啊。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人吃饭,就打一份饭一份菜。有一次打了一份小白菜,我就吃。咬了一口,嚼不断啊,我就继续往后面咬,还嚼不断,我咬啊咬,这菜怎么这么长呢,最后一整根菜都让我鼓鼓囊囊地塞在嘴里了。我硬着头皮把这口菜生吞到肚子里,再一看,这碗里就这么一棵超长的菜,这一口吃完,菜碗已经空了。然后很没辙地又去打了一份新菜。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读康德这长句子的感觉,应该跟我吃小白菜的感觉差不多。

当然康德后来是出名了。而且他很高寿,后来又写了不少重要的作品。我们集中关心一下他到底是怎么解决决定论和休谟怀疑论这两个大问题的吧。

话说康德看了休谟的论述之后,很震撼。他觉得休谟说得没错,理性主义属于独断论,经验主义又不能证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康德为此想了很久,突然,一个大胆到狂妄的念头产生了。

康德说,当年大家都以为地心说正确,可是围绕着地心说怎么也计算不出正确的结果来。哥白尼大胆地把地心说掉过来,改成日心说,一下子解决了问题。那过去的哲学家呢,都认为我们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世界,但是讨论了半天都没有结果。

康德认为,我们应该把主客观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

这……不是疯话吧?

咱们来研究研究康德这个大胆的想法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得拿出想象奇幻世界的劲头来,先只当康德是个奇幻作家,给我们设计了一个架空世界。

这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是一种非常可怜的生物,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人类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都是通过人类心灵中某个特殊的机关加工处理过的。

这个负责加工的机关,我们起个名字叫做“先天认识形式”。

世界的真面目,起个名字叫“物自体”(也译作“自在之物”)。

人类感觉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我们叫作“表象”。

这几个名词,大伙得麻烦记一下了。

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桌子啊、椅子啊,这些都是世界的表象。桌子和椅子的真面目是物自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先天认识形式,也就是人类心灵对物自体的处理过程,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个“先天认识形式”所谓的“先天”,不是说这东西是生物学上的天生的本能,而是像理性主义者说的那样,是一种超越了客观世界的存在,既不是人生理的表现,也不是心理学的表现,不会因为人体的变化而改变。所以你说我想改改自己的“先天认识形式”,这是不可能的。

顺便我们再学一个小词汇,“先验”。“先验”和“先天”差不多。意思是,先于经验,说某些东西是在人获得经验之前就存在的。这些东西不依赖于人的经验而存在,而且常常会决定着人的经验。显然,先天认识形式就是先验的。再比如理性主义者相信的不言自明的公设、一般人理解的绝对真理,也都是先验的。

回到康德。在康德的哲学世界里,所有的知识(来自于物自体的知识)都要先经过人类心灵的加工。所以他自比哲学界的哥白尼,在他的哲学里,不是心灵去感受经验,而是心灵加工、生产了经验。当然,这加工过程并不是任意的。

我知道您肯定没看懂,能看懂才奇怪了呢。没关系,我们看两个比喻。

有一个最常用的比喻,有色眼镜。